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物之神》作者洛伊谈自己时隔20年后的第二部小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物之神》作者洛伊谈自己时隔20年后的第二部小说

《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谈了谈政治活动,以及为何她为了完成新书,不得不短暂逃离印度。

图片来源:网络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写第二部小说,花了20年时间。完成之际,她告诉代理人:“我不想再按照竞价选择出版社了,这太庸俗了”。相反,她想要那些感兴趣的出版社给她写一封信,谈一谈他们对这部新作的“理解”,然后再安排见面聊一聊。洛伊的代理人同意并完成了她的要求:“好,现在你已经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见过面了,是时候决定了。”

洛伊的回答却是:“不,我还不能决定呢。首先,我得商量商量”。她的代理人感到很困惑:“你是和我商量,对吧?”

“不, 我要和书中的人物们商量”,洛伊说。于是,代理人就这么静静和洛伊坐在一起,等着她与她的角色们商量哪一个出版社更讨人喜欢。当洛伊宣布决定时,代理人指出她选择的这家出版社的出价只有其他出版社的一半,”是的,没错,“洛伊却无所谓的说道,”但我的角色们喜欢这一家。“

洛伊说到这看了一眼我的表情,笑了:“大家都以为我独居,其实不是,我的角色们都陪着我呢。“真的吗?”当然啦,我把门一关,我的角色们就出现了。“等我走了,洛伊是不是就会问他们:”你们觉得那个人怎么样,像个白痴似的,对吧?“洛伊一脸惊讶的表示:”那是当然!“

许多洛伊的书迷对于她过去20年的产出感到困惑,人们不免质疑:她真的称得上是文学大师吗?难道她的第一部作品如此成功只是侥幸吗?洛伊35岁时出版了她的处女作《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震惊文坛。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斥着悲剧和丑闻的印度家族如何慢慢走向衰落。这部小说获得了布克奖(Booker Price),被译成4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800万册。

借由这部作品,洛伊从一个不知名的编剧变成了全球知名人士,成为了新一代的文学代表人物。此后的20年间,洛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和一些非虚构类小说,她也做纪录片,抗议政府腐败、印度教民族主义、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等现象,还积极参与到克什米尔独立、原住民土地产权等运动中,她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对于她的支持者来说,洛伊是进行有原则性抵制的激进左派的代言人;但批评者却认为洛伊是最糟糕且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不切实际,自我放纵。她曾因被指控藐视法庭和煽动群众的罪名而入狱,去年还因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短时间逃出印度。在这期间直到现在,洛伊没有再发表任何小说。

《微物之神》封面

2011年,洛伊曾透露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也没有成型,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洛伊的作家身份。不同于《微物之神》微妙而隐晦的风格,洛伊的纪实类写作和政治活动常常因太过尖锐直接而被批判。在我与洛伊的伦敦会面之前,我也拿不准她的新作《极乐部》(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究竟会是什么基调。

初次见面时,洛伊上半身穿着淡粉色的莎丽,配了一条牛仔裤,脚上穿了一双露趾凉鞋,涂着大红色的指甲油。她的举止优雅,谈吐轻柔。虽然已经55岁了,但她依旧保持着少女般的纯真,略带俏皮的笑容里透露着率直的个性。交流过程中,洛伊喜欢用肢体语言或是有趣的短语来表达,形象而生动。被问及她对自己“文学作家”身份的看法时,洛伊说道:“对我来说,小说创作高于一切,这是我最重要的身份。我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这是我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

大概在10年前,洛伊就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具体时间我也不记得了,毕竟实在是太久远了”),当时她也不确定要花多长时间写完。她笑着说,她的代理人太了解她了,所以也不会花时间催她完稿。关于军事行动、法庭判决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洛伊从不拖延,但小说不一样,“是急不来的,我只能按照现在的速度,不能再快,也不会更慢。这就像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层一层的积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紧迫性和持续性的不同。”

