从上辑「腾讯汽车八大前掌门」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野蛮疯长”年代的腾讯。
先猛戳第一辑:《八大腾讯汽车前掌门闯江湖(一)腾讯那些年》,回放腾讯鲜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从2003 年到2015 年间,「八大腾讯汽车前掌门」见证并参与缔造了腾讯的传奇。
但他们却为何在腾讯如日中天的时候,相继选择了离职创业?
他们究竟看到了汽车产业怎样巨大的机会?
他们的项目有哪些创新之处?
此篇为第二辑,约4800字 阅读需7分钟贰
汽车产业跳动的机会
为什么在腾讯如日中天的时候,汽车频道的历任主编却相继选择了离开?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走上创业的道路?
为何腾讯系创业者仿佛更牛逼?他们的思路和项目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相比腾讯网站部其他线,汽车频道创业相对活跃,很大原因是汽车这个行业有机会。”
04-10年,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每年都翻倍。03年之前还没多少汽车厂,后来就是玩命扩大规模。中国有钱了,GDP到那了,就该买车了。
但汽车是个很封闭的行业。
其一,汽车这个商品不是谁都能生产的;
其二,汽车的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4s店)是品牌商自己控制的;
其三,汽车行业存在很大的不透明和暴利。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引发了环境和交通矛盾。
2011年北京开始摇号,此后限号拍牌的地区越来越多,汽车增速放缓但需求仍然强劲。
对于广大的有车一族,也存在诸多痛点和刚需......
汽车这个极度传统的行业,与互联网撞个满怀,碰撞出了极大的产业机会。
充分接受过互联网洗礼的的腾讯历任主编们,如何在更广阔的汽车领域里,各自开疆扩土?
他们的创业史俨然一部全面的汽车领域创业指南!
1内容创业的春天?牛车网:问答+改装,面向90后要有得玩
“行业的逻辑是厂商为中心,但其实用户才是核心。”
海兰这样介绍她在2013年创立的牛车网,“找到懂车的牛人,聚到平台上,用户提问,他们回答,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行业问题。做成汽车界的知乎。”
(海兰,牛车网创始人)
这对于内容出身的海兰,是发挥所长的创业方向。
但里边涉及到两个问题:内容如何做到差异化?如何让牛人和平台产生足够黏性?
海兰通过两招鲜,构建起了业务壁垒。目前积累用户已超100万。
①第一招:围绕90后的特点做内容。
之所以做成牛人车友大型问答平台,主要是基于新兴群体90后接收信息的特点,一问一答这种方式更为直接;
而90后天然觉得车是玩具,大家更喜欢玩,所以牛车网第二块主要业务是“牛车改装”。
(牛车网80%员工都是90后)
“就像你购车用车的比较好玩的帮手,当你想玩车的时候,能快速找到人帮你。”海兰说。
(牛车帮app界面)
②第二招:走进牛人和广告商的“价值链”
如何留住优质的牛人车友呢?如何更好地流量变现呢?海兰选择了“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比如花更多精力去帮厂商做精准营销的事情,包括招募网友做试驾等。
而对牛人群体的维护,更是“与时俱进”。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牛车网正在配合一位亚洲旅游小姐做「直播」。
这是他们帮平台上的一个汽车号想到的一种有意思的方式——「弹琴说汽车新闻」。
(在牛车网直播)
“这样一起去推,我们孵化了他们(平台号),帮着他们一块儿成长,也留住了这些牛人。”
除此之外,牛车网还通过“牛人大讲堂”等方式,围绕牛人车友做个性化的内容,目前播放量已位列汽车短视频前三。
对于未来,海兰早早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整体来看,用户对资讯、改装的需求还是相对低频。所以要多动些脑子。”
现在,牛车网正帮着平台上一个做汽车智能的号,他们相信,汽车在未来一定会往无人驾驶、车联网方向走,所以从现在开始参与新内容的创造,积极去拥抱变化。
今日头条:“兴趣推荐+商业化”的双创新
相比牛车网垂直化的内容,今日头条涉及的范围更广。
“我们最核心的事情,是做推荐引擎,个性化阅读,机器学习,智能分发。实际来讲,今日头条是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向锐是2014年加入今日头条的,那时候核心团队还只有2人。
(向锐,自称“创业型员工”)
如今,今日头条已经成长为仅次于腾讯新闻的第二大规模新闻客户端,截至今年7月,累计用户逾5.3亿,月活跃用户数超1.3亿。
作为全国汽车业务及商业变现,以及整个华东片区业务的负责人,向锐告诉记者,其实今日头条能有今天的竞争力,还有一点是源于“商业化变现”上的成功。
“如果只是创造一个产品,用户有需求点,可能产品就起来了,但并不是所有刚需都能够变现。”
(头条大楼内随处可见“激烈探讨)
今日头条找到了Facebook这样的老师,学习它们先进的移动端“信息流+CPM”变现方式,第一年就做到了2.5个亿,第二年将近18个亿,今年准备做60个亿。
向锐以另一种方式,直接参与到了汽车领域变现端,也离“钱”最近。
2电商是机会还是坑?海淘车网:用“进口车+C2B模式”挑战行业垄断
在海淘车之前,林明军曾先后创立了汽车点评网和SUV汽车网,前者做了大概一年多,就成为国内第一家新三板互联网公司;SUV汽车网则在后来并入了海淘车。
“前两个项目都是做资讯,现在这个是做电商。”林明军说。
自2015年1月成立,短短半年时间,海淘车便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海淘车办公室,到处洋溢着奋斗的气息)
为什么要从擅长的内容创业转为电商呢?
