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俄语文学翻译家高莽昨日去世 享年91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俄语文学翻译家高莽昨日去世 享年91岁

他是中国俄语翻译界的泰斗人物,但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译著而已。

翻译家高莽先生

10月6日晚10时30分,翻译家高莽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其家人向界面文化证实了这一消息,称高莽昨晚因肝癌离世。

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是我国俄语翻译界的泰斗人物。1947年,高莽翻译了根据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2013年11月,他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荣获“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年近九旬时又因为翻译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一书而进一步为公众所熟知。

高莽曾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及编审,著有《久违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与《俄罗斯美术随笔》等随笔集,而他画笔之下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肖像也曾多次在俄罗斯展出,并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同为俄语译者的刘文飞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高莽能够做到文字和绘画互补、翻译和创作兼顾、翻译与编辑并重,的确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高莽所绘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

从事翻译、绘画、编辑工作几十年,高莽曾以乌兰汗等笔名发表译作,笔名多达数十个,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宋毓楠。1949年,最早译介普希金与高尔基的翻译家戈宝权去苏联出差,途经哈尔滨,顺便买了几份报纸,发现上面刊有9位当地学者翻译的有关苏联文艺问题的文章。他于是把这9个译者名字抄下来,向当地文艺界领导提出要和他们交流座谈。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一个高莽,原来邀请名单上列的全都是高莽的笔名。

在刘文飞的记忆中,高莽喜欢开玩笑,玩笑中又有一种真诚。刘文飞回忆说,“八十年代初,我刚进外文所念研究生,他已经是《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副总编。我们年龄相差很大,但是经常一起聊天,一起去食堂吃饭。”有一次,高莽把刘文飞叫到他狭小的办公室里,送给他一本《苏联当代诗选》,还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文飞兄指正”,“他当时50多岁,我20多岁,我吓了一跳,特别激动。”前两年刘文飞去高莽家中探望,刚一进门,高莽笑嘻嘻地迎上去说,“文飞兄来了”。

这些细节让刘文飞十分感动,“也有人说这是没大没小,可是我看到,他这么大的翻译家、作家、画家,不论是对权威人士还是对刚入学的研究生,都是很平等的。高莽先生尊重每一个人,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高莽早年笔耕不辍,成名之后依然“见缝插针,一点儿时间也不愿浪费”(高莽女儿语)。在一个文学活动的开幕式上,主持人舒乙逐一介绍嘉宾,介绍到高莽时怎么也找不着他了,最后扬着脖子才看见他正躲在人群外画画。主持人说“他在那儿画速写呢!”观众席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和笑声。

画家丁聪曾经回忆说,高莽一来他家,除了聊天,就是翻阅书架上的画册。有一次高莽来做客,丁聪在厨房忙活,半天没听见动静。原来,高莽跑到了书房里正捧读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还掏出来一个笔记本说:“我得抄一句话。”

2015年,高莽记忆衰退,已无法记清自家住址,但一开始绘画、翻译及写作仍格外投入。因为翻译《锌皮娃娃兵》,他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中文版扉页上的作家漫画像也出自他手。在《锌皮娃娃兵》的后记中,高莽回忆了他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见面的情景:1989年初冬,阿列克谢耶维奇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列克谢耶维奇衣着朴实,发型简单,面颊略带忧思,有一双灰色的眼睛。她讲话谦虚、稳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每句话出口时,似乎都在她心中掂量过。”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后,高莽家中又热闹起来,电话采访和拜访者不断。

去世前一年,高莽形容自己全身是病,头脑昏昏沉沉,思维不能集中,走路晃晃悠悠,视力衰退,双耳失聪。可是,他在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像时,突然觉得腰不痛了,浑身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于是他写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活了32岁,其身残志不残、顽强拼搏的一生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仿佛明白了:人是否衰老,是否死亡,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他的事业、他的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高莽曾经表达过对翻译界现状的担忧。他认为过去翻译的水平高,报酬也高,可是现在“商业头脑太强了……翻译得不认真,可是认真了又赶不上商业的需求……这里面真是有好多矛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俄语文学翻译家高莽昨日去世 享年91岁