洛伊的处女作《微物之神》是受她童年生活的启发而作,但她并不想写一本《微物之神2》,所以她的第二部自传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着重描述她成年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习惯。“我想写一写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在德里,在各个清真寺,以及在其他地方的所见所闻。我喜欢所有那些疯狂而美好的事情,体验极致悲凉中的点点欢愉,期待一切的不可预知。”在洛伊看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她都想去了解:“对于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我都不愿仅仅只是过客,我想坐下来和他一起抽根烟,聊一聊‘你好呀,最近过得怎么样?’这才是我第二本小说中想写的内容。”

而《极乐部》讲述的正是关于一个变性女人 Anjum 的传奇故事。在印度,他们被称为海吉拉,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被送到海吉拉生活的区域,位于德里旧城区的废墟。海吉拉聚居区里充满了变性人和同性恋,他们目中无人而又敏感脆弱,人们不愿意接触他们,却又对他们充满了好奇。Anjum 在古吉拉特邦的一次大屠杀中被捕,那年她46岁,从那之后,她决定离开海吉拉聚居区,重新回到普通人的世界。那时的 Anjum 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但她意志坚定,在墓地安家,建造客房,最终,她建造的天堂旅馆(Jannat Guest House)成了那些为主流大众视为“异类”们——那些印度“贱民”,穆斯林信徒,海吉拉们,吸毒者们,还有 Anjum 收养的孩子 Zainab——的聚集地。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发生在克什米尔。我更倾向于将克什米尔的故事单独出来作成另一本小说,但洛伊认为这些故事之间并不冲突,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本关于“边缘化”的书。“克什米尔地处边境,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心中也有一条界线,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于这些界线的理解,以及如何突破这些界线,跨出那一步。就像天堂旅馆,它不存在界线,对任何人开放。”

《极乐部》所描述的就是一场狂欢,像它的作者一样风趣而桀骜。就像是一场不断有新人加入的聚会,各种各样的人们不知疲倦的出现。洛伊这种对于人物角色的无差别处理不单单只是一种写作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更是洛伊政治主张以及这本小说的基本主题。

“种姓制度不利于社会团结,即便在最底层种姓之中都存在着分裂,没有人能脱离这种社会制度。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种姓、民族和宗教,而这些划分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说: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什叶派,逊尼派,巴雷尔维派,婆罗门,萨拉斯沃特,达利特,同性恋,异性恋,变性人,等等。他们之间界限分明,人们以为的自由社会实质上仍是等级分明的奴隶制度。”

洛伊说,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当代印度,跨种姓通婚的比例仍然不到 1%。“我很喜欢 Anjum 这个角色,她在古吉拉特邦的那次大屠杀中被捕,却又因海吉拉的身份而被释放。”曾经因为海吉拉的身份,她被视为异类,而这一身份却救了她的命,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跨越种姓的团结,让她想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当了 Zainab 的妈妈之后,她更想要为了 Zainab 去了解这个世界。她不接受这种社会划分,并成功地打破了这种界限。”说到这,洛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说:“这真是太美好了。”

洛伊一辈子都活在”制度“之外。1961年,洛伊出生在梅加拉亚邦一个跨种姓通婚的家庭,她的母亲是喀拉拉邦的叙利亚正教徒,而她的父亲是来自加尔各答最底层的印度教徒。洛伊两岁时,父母婚姻破裂,她和弟弟跟着母亲搬到了喀拉拉邦,她的母亲在那里设立了一所女子学校,并开始投身于捍卫人权的活动。洛伊曾经开玩笑说:“我母亲就像费里尼系列电影里的角色” ,魅力不凡,坚忍不屈,充满魄力,她就是榜样。但洛伊也曾打趣,她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两个核武器,我们必须要小心一点。”

