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自十多年前罗点点与陈小鲁力推“尊严死”至今,“生前预嘱”、“缓和医疗”等西方舶来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这个话题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在于它可以体现在中国日渐繁重的老龄化账目表上,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命题:死亡、尊严与选择。

 

这也是本期界面周末的“封面专题”:三篇文章,一篇介绍了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的理念与实操,一篇是对中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第一人赵可式的专访,最后一篇是特写,呈现了一个特殊老年群体在监狱里的晚年生活。

 

“编辑推荐”栏目里,一篇是对公益项目“上学路上”创始人刘新宇的访谈,一篇是个图集——《求学历险记》,还有一篇谈论作家村上春树和他眼中的生活,光明以及黑暗的地下世界。“读者热收”三篇均是商业重磅:《失落的香港茶餐厅》、《生死时速:贾跃亭美国造车记》和《万科物业的“中场战事”》。

如果临终之际面临“生死抉择”时,不希望自己被抢救的病人能不能选择安宁地告别?2018年10月13日,在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上,不同与会专家分享了关于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的理念与操作经验。

2018年10月13日,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在京联合举办了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论坛期间,台湾地区《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主要推动者,台湾地区推行安宁疗护理念的第一人赵可式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

2010年,78岁高龄的李鸣山(化名)在争吵中失手杀了老伴,亲手毁了自己的晚年。南汇监狱,上百名老年服刑人员将在这里度过晚年。

2018年10月16日,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第四次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起人刘新宇接受了界面新闻记者的专访。

村上的著作似乎在说,生活也许一直很奇怪,但是梦魇终会结束。你会找到丢失的猫。

去学校上学,对于大部分学龄儿童来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从大众交通工具到私家车,不管是父母接送还是自己上下学,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和家长从来没有为怎么去学校而煞费苦心。而在一些贫困山区,“上学”却成为了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爬藤梯、铺石渡河,甚至飞索过江,每一天的上学路,都堪称一次“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