在林明军看来,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资讯平台到了一个天花板,而汽车电商却一直没做起来。
虽然汽车厂商牢牢把控住货源,加上4s店封闭的销售体系,形成了中心化的资源圈。但这种低效的方式一定会有人来打破。
2014年8月,林明军等来了机会。
工商总局发布文件,自2014年10月起,取消汽车品牌授权制度,汽车销售不再需要获得厂商的授权。
自此平行进口车不再属于灰色地带了。
“从海外进的货源,中国这些宝马奔驰经销商管不了,就可以做自己的电商。”林明军说。
但与传统电商模式不同,海淘车是C2B模式。左手对消费者,右手对港口的贸易商。
“你要买100台车,交定金给我,我帮你去采购,我是零库存的。“
(海淘车合作港口分布)
另一边,海淘车与很多大的汽车城战略合作,帮他们解决货源问题,让其成为了海淘车的销售终端。
而为了打通至关重要的售后体系,海淘车选择了跟全国100多家汽车修理厂合作建立体验中心。到年底,可能做到200-300家。
(海淘车的“汽车超市”概念)
“海淘车并不是做卖车的事情。从货源开始,汽车超市的概念。把原来单品牌4s店的模式打破重组成一个新的生态,这个生态是海淘车想做的,只不过是借助了平行进口车的切入点。”林明军说。
财神修车网:汽车后市场的“光荣与梦想”
在财神修车网之前,樊欣言和林明军一样,主要扎根在汽车前市场。
当时樊欣言做了一个比较出名的电商平台类项目,叫“会买车网”,初期主要是向消费者传递匹配的营销信息,后来被易车网并购,还帮4s店做大数据分析。
“但买车是一个很低频的事情,随着整个销售市场的驱缓,以及利润率的下降,销售已经不是4s店盈利的主要点了。”
反而汽车后市场呈欣欣向荣之势。消费者买车之后,延伸价值是维修、保险、保养。
“未来汽车后市场一定会有一个爆发期,而且会产生巨头。”
于是樊欣言将创业的重点,从汽车前市场转到了后市场。
财神修车网成立于2015年,定位为零配件的B2B模式的电商平台。
(财神修车网,深耕于汽车后市场)
“我们上游供货商是各大知名品牌的配件生产商,下游是4s店和修理厂”。
作为中间平台环节,“购买、配送、包括汽车技术培训服务等,都会通过平台提供。”樊欣言说。
但就目前而言,汽车后市场还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配件厂还没有被管理起来,更多是货品销售的模式,服务也是良莠不齐。
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进来,樊欣言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一起来把行业做得更加有序化、正规化。”
3新能源汽车的风口电动邦:新能源汽车的风口
“车,未来一定会更加智能化;同时,整个汽车产业链也会跟互联网的运营结合。“程李这样描绘未来的趋势。
(程李,电动邦创始人)
在电动邦之前,程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车云网”,做的便是汽车科技的创新创业的媒体和服务平台。
由于清晰的定位,车云网很快在行业里有了声望。还出版了对车联网进行系统梳理的书籍《车联网:决战第四屏》。
这个时候程李注意到了另一个巨大机会,“新能源”将会是整个汽车产业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
“其实在13年的时候就在思考这个事情,14年发现特斯拉开始在中国销售,以及中国的一些自主品牌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亚迪、东风日产、江淮奇瑞等都在推出车型,国家也出台政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所以觉得时机到了。“
2014年9月电动邦正式上线,定位为新能源垂直网站。
(电动邦办公室随处的“汽车”挂画)
但接下来,程李却经历了资讯->电商->一站式服务平台的“三级跳”。
为何会做这样的转型呢?
