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孙逊的“谶语实验室”:直接告诉你答案的艺术是很低级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孙逊的“谶语实验室”:直接告诉你答案的艺术是很低级的

“文化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它给你一套标准去接受世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摆脱这些控制回归自我。”

摄影:林子人

继“OVERPOP波普之上”展览和“安迪·沃霍尔:影子”中国首展之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迎来了该馆本年度的最后一个大展:“孙逊:谶语实验室”。

“谶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原点,是没有任何标准的一种预示;实验室是一个试错的地方,并不是建立标准的地方。谶语和实验室加在一起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11月19日下午的展览开幕式上,孙逊这样解释个展名称的含义。

展厅入口处的聚光灯下,“谶语实验室”5个大字在烈火灼烧的痕迹中显现。走进左手边的大门,黑暗幽邃的展厅是一个由动画影像填充得满满当当的视觉空间——自2004年学生时代的创作到近年的新作,孙逊从他已完成的21部影像中选择了12部动画在同一时间呈现。

水墨和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以及山水亭榭、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中国意味十足的元素出现反映了艺术家本人有意(或无意)的文化自觉。动画没有旁白和清晰的故事逻辑,但呈现的影像给人的感受是既有政治寓言式的警醒又有文化身份和历史叙事的反思。12块屏幕同时放映,各处的画面和声音不断地抢夺着观者的注意力,当这种冲突感被无限放大、观者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后,影像本身的无逻辑感反而消弭了不少。

左为《主义之外》(2010),右为《诗歌工厂》(2010)。摄影:林子人
《龙年往事》(2014)。摄影:林子人
声光隧道般的展厅内,12块屏幕同时播放。摄影:林子人

声光隧道的尽头连接着一个类似科学家书房的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逊的现场墙绘作品——一只巨大的猫头鹰,这为该展厅中一系列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启发而创作的作品打下了基调。第二展厅让观众意识到,除了动画影像艺术,孙逊也具备操控其他艺术介质的能力。无论是艺术装置般的《天际谶语》、版画感强烈的《银色星球》,还是向传统文人水墨画致敬的《鲸邦海错图》,都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展厅入口处的墙绘。摄影:林子人
上为《银色星球》(2016),下为《鲸邦海错图》(2016)。摄影:林子人

担任此次个展策展人的驻纽约艺术评论家及独立策展人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透露,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几年前他与波拉克同游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经历。艺术家对博物馆陈列展品的方式兴致盎然,在仔细观看每一样展品并拍了照之后,他转向波拉克说:“这是一座非常美国式的博物馆。”

在波拉克看来,能够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一个本应意义中性的场所看到文化偏见,是孙逊异常敏感的艺术直觉,而这也正是这位艺术家希望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思考的东西:

“当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它们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艺术家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些是他想要问我们的问题。我们如今是如此沉迷于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而他要我们思考社交媒体表面之下的东西,以及如何使用批判精神而非接受一切常理。……虽然他在作品中使用传统水墨,但这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提出的问题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它们和我们当下经历的东西息息相关。”

尽管波拉克认为对“文化偏见”的反思是孙逊作品的核心内容,但孙逊本人无意就作品含义给出具体指向。在他看来,人们在欣赏展览时太过关注“是什么”而很少去感受“怎么做”和“为什么”,但艺术家的使命是创造一个杯子,任由观众倒入自己的东西。“我们的交流是基于这个杯子产生的,而不是我给你端一杯可乐让你喝。这种艺术是很低级的。”

“文化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它给你一套标准去接受世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摆脱这些控制回归自我。被动思考让我们丧失判断力,所以每个人都不是自由的。真正重要的事是如何获得解放,当思想解放后再重新建立一个世界观,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主动地思考是生活,被动地思考是活着。”他说。

这是这位1980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的艺术家在国内的第二次美术馆个展。孙逊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6年成立π格动画工作室。从大学开始他就致力于动画创作并在影像艺术领域活跃至今。

2014年,孙逊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2012年,他创作的木刻动画短片《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2012)入围第62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这是继《21克》(2010)入围2010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也是第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动画影片)之后再次入围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的作品。“孙逊:谶语实验室”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15日。

