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文史作者刘勃:《世说新语》呈现最舒展的一面,遮蔽更痛苦的一面

“在受到了更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滋养之后,人类细腻的感受是相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和魏晋时期的名士共情。”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饮食文化发生巨变是必然 | 专访

探究料理和饮食习惯的源流,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有关。

同样都是写历史读物,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差距在哪里?

在文景历史写作奖首奖得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看来,未来大众历史写作的趋势是经过历史学方面训练的作者抱着学术写作的态度进行创作。

人类走向农业,是礼物还是失误?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提出,农业是人类演化历史上最大的失误。如果我们去问匈奴,得到的答案一定和戴蒙德不一样。

思考宋代华夷观的宽阔“频谱”

我们不应贸然地将宋代的华夷观念与现代的国族主义相提并论;或对唐宋间的显著变化熟视无睹,依旧用一种泛化和固化的天下观念来概括中国古代华夷观念的全部图景。

杜甫走了苏轼来,历史人物为什么总能成为网络梗?

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至今仍为普通人津津乐道,本身就是他们不朽的证明,正应了杜甫的那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专访】《帝国三部曲》作者郑非:在一个成功的帝国里,各民族的边界都应在沉睡中

从近代帝国到民族国家,从聚合到分裂再到聚合,统治不只是向外延伸政治影响,也关乎处理中心与边缘的智慧。

武曌真心拥抱广阔复杂的国际世界 | 纪念汉学家罗汉·旧文新读

“我非常享受在讽刺夸张中拼凑人物的真实性格、在层层叠叠的神话与传奇中寻找人性本质的挑战。武曌毫无疑问是我遇到过的唯一一位,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历史人物,”罗汉在采访中说。

《水浒传》努力制造“女人祸水”的印象,因其是“为亡命行动服务的艺术”

水浒故事所要灌输的“红颜祸水”和“英雄不好色”,都是不自然的观念。我们的宣传家对此一定很了解,很知道事不易为,于是他们加倍用力。他们拿出很有效的宣传方法,一而再、再而三讲述同性质的事件。

【专访】《祥瑞》作者张向荣:王莽的权力欲和野心是逐渐增长的,以往常见叙述里描述得太夸张

张向荣在《祥瑞》一书中试图以“深描”的方式,审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