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战略原本是毒药 把握好节奏就变良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战略原本是毒药 把握好节奏就变良药

中国市场有丰富的场景可供企业去创新试错,每一家企业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5月28日,作为学界代表,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战略节奏理论创立者之一朱恒源受邀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数博会“数字经济”高端论坛。

在对话环节,朱恒源与贵州省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党组书记马宁宇,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等嘉宾,就未来数字生态的趋势,生态中每个部分的角色以及生态系统当中目前最缺的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朱恒源提出,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甚至有可能是“互联+网”这种模式,不管是“赋能”还是像Pony提到的“助手”,在中国都会有应用场景,都可以让企业来试探。在探索过程中每找到一个应用场景,就把原来的产业带动一部分,去渗透一部分,这样慢慢就会连成片了。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只是瞭望哨,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在数字经济的体系中由中国这些企业自己共创的一个新的业态。

本文根据朱恒源教授在对话环节的发言实录整理,略有编删。

---------

战略是毒药还是良药,取决于是什么样的战略

主持人:大家以前学习的管理和战略理论都是“舶来品”,借用廖建文先生的话说是“Copy to China”。但是今天朱教授将40年中国企业的实践凝练出战略节奏理论,让管理学Copy from China有了早期的探索。透露一个小细节,出版社曾试图将《战略节奏》的书名定为《战略是毒药》,唤醒业界对战略的关注。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在未来数字生态当中,产业界、企业界应该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战略到底是毒药还是一剂良药?

朱恒源:战略是毒药还是良药呢?其实高度取决于是什么样的战略,如果是原来工业思维下的战略当然是毒药,但是建文兄(廖建文)讨论的新战略,尤其是范式变迁下的“下半场”战略,可能就不是毒药,而是良药。

从战略节奏理论来看,产业生态有三类重要的参与者:一类是一个演进场景下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一类是围绕用户群体所创办的一系列企业,以及企业背后的打通的生态链、供应链;还有一类是投资者。

用户需求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不平衡的、呈S曲线。用户需求驱动产品市场发展,从而带动价值链各环节的发展。投资者则可以通过投资行为,来提前布局价值链,从而加快产品市场乃至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结构性变化的点,也就是用户需求爆发的那个点,即产品市场由线性逻辑变化为指数逻辑的时刻。企业如果能识别出这个点,并提前在价值链环节进行布局,便有可能在“下半场”到来的时候,获得竞争优势。

建文兄介绍到京东认为走到互联网下半场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品质才能使一个企业走得更远,所以对物流特别执着,从一开始就特别坚持,哪怕友商认为不可行,还仍然坚持。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当然,虽然“结构性变化的点”是客观的,但企业仍然可以顺应趋势,通过股权市场来整合关键要素,从而在产品市场上捕获机会。

小结一下就是说,当企业的战略能够跟得上大势,能够与市场发展的节奏相契合的话,这样的战略就不是毒药,就有可能是良药。

主持人:刚才马化腾先生提到,很多传统行业的龙头其实并不一定特别认同赋能这个词,觉得它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去+它。关于赋能,您是怎么看的?

不管是赋能还是助手,都有应用场景

朱恒源: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关于智能制造走向未来的项目,出了一本书。在书里我们提到,目前正在席卷全球的这场制造业的变革其广度和深度直追1890-1920年那场工业革命,那场革命定义了当下全球制造业形态以及现有的“常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变革将定义未来制造业的形态。

这场变革其实是范式变迁。在范式变迁下,问题和实践都将拥有新的假设与解答。有关最佳生产、工程和管理的“常识”、关键元素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很多人问我说未来路径应该怎么规划,我说那不是规划出来的。路径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规划的结果。

中国有丰富的场景可供企业去创新试错,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突破。

我想说,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甚至有可能是“互联+网”这种模式,不管是“赋能”还是像Pony提到的“助手”,在中国都会有应用场景,都可以让企业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每找到一个应用场景,就把原来的产业带动一部分,渗透一部分,这样慢慢就能由点及面,最终连成片了。

学者只是瞭望哨

主持人:您要是再续写《战略节奏》的话,会怎么去描述各个部分的角色定位。

朱恒源:未来我们再来续写《战略节奏》时我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值得关注。

第一,在生态化条件下,平台、次平台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一个生态的话,在一个生态中肯定有一个主流的物种种群,这个种群聚集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生态链,其中有一些是基础设施平台,有一些是次平台,还有一些是应用企业。