洛伊在德里学习建筑学期间,嫁给了独立电影制作人 Pradip Krishen,但她并不想在家里相夫教子。洛伊总说,她小时候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帮她母亲照顾学校里的那些女孩,“到我16岁那年,我已经再也不想看见任何小孩子了”。洛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之后,曾在莫斯科拜访过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反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抗议印度的核试验计划,倡导凡全球化运动,宣传克什米尔独立运动。毫无疑问,洛伊参与的这些政治活动都与印度现代化主流思潮相左。

如今,在印度民族主义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统治下,洛伊与政府间的分歧更甚。“人们都在讨论着美国总统特朗普来印访问,还拿莫迪和特朗普相提并论,但他们根本就不一样。特朗普像是有毒加工厂里排出的废弃物,而莫迪则是加工出来的有毒产品。”莫迪是印度教志愿服务团(RSS,一个历史悠久的印度教右翼组织)的拥护者,也是执政印度人民党的支持者。

2016年初,全印度各大高校爆发学生抗议活动,反对对一个克什米尔分裂主义者实施绞刑,洛伊著文对此次抗议活动表示支持。“当时出动了警力,学生们被逮捕入狱,然后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暴徒们甚至侵入到法庭当中。然后,突然有一天晚上的新闻报道指出:”是的,他们都只是些学生,那么在他们背后又是谁在指使呢?是阿兰达蒂·洛伊。”那些暴徒一度占领了法庭,他们声称:“洛伊就是幕后指使。”当时我正在写《极乐部》这本书,就快完成了,于是我就买了张机票飞到了伦敦。我感到非常的惭愧。”

因为她逃走了吗?“是的,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我有想要保护的东西。我这本书就要写完了,我不想中途放弃,所以我离开了。为此,我感到绝望、恐惧和羞愧。”

洛伊入住了伦敦一家酒店。这是她第一次因政治暴力而逃到国外,但她和印度法庭之间的合法战争却持续了20年,甚至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为此感到气愤。《微物之神》里有关于同胞兄弟之间的性交,出版之时“就有5个律师联名起诉我破坏公共道德,属于刑事犯罪等等等等” 。2002年,洛伊反对在古吉拉特邦开展的那马达水坝项目,为此她被判藐视法庭罪,并象征性的被关押了一天。之前,她还因抨击印度政府对克什米尔的政策而被指控为煽动群众。现在,她又面临着新的指控。有一位教授因参加“反国家运动”而被判终身监禁,洛伊写文为该教授使用轮椅的行为进行辩护,因此洛伊被指控为藐视法庭,这个案子直到现在都没有结果。

谈起这个案子,洛伊就一脸无奈:“其实这些案子的重点不在于最后的审判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如果政府想让你闭嘴,通常做法是他们会在100个不同的镇上对你提起诉讼,然后你只能请个律师,到处奔波,提交宣誓书。”不管在哪儿,作家们都要遭受那些种姓主义者们的暴行,那实在是个动荡的时期。

我问她是否担心这本新作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问题。可能莫迪总理会在书中某个角色身上看到他自己的影子,那么她就很有可能被起诉。“谁知道呢?角色只是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就像,你怎么能……”她话还没说完就沉默了。“我实在不想谈论这些,因为我并不想……”她又一次戛然而止。“或许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他们也不会管这些,”她笑着说,“再说了,人们可能都想着,如果能够为我做点什么,他们的名字就有可能见报了呢。”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街上有某些白痴起诉我,他就会出名。”有一次,为了处理一起藐视法庭的控诉,我来到一个小镇子,“组织审判的那些人会来给我送花。他们非常高兴,就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洛伊的律师们不收取她任何费用,“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但试想如果我是个穷人,那该怎么办?我拿什么在各地奔波?那样的话,我只能放弃写作了。”

洛伊在政界和司法界树敌颇多,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洛伊在印度并不怎么受欢迎,但她却不这么认为。日常生活中,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认为她不爱国的人,“没有,从来都没有,事实上完全相反。”这种说法难以查证,但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们追随着洛伊的脚步,聚集在一起听她演讲。当我问她,在全世界这么多地方做演讲,哪里最让她有共鸣时,洛伊毫不犹豫的回答“印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并不是孤军奋战,我身后有坚实的后盾,人们团结在一起,推动着我前进。”

