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学教授杜素娟:这届年轻人求安稳的心超过以前任何一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学教授杜素娟:这届年轻人求安稳的心超过以前任何一届

《浮士德》这样的文学作品揭示出,哪怕人生中遇到了不是很理想的结局,还是有一件事物能够拯救自己,那就是自我想象力,即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其他的可能,杜素娟称之为“人生的弹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我明显感觉到,这届年轻人求安稳的心超过以前任何一届。”在《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新书首发活动现场,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这样说到。她补充称,现在年轻人想要求得安稳,是通过缩小自己的愿望实现的,这是弱小者的思维,最终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安稳。杜素娟以浮士德的故事剖解了当下年轻人的“求安稳”心态,呼吁孩子们变强大,像浮士德一样不怕面对失败,拥有“人生的弹性”。

在《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中,杜素娟和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剖析了包括《浮士德》在内的9部文学经典作品,将其中人的境况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引导读者从文学中思考和体悟人生哲理。

杜素娟、史秀雄

真正的安稳只有一种,就是抗风险性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提到,在第一次人生中,浮士德过着安稳的人生,生活无聊但能够忍受。他否定这样的人生,认为生活干瘪,没有经历风雨。杜素娟由此联想到了年轻人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在她看来,这种安稳的代价是年轻人“躲到蜗牛壳里”,让能力生长停止,这是弱小者的思维。

“真正的安稳只有一种,就是抗风险性,”她说,不少年轻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选择把自己缩小,让自己躲起来,但这是错误的做法,应对这个局面的唯一办法是变得更加强大。她认为,能力的生长贯穿人的一生,对婚后的女性和当了父母的成年人都是如此,否则,妻子在丈夫眼里会变得乏味而没有见识,父母会慢慢和孩子脱节,成为那种“没法沟通、令人厌憎的长辈”。

“人生中,命运抛给你的难题,难度是一点一点增加的。”史秀雄谈到,从年轻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后来要照顾长辈子女,健康出现问题,人生的难度会不断提升。选择停止学习或者停止发展自己,等同于故意为自己创造不安稳,“躺平,真的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史秀雄 杜素娟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

相信人生有其他可能

在活动现场,两位嘉宾也谈到了今天年轻人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脆弱心态。史秀雄说,在他的心理咨询案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中国特色”的遗憾,就是高考没考好,一辈子对自己的学位感到遗憾,甚至好多年都不敢说自己的毕业院系。杜素娟也提到的类似的观察,一些学生因高考未能如愿而“不能启动了,人生就死在那里了”,这其实是“中了社会的毒”。她将其比喻为开车上高速错过了一个出口,人就踩住刹车,停滞不前,这不仅不能使人回到错过的出口,也永远无法开到下一个出口。

回到《浮士德》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在第二次人生中,浮士德想要做的事情还是一件事都没做成。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失败者的人生。可是在故事的最后,上帝却要把浮士德带进天堂,这意味着上帝对浮士德的人生做出了有价值的判断。杜素娟提醒读者,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一生一事无成,却是有价值的”。

《浮士德》
[德] 歌德 著 钱春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6

“上帝认为浮士德之所以应该进天堂,是因为他一直在进取,一直在不断探索自我的可能性。”她谈到,人活这一生无非是在想象一个自我,然后努力去实现。浮士德的自我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一次次遭遇失败,并一再试图探索自己能够做什么、经历什么、成为什么。

浮士德说,再活一回,过这样的人生就对了:“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奋战,在沉舟的碎裂声中毫不沮丧。”《浮士德》这样的文学作品揭示出,哪怕人生中遇到了不是很理想的结局,还是有一件事物能够拯救自己,那就是自我想象力,即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其他的可能,杜素娟称之为“人生的弹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学教授杜素娟:这届年轻人求安稳的心超过以前任何一届

《浮士德》这样的文学作品揭示出,哪怕人生中遇到了不是很理想的结局,还是有一件事物能够拯救自己,那就是自我想象力,即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其他的可能,杜素娟称之为“人生的弹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我明显感觉到,这届年轻人求安稳的心超过以前任何一届。”在《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新书首发活动现场,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这样说到。她补充称,现在年轻人想要求得安稳,是通过缩小自己的愿望实现的,这是弱小者的思维,最终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安稳。杜素娟以浮士德的故事剖解了当下年轻人的“求安稳”心态,呼吁孩子们变强大,像浮士德一样不怕面对失败,拥有“人生的弹性”。

在《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中,杜素娟和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剖析了包括《浮士德》在内的9部文学经典作品,将其中人的境况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引导读者从文学中思考和体悟人生哲理。

杜素娟、史秀雄

真正的安稳只有一种,就是抗风险性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提到,在第一次人生中,浮士德过着安稳的人生,生活无聊但能够忍受。他否定这样的人生,认为生活干瘪,没有经历风雨。杜素娟由此联想到了年轻人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在她看来,这种安稳的代价是年轻人“躲到蜗牛壳里”,让能力生长停止,这是弱小者的思维。

“真正的安稳只有一种,就是抗风险性,”她说,不少年轻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选择把自己缩小,让自己躲起来,但这是错误的做法,应对这个局面的唯一办法是变得更加强大。她认为,能力的生长贯穿人的一生,对婚后的女性和当了父母的成年人都是如此,否则,妻子在丈夫眼里会变得乏味而没有见识,父母会慢慢和孩子脱节,成为那种“没法沟通、令人厌憎的长辈”。

“人生中,命运抛给你的难题,难度是一点一点增加的。”史秀雄谈到,从年轻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后来要照顾长辈子女,健康出现问题,人生的难度会不断提升。选择停止学习或者停止发展自己,等同于故意为自己创造不安稳,“躺平,真的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
史秀雄 杜素娟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

相信人生有其他可能

在活动现场,两位嘉宾也谈到了今天年轻人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脆弱心态。史秀雄说,在他的心理咨询案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中国特色”的遗憾,就是高考没考好,一辈子对自己的学位感到遗憾,甚至好多年都不敢说自己的毕业院系。杜素娟也提到的类似的观察,一些学生因高考未能如愿而“不能启动了,人生就死在那里了”,这其实是“中了社会的毒”。她将其比喻为开车上高速错过了一个出口,人就踩住刹车,停滞不前,这不仅不能使人回到错过的出口,也永远无法开到下一个出口。

回到《浮士德》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在第二次人生中,浮士德想要做的事情还是一件事都没做成。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失败者的人生。可是在故事的最后,上帝却要把浮士德带进天堂,这意味着上帝对浮士德的人生做出了有价值的判断。杜素娟提醒读者,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一生一事无成,却是有价值的”。

《浮士德》
[德] 歌德 著 钱春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6

“上帝认为浮士德之所以应该进天堂,是因为他一直在进取,一直在不断探索自我的可能性。”她谈到,人活这一生无非是在想象一个自我,然后努力去实现。浮士德的自我想象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一次次遭遇失败,并一再试图探索自己能够做什么、经历什么、成为什么。

浮士德说,再活一回,过这样的人生就对了:“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奋战,在沉舟的碎裂声中毫不沮丧。”《浮士德》这样的文学作品揭示出,哪怕人生中遇到了不是很理想的结局,还是有一件事物能够拯救自己,那就是自我想象力,即相信自己的人生有其他的可能,杜素娟称之为“人生的弹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