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作家哈拉尔德:为什么当今许多德国人更看重和平而不是自由

德国作家哈拉尔德·贾纳对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第一个十年进行了重新挖掘,着眼于大环境背景下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越南裔美国诗人王鸥行:诗歌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在悲伤中相会的场所

《时间是一位母亲》是诗人王鸥行在母亲过世后推出的最新作品,他在采访中谈到了失去、成瘾以及文学变装表演。

把做过间谍的亲人写进小说是否可能?

间谍小说家夏洛特·菲尔比在最新著作中讲述了祖父金·菲尔比和苏联女特工伊迪丝·都铎-哈特的渊源,也谈到了把亲人写进小说的风险,以及女性间谍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现实中没有不经‘我’过滤的‘他者’的故事”:费兰特对话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费兰特与普利策获奖小说家斯特劳特讨论了身份、野心、真相,以及写作的“强烈”冲动。

津巴布韦作家诺维尔莉特:绝望不可避免,我们得想要变好才有望走得更远

布拉瓦约谈了谈穆加贝下台后的津巴布韦,以及她的新作是如何从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汲取灵感的。

“平民间谍”的一生:勒卡雷书信集将出版

通过这本书信集,读者们将会看到“有史以来对这位伟大作家最为详尽的刻画”。

抄袭了,之后呢?一次文学抄袭事件里的判定、生态与人

林培源的道歉信激起了更大的声浪,许多人不满其言辞里对抄袭的“开脱”。关于抄袭事件的讨论仍在进行中,我们试图通过本文厘清本次事件带出的几个关键问题。

小说家凯伦·福勒:入围布克奖不如和厄休拉·勒古恩共进午餐

2014年布克奖提名作家凯伦·乔伊·福勒谈及围绕刺杀林肯凶手之家展开的新作、她写科幻小说的“黑历史”及个人的绝望情绪。

珍珠港事件后,在美国的日裔作家是如何生活和创作下去的?

森敏雄是第一位在美国发表虚构作品的日裔作家,但他的处女作《横滨,加州》的发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英作家弗朗西斯·斯布福德:文化要求我们消除负罪感,但内疚是一种必要的情感

“哪怕是最自大的小说家,他们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也无非是现实的廉价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