第二,将来企业规模的分布是特别有趣的话题。在传统经济中,企业规模分布是金字塔型的,特别大的企业数量特别少,特别小的企业数量特别大。将来如果整个经济数字化以后,生态化的范式变迁要完成的话,企业规模是不是会出现中部坍塌,就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可能数量稍微小一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但是我想说,无论我们过去研究过多少范式变迁下企业组织变化,我们面临的其实是一个新的未来,所以我们学者只是瞭望哨,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在数字经济的体系中由中国这些企业自己共创的一个新的业态。

未来生态系统需要‘π型人才’

主持人:您觉得未来生态系统当中最缺的是什么?

朱恒源:我就谈谈人才吧。我昨天正好去了贵大,跟贵大的同学聊了聊。我觉得从数字经济概念普及上看,其实贵州已经走在很多地方的前头。

昨天我来的时候,看了Pony前一段时间写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起来要提高人民的数字素养,我家孩子小学三年级,正在上一个编程课。基础的数字能力培养其实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上大学的时候人家都说你将来不学计算机就落后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你将来没有数字技能可能就会是所谓的落后。

因为是结构转型的过程,所以我认为需要所谓的π型人才,一个是具备数字能力,一个是有对应用场景的理解,上面的一横是具备协调、组织、管理的能力。从大学教育来看,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需要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要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清华大学的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就是这方面的尝试。第二件事是要求学术界与企业家要有紧密联系,把需求拿过来,把题目拿出来,把作业交给企业去验证。

归纳起来,核心就三点:第一,培养数字基础能力;第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第三,加强业界和大学在培养人才上的合作。

相关阅读:

《发烧友能拽着你创新 但别指望他们为你掏太多钱》

《中国成功企业的三种角色:农耕者、狩猎者、圈地者》

推荐阅读:

书名:《战略节奏》

作者:朱恒源、杨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来源:战略节奏

原标题:不管是赋能还是助手,都有应用场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战略原本是毒药 把握好节奏就变良药

中国市场有丰富的场景可供企业去创新试错,每一家企业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5月28日,作为学界代表,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战略节奏理论创立者之一朱恒源受邀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数博会“数字经济”高端论坛。

在对话环节,朱恒源与贵州省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党组书记马宁宇,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等嘉宾,就未来数字生态的趋势,生态中每个部分的角色以及生态系统当中目前最缺的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朱恒源提出,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甚至有可能是“互联+网”这种模式,不管是“赋能”还是像Pony提到的“助手”,在中国都会有应用场景,都可以让企业来试探。在探索过程中每找到一个应用场景,就把原来的产业带动一部分,去渗透一部分,这样慢慢就会连成片了。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只是瞭望哨,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在数字经济的体系中由中国这些企业自己共创的一个新的业态。

本文根据朱恒源教授在对话环节的发言实录整理,略有编删。

---------

战略是毒药还是良药,取决于是什么样的战略

主持人:大家以前学习的管理和战略理论都是“舶来品”,借用廖建文先生的话说是“Copy to China”。但是今天朱教授将40年中国企业的实践凝练出战略节奏理论,让管理学Copy from China有了早期的探索。透露一个小细节,出版社曾试图将《战略节奏》的书名定为《战略是毒药》,唤醒业界对战略的关注。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在未来数字生态当中,产业界、企业界应该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战略到底是毒药还是一剂良药?

朱恒源:战略是毒药还是良药呢?其实高度取决于是什么样的战略,如果是原来工业思维下的战略当然是毒药,但是建文兄(廖建文)讨论的新战略,尤其是范式变迁下的“下半场”战略,可能就不是毒药,而是良药。

从战略节奏理论来看,产业生态有三类重要的参与者:一类是一个演进场景下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一类是围绕用户群体所创办的一系列企业,以及企业背后的打通的生态链、供应链;还有一类是投资者。