传言说,有人袭击了洛伊的家。她却笑着说:“是的,确实发生过几次,但他们都找错地方了。”她并没有什么正式的安保措施,因为“这反而是一种威胁。对我来说,那些出租车司机,卖香烟的人,流浪狗——每个人都是我的安全保障。有很多流浪狗在我家的台阶上睡觉,他们看上去很凶恶,其实不然。”

洛伊完全没有料到她的第一本小说会这么成功。“负面效应也很严重,我甚至想过,写这本书我真的不后悔吗?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成名之后就要搬去伦敦或纽约然后过着梦幻般生活的人。一想到人们穿着优雅的聚在一间屋子里,手上端着饮品,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

被问及《微物之神》为她创造了多少财富时,洛伊变得有些含糊:“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从来都没算过。但是最初这些钱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问题。”自《微物之神》出版之后,洛伊就依靠稿费为生,但绝大部分稿费都被她捐出去了。其实洛伊从没想过当什么慈善家,这个角色让她觉得不自在。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委托他人来分配稿费。“如果不把给予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去做,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她不愿阐述过多细节,但听说她设计了一个系统,她的稿费从一开始就被分配好了。“我从来不会说‘将我的钱施与他人‘’这种话,通过这个系统,这钱一开始就不是我的,一开始就以一种有利于团结的方式被分配好了。”

洛伊谦逊和朴素的作风毫不做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一点个性都没有。她略带自豪的分享了一则轶事,那时她在喀拉拉邦的一家医院做乳房X线照片检查,随后她接到医院的电话,让她去一趟。一开始她还有些担心,结果去了才知道,大家只是想要签名罢了。“好像整个医院的人都聚到一起了,那感觉太奇怪了。”

洛伊挺喜欢自己有点古怪的性格。“我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我创作期间,好几次我的房子差点起火。因为在那段时间,我不做饭,也不出门,那好吧,就煮个鸡蛋吃吧。但每次我都会忘记,于是火就烧起来了,鸡蛋都烧成只剩黑色的一小块。于是我的朋友们只好送吃的过来,”洛伊笑着说道。

洛伊几年前就和丈夫分居了,但他们一直没有离婚。在她看来,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两个女儿都是她的“家人”,尽管她一个人生活在德里。他们夫妻没有生孩子,洛伊从没后悔过。洛伊笑着说:“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确实是结婚了,但我并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妻子。这确实有点任性。”

见面之初,洛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在文坛颇有成就的作家,但她小说创作历程中20年的空白让我感到困惑。但正如洛伊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小说家,我的脑子里只想着创作小说的事。”

离别之际,我不禁猜测,《极乐部》这本书中有多少内容是洛伊虚构的呢?书中的角色比大多数小说里的角色更为极端,但洛伊的天赋不在于凭空创造这些角色,而是赋予这些角色生命,好像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很多人把我的事业称作是无声的抵抗。但在我看来,这世上只有刻意的沉默,或故意的无视。”或许对于洛伊来说,她已经不需要靠虚构来进行创作,因为她充满奇幻色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小说。洛伊不是海吉拉,也没有生活在墓地,但 Anjum 的心声无疑就是洛伊的心声。

“没错,我的生活确实很另类,”洛伊满意地点点头。

“就像 Anjum 那样吗?”

