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最根本的诊断手法,根本的道理是通过收集感官信息结合行医经验来评判一个人身体的好坏。这种方法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很多行业对新产品和竞品的对比测试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酒行业,成为一个合格的品酒师的前提就是,蒙着眼睛都能品出各款酒的年份和产地。
几天前,吉利邀请媒体像品酒师一样担任了一把检验官。考核的对象是即将上市的帝豪GL和分别来自德系、美系、日系的三款同级明星产品。当然,方式也是盲评,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让各位抛开主观能动性,打出最客观的分数。
对于吉利来说,今年无疑是个产品大年,帝豪GL作为第四款登场的3.0时代产品为重磅车型扎堆投放的2016年收了官,该车将于20号在杭州正式上市。
今年针对新车型的宣传吉利也是奇招频出,盲测在汽车行业来说还是个比较新鲜的做法。
第一个环节就是盲测,主办方将四辆评测车辆分别放在四个试衣间式的帘布房子里。所有车辆统一为白色,并且logo都被黑胶布粘了起来,虽然对于媒体老司机们来说,通过某一个车身细节依旧能够差得八九不离十,主办方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干脆给每个人都戴上了眼罩,盲人一样上场。
四辆车被称为A、B、C、D车,其中C车为帝豪GL,ABD则分别为欧美日三款车型。评判的项目为:车内空气质量、车内用料做工、开关门的力度和速度、乘坐感受、NVH体验等五大项。
盲测环节中,A车和C车在乘坐感受、车内气味和做工用料方面给我的感觉是最棒的,其中A车的后排座椅的支撑性和软硬度得分最高,C车则在NVH、车内气味,以及后排空间等项目上得分最高。值得一提的是,C车的NVH基本能够比肩日系豪华车行业标杆的水准,坐在车内,关闭空调后,几乎察觉不到发动机的怠速,“坐在车内不知道车有没有点火”的段子原来就是用来形容日系品牌在精密性方面的高深造诣,如今这种感觉终于也能在自主品上找到了。而在开启雨刮后,雨刮发出的声响绝大部分都被前挡玻璃阻挡在车外,仿佛是在听旁边一辆车的雨刮声一样,传进车厢内的声音仅仅只是示意你雨刮在工作罢了。
而在这一轮的测试中,B车和D车的用料和车内异味得分都很低,B车用料非常粗糙,后排门板摸上去都是大颗粒的塑料件,可能平时看起来不觉得什么,但是蒙着眼睛摸上去真的粗糙得吓人。而D车在用料方面算是中规中矩,做工也还行都在合格线之上,但是车内异味大得吓人,一坐进车内就被刺鼻的味道往外赶,并且D车的后排空间也非常拥挤,再加上一个尺寸还非常大的后排中央扶手被放下后,留给乘客的乘坐空间就更加拥挤。
空间表现最好的是C车,后排的乘坐空间基本上达到了中级车的水平,并且中间座位脚部的地台接近全平,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会显得拥挤。
进入动态体验环节,B车和D车的优势得以发挥,不错的底盘调校为这两款车扳回一局。正式软性层面的调校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埋下了一个评判的标准,良好的底盘响应作为驾驶体验的重要部分让这两款车在用料和做工都不如A车和C车的情况下依旧不影响其霸主一样的市场地位。当然,这也品牌价值的一种体现,硬件能够通过品控来提升,而调校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
当然作为自主品牌的帝豪GL确实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到了精细,比如如何让空调出吹来的风更让人感觉舒适?经过试验得出,在冷风模式下,头部温度低于脚步温度;暖风模式下,脚步温度要高于头部温度,这样人们才会觉得舒适。为了达到这一点,工程师对空调管道的布局设计、出风口面积、角度到流速都做了极其繁复的试验,才有了现在帝豪GL里的这套空调系统。
再比如说帝豪GL硬是把门缝间隙做到了3.5mm,其实对于A级和A+级车型来说,4.5mm的水平就已经达标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1.5mm,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和工程水平全部都得跟上,研发和制造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其实品质二字就是这么来的,掺不了一点水。
现在对于吉利来说,营销和渠道或许并不是大问题,解决产能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