用户需求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不平衡的、呈S曲线。用户需求驱动产品市场发展,从而带动价值链各环节的发展。投资者则可以通过投资行为,来提前布局价值链,从而加快产品市场乃至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结构性变化的点,也就是用户需求爆发的那个点,即产品市场由线性逻辑变化为指数逻辑的时刻。企业如果能识别出这个点,并提前在价值链环节进行布局,便有可能在“下半场”到来的时候,获得竞争优势。

建文兄介绍到京东认为走到互联网下半场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品质才能使一个企业走得更远,所以对物流特别执着,从一开始就特别坚持,哪怕友商认为不可行,还仍然坚持。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当然,虽然“结构性变化的点”是客观的,但企业仍然可以顺应趋势,通过股权市场来整合关键要素,从而在产品市场上捕获机会。

小结一下就是说,当企业的战略能够跟得上大势,能够与市场发展的节奏相契合的话,这样的战略就不是毒药,就有可能是良药。

主持人:刚才马化腾先生提到,很多传统行业的龙头其实并不一定特别认同赋能这个词,觉得它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去+它。关于赋能,您是怎么看的?

不管是赋能还是助手,都有应用场景

朱恒源: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关于智能制造走向未来的项目,出了一本书。在书里我们提到,目前正在席卷全球的这场制造业的变革其广度和深度直追1890-1920年那场工业革命,那场革命定义了当下全球制造业形态以及现有的“常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变革将定义未来制造业的形态。

这场变革其实是范式变迁。在范式变迁下,问题和实践都将拥有新的假设与解答。有关最佳生产、工程和管理的“常识”、关键元素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很多人问我说未来路径应该怎么规划,我说那不是规划出来的。路径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规划的结果。

中国有丰富的场景可供企业去创新试错,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突破。

我想说,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甚至有可能是“互联+网”这种模式,不管是“赋能”还是像Pony提到的“助手”,在中国都会有应用场景,都可以让企业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每找到一个应用场景,就把原来的产业带动一部分,渗透一部分,这样慢慢就能由点及面,最终连成片了。

学者只是瞭望哨

主持人:您要是再续写《战略节奏》的话,会怎么去描述各个部分的角色定位。

朱恒源:未来我们再来续写《战略节奏》时我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值得关注。

第一,在生态化条件下,平台、次平台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一个生态的话,在一个生态中肯定有一个主流的物种种群,这个种群聚集后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生态链,其中有一些是基础设施平台,有一些是次平台,还有一些是应用企业。

第二,将来企业规模的分布是特别有趣的话题。在传统经济中,企业规模分布是金字塔型的,特别大的企业数量特别少,特别小的企业数量特别大。将来如果整个经济数字化以后,生态化的范式变迁要完成的话,企业规模是不是会出现中部坍塌,就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可能数量稍微小一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但是我想说,无论我们过去研究过多少范式变迁下企业组织变化,我们面临的其实是一个新的未来,所以我们学者只是瞭望哨,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的是在数字经济的体系中由中国这些企业自己共创的一个新的业态。

未来生态系统需要‘π型人才’

主持人:您觉得未来生态系统当中最缺的是什么?

朱恒源:我就谈谈人才吧。我昨天正好去了贵大,跟贵大的同学聊了聊。我觉得从数字经济概念普及上看,其实贵州已经走在很多地方的前头。

昨天我来的时候,看了Pony前一段时间写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起来要提高人民的数字素养,我家孩子小学三年级,正在上一个编程课。基础的数字能力培养其实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上大学的时候人家都说你将来不学计算机就落后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你将来没有数字技能可能就会是所谓的落后。

因为是结构转型的过程,所以我认为需要所谓的π型人才,一个是具备数字能力,一个是有对应用场景的理解,上面的一横是具备协调、组织、管理的能力。从大学教育来看,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需要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要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清华大学的领军工程博士项目就是这方面的尝试。第二件事是要求学术界与企业家要有紧密联系,把需求拿过来,把题目拿出来,把作业交给企业去验证。

归纳起来,核心就三点:第一,培养数字基础能力;第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第三,加强业界和大学在培养人才上的合作。

相关阅读:

《发烧友能拽着你创新 但别指望他们为你掏太多钱》

《中国成功企业的三种角色:农耕者、狩猎者、圈地者》

推荐阅读:

书名:《战略节奏》

作者:朱恒源、杨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来源:战略节奏

原标题:不管是赋能还是助手,都有应用场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