他是中国俄语翻译界的泰斗人物,但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译著而已。

翻译家高莽先生

10月6日晚10时30分,翻译家高莽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其家人向界面文化证实了这一消息,称高莽昨晚因肝癌离世。

高莽1926年生于哈尔滨,是我国俄语翻译界的泰斗人物。1947年,高莽翻译了根据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2013年11月,他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荣获“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年近九旬时又因为翻译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一书而进一步为公众所熟知。

高莽曾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及编审,著有《久违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与《俄罗斯美术随笔》等随笔集,而他画笔之下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肖像也曾多次在俄罗斯展出,并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同为俄语译者的刘文飞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高莽能够做到文字和绘画互补、翻译和创作兼顾、翻译与编辑并重,的确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高莽所绘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

从事翻译、绘画、编辑工作几十年,高莽曾以乌兰汗等笔名发表译作,笔名多达数十个,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宋毓楠。1949年,最早译介普希金与高尔基的翻译家戈宝权去苏联出差,途经哈尔滨,顺便买了几份报纸,发现上面刊有9位当地学者翻译的有关苏联文艺问题的文章。他于是把这9个译者名字抄下来,向当地文艺界领导提出要和他们交流座谈。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一个高莽,原来邀请名单上列的全都是高莽的笔名。

在刘文飞的记忆中,高莽喜欢开玩笑,玩笑中又有一种真诚。刘文飞回忆说,“八十年代初,我刚进外文所念研究生,他已经是《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副总编。我们年龄相差很大,但是经常一起聊天,一起去食堂吃饭。”有一次,高莽把刘文飞叫到他狭小的办公室里,送给他一本《苏联当代诗选》,还在上面写了一行字——“文飞兄指正”,“他当时50多岁,我20多岁,我吓了一跳,特别激动。”前两年刘文飞去高莽家中探望,刚一进门,高莽笑嘻嘻地迎上去说,“文飞兄来了”。

这些细节让刘文飞十分感动,“也有人说这是没大没小,可是我看到,他这么大的翻译家、作家、画家,不论是对权威人士还是对刚入学的研究生,都是很平等的。高莽先生尊重每一个人,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高莽早年笔耕不辍,成名之后依然“见缝插针,一点儿时间也不愿浪费”(高莽女儿语)。在一个文学活动的开幕式上,主持人舒乙逐一介绍嘉宾,介绍到高莽时怎么也找不着他了,最后扬着脖子才看见他正躲在人群外画画。主持人说“他在那儿画速写呢!”观众席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和笑声。

画家丁聪曾经回忆说,高莽一来他家,除了聊天,就是翻阅书架上的画册。有一次高莽来做客,丁聪在厨房忙活,半天没听见动静。原来,高莽跑到了书房里正捧读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还掏出来一个笔记本说:“我得抄一句话。”

2015年,高莽记忆衰退,已无法记清自家住址,但一开始绘画、翻译及写作仍格外投入。因为翻译《锌皮娃娃兵》,他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中文版扉页上的作家漫画像也出自他手。在《锌皮娃娃兵》的后记中,高莽回忆了他与阿列克谢耶维奇见面的情景:1989年初冬,阿列克谢耶维奇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列克谢耶维奇衣着朴实,发型简单,面颊略带忧思,有一双灰色的眼睛。她讲话谦虚、稳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每句话出口时,似乎都在她心中掂量过。”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后,高莽家中又热闹起来,电话采访和拜访者不断。

去世前一年,高莽形容自己全身是病,头脑昏昏沉沉,思维不能集中,走路晃晃悠悠,视力衰退,双耳失聪。可是,他在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画像时,突然觉得腰不痛了,浑身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于是他写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活了32岁,其身残志不残、顽强拼搏的一生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仿佛明白了:人是否衰老,是否死亡,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他的事业、他的精神。”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高莽曾经表达过对翻译界现状的担忧。他认为过去翻译的水平高,报酬也高,可是现在“商业头脑太强了……翻译得不认真,可是认真了又赶不上商业的需求……这里面真是有好多矛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