“是的。我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女人觉得自己是男人,有些男孩子是同性恋。还有个朋友,有一天他在德里的一辆公交车顶上与一对夫妻聊天;还有个朋友告诉我说,有个男孩曾向她吐露,他只想做阿兰达蒂·洛伊的妻子。”说到这,洛伊神采飞扬,面带微笑:“我就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翻译:刘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Fiction takes its time’: Arundhati Roy on why it took 20 years to write her second novel

最新更新时间:06/05 14: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物之神》作者洛伊谈自己时隔20年后的第二部小说

《微物之神》作者阿兰达蒂·洛伊谈了谈政治活动,以及为何她为了完成新书,不得不短暂逃离印度。

图片来源:网络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写第二部小说,花了20年时间。完成之际,她告诉代理人:“我不想再按照竞价选择出版社了,这太庸俗了”。相反,她想要那些感兴趣的出版社给她写一封信,谈一谈他们对这部新作的“理解”,然后再安排见面聊一聊。洛伊的代理人同意并完成了她的要求:“好,现在你已经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见过面了,是时候决定了。”

洛伊的回答却是:“不,我还不能决定呢。首先,我得商量商量”。她的代理人感到很困惑:“你是和我商量,对吧?”

“不, 我要和书中的人物们商量”,洛伊说。于是,代理人就这么静静和洛伊坐在一起,等着她与她的角色们商量哪一个出版社更讨人喜欢。当洛伊宣布决定时,代理人指出她选择的这家出版社的出价只有其他出版社的一半,”是的,没错,“洛伊却无所谓的说道,”但我的角色们喜欢这一家。“

洛伊说到这看了一眼我的表情,笑了:“大家都以为我独居,其实不是,我的角色们都陪着我呢。“真的吗?”当然啦,我把门一关,我的角色们就出现了。“等我走了,洛伊是不是就会问他们:”你们觉得那个人怎么样,像个白痴似的,对吧?“洛伊一脸惊讶的表示:”那是当然!“

许多洛伊的书迷对于她过去20年的产出感到困惑,人们不免质疑:她真的称得上是文学大师吗?难道她的第一部作品如此成功只是侥幸吗?洛伊35岁时出版了她的处女作《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震惊文坛。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斥着悲剧和丑闻的印度家族如何慢慢走向衰落。这部小说获得了布克奖(Booker Price),被译成4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800万册。

借由这部作品,洛伊从一个不知名的编剧变成了全球知名人士,成为了新一代的文学代表人物。此后的20年间,洛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和一些非虚构类小说,她也做纪录片,抗议政府腐败、印度教民族主义、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等现象,还积极参与到克什米尔独立、原住民土地产权等运动中,她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对于她的支持者来说,洛伊是进行有原则性抵制的激进左派的代言人;但批评者却认为洛伊是最糟糕且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不切实际,自我放纵。她曾因被指控藐视法庭和煽动群众的罪名而入狱,去年还因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短时间逃出印度。在这期间直到现在,洛伊没有再发表任何小说。

《微物之神》封面

2011年,洛伊曾透露正在创作第二部小说,但这么多年过去一直也没有成型,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洛伊的作家身份。不同于《微物之神》微妙而隐晦的风格,洛伊的纪实类写作和政治活动常常因太过尖锐直接而被批判。在我与洛伊的伦敦会面之前,我也拿不准她的新作《极乐部》(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究竟会是什么基调。

初次见面时,洛伊上半身穿着淡粉色的莎丽,配了一条牛仔裤,脚上穿了一双露趾凉鞋,涂着大红色的指甲油。她的举止优雅,谈吐轻柔。虽然已经55岁了,但她依旧保持着少女般的纯真,略带俏皮的笑容里透露着率直的个性。交流过程中,洛伊喜欢用肢体语言或是有趣的短语来表达,形象而生动。被问及她对自己“文学作家”身份的看法时,洛伊说道:“对我来说,小说创作高于一切,这是我最重要的身份。我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这是我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

大概在10年前,洛伊就开始创作第二部小说(“具体时间我也不记得了,毕竟实在是太久远了”),当时她也不确定要花多长时间写完。她笑着说,她的代理人太了解她了,所以也不会花时间催她完稿。关于军事行动、法庭判决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洛伊从不拖延,但小说不一样,“是急不来的,我只能按照现在的速度,不能再快,也不会更慢。这就像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层一层的积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之间的区别其实就是紧迫性和持续性的不同。”