…………………………………………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孙逊的“谶语实验室”:直接告诉你答案的艺术是很低级的

“文化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它给你一套标准去接受世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摆脱这些控制回归自我。”

摄影:林子人

继“OVERPOP波普之上”展览和“安迪·沃霍尔:影子”中国首展之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迎来了该馆本年度的最后一个大展:“孙逊:谶语实验室”。

“谶语对我来说是一个原点,是没有任何标准的一种预示;实验室是一个试错的地方,并不是建立标准的地方。谶语和实验室加在一起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11月19日下午的展览开幕式上,孙逊这样解释个展名称的含义。

展厅入口处的聚光灯下,“谶语实验室”5个大字在烈火灼烧的痕迹中显现。走进左手边的大门,黑暗幽邃的展厅是一个由动画影像填充得满满当当的视觉空间——自2004年学生时代的创作到近年的新作,孙逊从他已完成的21部影像中选择了12部动画在同一时间呈现。

水墨和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以及山水亭榭、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中国意味十足的元素出现反映了艺术家本人有意(或无意)的文化自觉。动画没有旁白和清晰的故事逻辑,但呈现的影像给人的感受是既有政治寓言式的警醒又有文化身份和历史叙事的反思。12块屏幕同时放映,各处的画面和声音不断地抢夺着观者的注意力,当这种冲突感被无限放大、观者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后,影像本身的无逻辑感反而消弭了不少。

左为《主义之外》(2010),右为《诗歌工厂》(2010)。摄影:林子人
《龙年往事》(2014)。摄影:林子人
声光隧道般的展厅内,12块屏幕同时播放。摄影:林子人

声光隧道的尽头连接着一个类似科学家书房的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逊的现场墙绘作品——一只巨大的猫头鹰,这为该展厅中一系列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启发而创作的作品打下了基调。第二展厅让观众意识到,除了动画影像艺术,孙逊也具备操控其他艺术介质的能力。无论是艺术装置般的《天际谶语》、版画感强烈的《银色星球》,还是向传统文人水墨画致敬的《鲸邦海错图》,都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展厅入口处的墙绘。摄影:林子人
上为《银色星球》(2016),下为《鲸邦海错图》(2016)。摄影:林子人

担任此次个展策展人的驻纽约艺术评论家及独立策展人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透露,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几年前他与波拉克同游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经历。艺术家对博物馆陈列展品的方式兴致盎然,在仔细观看每一样展品并拍了照之后,他转向波拉克说:“这是一座非常美国式的博物馆。”

在波拉克看来,能够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一个本应意义中性的场所看到文化偏见,是孙逊异常敏感的艺术直觉,而这也正是这位艺术家希望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思考的东西:

“当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它们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艺术家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些是他想要问我们的问题。我们如今是如此沉迷于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而他要我们思考社交媒体表面之下的东西,以及如何使用批判精神而非接受一切常理。……虽然他在作品中使用传统水墨,但这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提出的问题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它们和我们当下经历的东西息息相关。”

尽管波拉克认为对“文化偏见”的反思是孙逊作品的核心内容,但孙逊本人无意就作品含义给出具体指向。在他看来,人们在欣赏展览时太过关注“是什么”而很少去感受“怎么做”和“为什么”,但艺术家的使命是创造一个杯子,任由观众倒入自己的东西。“我们的交流是基于这个杯子产生的,而不是我给你端一杯可乐让你喝。这种艺术是很低级的。”

“文化是一种控制的力量,它给你一套标准去接受世界。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如何摆脱这些控制回归自我。被动思考让我们丧失判断力,所以每个人都不是自由的。真正重要的事是如何获得解放,当思想解放后再重新建立一个世界观,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主动地思考是生活,被动地思考是活着。”他说。

这是这位1980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的艺术家在国内的第二次美术馆个展。孙逊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6年成立π格动画工作室。从大学开始他就致力于动画创作并在影像艺术领域活跃至今。

2014年,孙逊获得第八届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2012年,他创作的木刻动画短片《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2012)入围第62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这是继《21克》(2010)入围2010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也是第一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动画影片)之后再次入围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的作品。“孙逊:谶语实验室”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15日。

…………………………………………

欢迎你来“界面文化”微信公众号找我们。

(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