“光有资讯是不够的,还是飘在天上。所以开始做交易的事情,这样离用户更近。”
程李决定把思路打宽,在促成交易这个环节,和经销商合作,而不是自己去做交易然后和经销商来竞争。
随着对行业的了解加深,电动邦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车买后,还是有很多其他场景和使用环节,不能陷入具象的电商业务里去,这样当有巨头携重资本进入的时候,电动邦才能有抵抗力、生存空间和优势。
“我们开始做一站式服务平台,售前、售中、售后,但目前主要还是聚焦在售前,先把内容资讯、社区、客户服务、体验试驾等做好。壁垒就是用户。“程李说。
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口何时到来?那要看车厂能不能推出用户用起来更放心、更实惠的产品,而且在使用环节能不能解决比如里程焦虑、续航、充电等问题。
终极的推动力,一定还是产品本身。
4车联网“入口抢夺战”睿驾宝:车联网未到,「智能语音」先行?
与电动邦程李相似,宋乐关注的点也是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他看到的是一场车内场景革命。
随着车主在车内的时间越来越多,车载系统扮演了“需求中枢”的角色。
打电话、导航、听音乐、看电影、听说书、聊天、甚至购物等动作,都开始在车内发生。
但传统的按键或触屏交互方式,给行车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用户在使用时也不得不来回切换,“语音交互”成了最符合车内场景的方式。
“目前市场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但核心算法仍掌握在少数公司手中。”
宋乐并不想在技术层面开战,因为技术积累非一日之功,而应用层面的「车载智能语音系统」还处于割据阶段,正亟待有识之士去一统江湖。
2015年睿驾宝面世。为了获得先发优势,睿驾宝选择了车载后装市场。通过与生产导航、后视镜等硬件后装设备商合作,将系统提前植入。
(办公室随处可见的车载硬件)
“我们的产品其实是一套APK矩阵,即把各功能模块通过接口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个性化植入”,宋乐告诉记者。
(睿驾宝行车秘书)
而产品中的“行车秘书”,则承载了睿驾宝的盈利模式。
通过车辆数据采集、用户需求提醒、弹窗推送、微信互动等方式,宋乐希望产品能够成为车载领域的360、QQ。
这样一来,就能在车载终端以极低成本分发各种需求,整合广大的中小厂家,通过后端的运营来盈利。
“现在最重要的是踏实做市场和用户。有了用户的数据,就能更精准去营销。”宋乐的创业节奏感很强。
5出行社交怎么玩?搭搭顺风车:出行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说前几位创业者是直接面向车主或参与到汽车产业链中, 搭搭顺风车则更多了一点“情怀”的意味,走入了车主的生活方式,将“搭车人”也纳入了平台。
“车主每天花在车里的时间是很多的,正常上下班要开着车,其他出行也要开车。那这个过程度过得是愉悦还是不适?“
宫涛发现车主很多时候还是处在一个比较糟糕的状态,如何改变呢?
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搭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完全基于移动端、纯免费的出行社交平台诞生了!
(搭搭顺风车是APP名,公司叫“梦想要有”)
“做汽车行业研究这几年,看到一些趋势。对于越来越年轻的族群,拥有一台车,更多是生活方式的优化。他们更加勇于去表达、沟通,对社交的需求也更旺盛。”
这也是搭搭顺风车能够成功运营的原始推动力。
在搭搭顺风车的平台上,你可以纯免费搭车,但你最好是一个有趣的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通过平台的沉淀,你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车主通过信息惊喜发现你们是“同路人”,而你也愿意让这个对味儿的车主载你一程,你们聊得很嗨,这就是搭搭顺风车想做的事情。
当然,你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车主也愿意给你提供空位。
(搭搭顺风车app界面)
“一年的时间,搭搭顺风车沉淀了60万的活跃用户。”马征告诉记者。
马征是2015年离开腾讯的汽车主编,与宫涛搭档创业。
“搭搭顺风车就是想帮助这样和那样的人解决信息不对称。我们从来不认为顺风车是多大的一个事。只是相信这种情景必然存在,而且一定会成功。”
「腾讯汽车八大前掌门」通过不同的方式驰骋于汽车江湖,并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但江湖多风波。
他们也和你一样,有着创业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