洛伊的处女作《微物之神》是受她童年生活的启发而作,但她并不想写一本《微物之神2》,所以她的第二部自传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着重描述她成年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习惯。“我想写一写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在德里,在各个清真寺,以及在其他地方的所见所闻。我喜欢所有那些疯狂而美好的事情,体验极致悲凉中的点点欢愉,期待一切的不可预知。”在洛伊看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她都想去了解:“对于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我都不愿仅仅只是过客,我想坐下来和他一起抽根烟,聊一聊‘你好呀,最近过得怎么样?’这才是我第二本小说中想写的内容。”

而《极乐部》讲述的正是关于一个变性女人 Anjum 的传奇故事。在印度,他们被称为海吉拉,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被送到海吉拉生活的区域,位于德里旧城区的废墟。海吉拉聚居区里充满了变性人和同性恋,他们目中无人而又敏感脆弱,人们不愿意接触他们,却又对他们充满了好奇。Anjum 在古吉拉特邦的一次大屠杀中被捕,那年她46岁,从那之后,她决定离开海吉拉聚居区,重新回到普通人的世界。那时的 Anjum 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但她意志坚定,在墓地安家,建造客房,最终,她建造的天堂旅馆(Jannat Guest House)成了那些为主流大众视为“异类”们——那些印度“贱民”,穆斯林信徒,海吉拉们,吸毒者们,还有 Anjum 收养的孩子 Zainab——的聚集地。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发生在克什米尔。我更倾向于将克什米尔的故事单独出来作成另一本小说,但洛伊认为这些故事之间并不冲突,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本关于“边缘化”的书。“克什米尔地处边境,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心中也有一条界线,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于这些界线的理解,以及如何突破这些界线,跨出那一步。就像天堂旅馆,它不存在界线,对任何人开放。”

《极乐部》所描述的就是一场狂欢,像它的作者一样风趣而桀骜。就像是一场不断有新人加入的聚会,各种各样的人们不知疲倦的出现。洛伊这种对于人物角色的无差别处理不单单只是一种写作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更是洛伊政治主张以及这本小说的基本主题。

“种姓制度不利于社会团结,即便在最底层种姓之中都存在着分裂,没有人能脱离这种社会制度。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种姓、民族和宗教,而这些划分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说: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什叶派,逊尼派,巴雷尔维派,婆罗门,萨拉斯沃特,达利特,同性恋,异性恋,变性人,等等。他们之间界限分明,人们以为的自由社会实质上仍是等级分明的奴隶制度。”

洛伊说,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当代印度,跨种姓通婚的比例仍然不到 1%。“我很喜欢 Anjum 这个角色,她在古吉拉特邦的那次大屠杀中被捕,却又因海吉拉的身份而被释放。”曾经因为海吉拉的身份,她被视为异类,而这一身份却救了她的命,这让她“感受到了一种跨越种姓的团结,让她想要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当了 Zainab 的妈妈之后,她更想要为了 Zainab 去了解这个世界。她不接受这种社会划分,并成功地打破了这种界限。”说到这,洛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说:“这真是太美好了。”

洛伊一辈子都活在”制度“之外。1961年,洛伊出生在梅加拉亚邦一个跨种姓通婚的家庭,她的母亲是喀拉拉邦的叙利亚正教徒,而她的父亲是来自加尔各答最底层的印度教徒。洛伊两岁时,父母婚姻破裂,她和弟弟跟着母亲搬到了喀拉拉邦,她的母亲在那里设立了一所女子学校,并开始投身于捍卫人权的活动。洛伊曾经开玩笑说:“我母亲就像费里尼系列电影里的角色” ,魅力不凡,坚忍不屈,充满魄力,她就是榜样。但洛伊也曾打趣,她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两个核武器,我们必须要小心一点。”

洛伊在德里学习建筑学期间,嫁给了独立电影制作人 Pradip Krishen,但她并不想在家里相夫教子。洛伊总说,她小时候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帮她母亲照顾学校里的那些女孩,“到我16岁那年,我已经再也不想看见任何小孩子了”。洛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之后,曾在莫斯科拜访过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反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外交政策,抗议印度的核试验计划,倡导凡全球化运动,宣传克什米尔独立运动。毫无疑问,洛伊参与的这些政治活动都与印度现代化主流思潮相左。

如今,在印度民族主义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统治下,洛伊与政府间的分歧更甚。“人们都在讨论着美国总统特朗普来印访问,还拿莫迪和特朗普相提并论,但他们根本就不一样。特朗普像是有毒加工厂里排出的废弃物,而莫迪则是加工出来的有毒产品。”莫迪是印度教志愿服务团(RSS,一个历史悠久的印度教右翼组织)的拥护者,也是执政印度人民党的支持者。

2016年初,全印度各大高校爆发学生抗议活动,反对对一个克什米尔分裂主义者实施绞刑,洛伊著文对此次抗议活动表示支持。“当时出动了警力,学生们被逮捕入狱,然后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暴徒们甚至侵入到法庭当中。然后,突然有一天晚上的新闻报道指出:”是的,他们都只是些学生,那么在他们背后又是谁在指使呢?是阿兰达蒂·洛伊。”那些暴徒一度占领了法庭,他们声称:“洛伊就是幕后指使。”当时我正在写《极乐部》这本书,就快完成了,于是我就买了张机票飞到了伦敦。我感到非常的惭愧。”

因为她逃走了吗?“是的,我来到这里是因为我有想要保护的东西。我这本书就要写完了,我不想中途放弃,所以我离开了。为此,我感到绝望、恐惧和羞愧。”

洛伊入住了伦敦一家酒店。这是她第一次因政治暴力而逃到国外,但她和印度法庭之间的合法战争却持续了20年,甚至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为此感到气愤。《微物之神》里有关于同胞兄弟之间的性交,出版之时“就有5个律师联名起诉我破坏公共道德,属于刑事犯罪等等等等” 。2002年,洛伊反对在古吉拉特邦开展的那马达水坝项目,为此她被判藐视法庭罪,并象征性的被关押了一天。之前,她还因抨击印度政府对克什米尔的政策而被指控为煽动群众。现在,她又面临着新的指控。有一位教授因参加“反国家运动”而被判终身监禁,洛伊写文为该教授使用轮椅的行为进行辩护,因此洛伊被指控为藐视法庭,这个案子直到现在都没有结果。

谈起这个案子,洛伊就一脸无奈:“其实这些案子的重点不在于最后的审判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如果政府想让你闭嘴,通常做法是他们会在100个不同的镇上对你提起诉讼,然后你只能请个律师,到处奔波,提交宣誓书。”不管在哪儿,作家们都要遭受那些种姓主义者们的暴行,那实在是个动荡的时期。

我问她是否担心这本新作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问题。可能莫迪总理会在书中某个角色身上看到他自己的影子,那么她就很有可能被起诉。“谁知道呢?角色只是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就像,你怎么能……”她话还没说完就沉默了。“我实在不想谈论这些,因为我并不想……”她又一次戛然而止。“或许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他们也不会管这些,”她笑着说,“再说了,人们可能都想着,如果能够为我做点什么,他们的名字就有可能见报了呢。”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街上有某些白痴起诉我,他就会出名。”有一次,为了处理一起藐视法庭的控诉,我来到一个小镇子,“组织审判的那些人会来给我送花。他们非常高兴,就好像这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洛伊的律师们不收取她任何费用,“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但试想如果我是个穷人,那该怎么办?我拿什么在各地奔波?那样的话,我只能放弃写作了。”

洛伊在政界和司法界树敌颇多,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洛伊在印度并不怎么受欢迎,但她却不这么认为。日常生活中,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认为她不爱国的人,“没有,从来都没有,事实上完全相反。”这种说法难以查证,但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们追随着洛伊的脚步,聚集在一起听她演讲。当我问她,在全世界这么多地方做演讲,哪里最让她有共鸣时,洛伊毫不犹豫的回答“印度,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并不是孤军奋战,我身后有坚实的后盾,人们团结在一起,推动着我前进。”

传言说,有人袭击了洛伊的家。她却笑着说:“是的,确实发生过几次,但他们都找错地方了。”她并没有什么正式的安保措施,因为“这反而是一种威胁。对我来说,那些出租车司机,卖香烟的人,流浪狗——每个人都是我的安全保障。有很多流浪狗在我家的台阶上睡觉,他们看上去很凶恶,其实不然。”

洛伊完全没有料到她的第一本小说会这么成功。“负面效应也很严重,我甚至想过,写这本书我真的不后悔吗?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成名之后就要搬去伦敦或纽约然后过着梦幻般生活的人。一想到人们穿着优雅的聚在一间屋子里,手上端着饮品,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

被问及《微物之神》为她创造了多少财富时,洛伊变得有些含糊:“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从来都没算过。但是最初这些钱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问题。”自《微物之神》出版之后,洛伊就依靠稿费为生,但绝大部分稿费都被她捐出去了。其实洛伊从没想过当什么慈善家,这个角色让她觉得不自在。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委托他人来分配稿费。“如果不把给予当做一件神圣的事情去做,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她不愿阐述过多细节,但听说她设计了一个系统,她的稿费从一开始就被分配好了。“我从来不会说‘将我的钱施与他人‘’这种话,通过这个系统,这钱一开始就不是我的,一开始就以一种有利于团结的方式被分配好了。”

洛伊谦逊和朴素的作风毫不做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一点个性都没有。她略带自豪的分享了一则轶事,那时她在喀拉拉邦的一家医院做乳房X线照片检查,随后她接到医院的电话,让她去一趟。一开始她还有些担心,结果去了才知道,大家只是想要签名罢了。“好像整个医院的人都聚到一起了,那感觉太奇怪了。”

洛伊挺喜欢自己有点古怪的性格。“我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我创作期间,好几次我的房子差点起火。因为在那段时间,我不做饭,也不出门,那好吧,就煮个鸡蛋吃吧。但每次我都会忘记,于是火就烧起来了,鸡蛋都烧成只剩黑色的一小块。于是我的朋友们只好送吃的过来,”洛伊笑着说道。

洛伊几年前就和丈夫分居了,但他们一直没有离婚。在她看来,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两个女儿都是她的“家人”,尽管她一个人生活在德里。他们夫妻没有生孩子,洛伊从没后悔过。洛伊笑着说:“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确实是结婚了,但我并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妻子。这确实有点任性。”

见面之初,洛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在文坛颇有成就的作家,但她小说创作历程中20年的空白让我感到困惑。但正如洛伊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小说家,我的脑子里只想着创作小说的事。”

离别之际,我不禁猜测,《极乐部》这本书中有多少内容是洛伊虚构的呢?书中的角色比大多数小说里的角色更为极端,但洛伊的天赋不在于凭空创造这些角色,而是赋予这些角色生命,好像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很多人把我的事业称作是无声的抵抗。但在我看来,这世上只有刻意的沉默,或故意的无视。”或许对于洛伊来说,她已经不需要靠虚构来进行创作,因为她充满奇幻色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小说。洛伊不是海吉拉,也没有生活在墓地,但 Anjum 的心声无疑就是洛伊的心声。

“没错,我的生活确实很另类,”洛伊满意地点点头。

“就像 Anjum 那样吗?”

“是的。我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女人觉得自己是男人,有些男孩子是同性恋。还有个朋友,有一天他在德里的一辆公交车顶上与一对夫妻聊天;还有个朋友告诉我说,有个男孩曾向她吐露,他只想做阿兰达蒂·洛伊的妻子。”说到这,洛伊神采飞扬,面带微笑:“我就是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翻译:刘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Fiction takes its time’: Arundhati Roy on why it took 20 years to write her second novel

最新更新时间:06/05 14:5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