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尿浸基督》作者塞拉诺来中国拍了个项目 称自己在人们不认为美丽的地方寻找美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尿浸基督》作者塞拉诺来中国拍了个项目 称自己在人们不认为美丽的地方寻找美感

作为美国最富争议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塞拉诺日前来到中国做了为期两周的驻地艺术家,他都拍了些什么?

安德烈斯·塞拉诺(图片来自红砖美术馆)

生于1950年的美国艺术家安德烈斯·塞拉诺(Andres Serrano)似乎一直与“出格”脱不了关系。1987年,他因一幅名为《尿浸基督》的摄影作品一举成名。在这幅作品中,受难的基督被浸没在一种近似红色的半透明液体中——塞拉诺宣称红色液体为他自己的尿液,《尿浸基督》在展出时曾遭到宗教人士广泛的抵制和抗议。除了尿液,塞拉诺对其他类型的体液也颇感兴趣。他曾拍摄自己的精液以及精液与血液的混合,这一系列照片曾被美国知名重金属乐队金属化乐队(Metallica)用作上世纪专辑《读取》(Load)和《重装》(Reload)的封面。

专辑《load》封面

除了体液,塞拉诺对于人体和性也有持续的兴趣。他的系列作品《性史》(History of Sex)2007年在瑞典隆德展出时,曾遭到新纳粹团体的抗议。面对种种质疑,塞拉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既非亵渎宗教,也非哗众取宠。这些创作仅仅代表着他艺术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与此同时,他作为艺术家的目标,是“在意料之外寻找美感”。

他拍摄过纽约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拍摄过停尸房中由于各种原因丧失性命的人体,也拍摄过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居民的日常生活。2017年,他受北京红砖美术馆的邀请,来到中国做驻地艺术家。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中国》系列(Made in China)。塞拉诺从中国的传统结婚礼服入手,拍摄穿着传统服饰的个体或情侣,试图以此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婚姻、爱情、关系以及关系的缺失。

红砖美术馆展览《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海报

11月5日,安德烈斯·塞拉诺的个人展览《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既囊括了从创作早期到现在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也呈现了他最新创作的《中国系列》。综合了安德烈斯·塞拉诺创作生涯的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以近乎挑衅的方式探讨性、宗教等社会禁忌的作品,二是以更接近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边缘、贫困、种族等社会问题的作品。

在展览开幕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对安德烈斯·塞拉诺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安德烈斯回顾了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及想法的转变,回应了他作品中的种种争议,也谈到了他眼中艺术家与政治之间的理想距离与关系。

“我对日常真实事物感兴趣,不做和艺术相关的艺术

界面文化:你似乎对于宗教、人类的和动物的身体、排泄物、性这些主题有着强烈兴趣?

安德烈斯·塞拉诺:除此之外,我也对种族和人类状况,包括贫困、社会底层、流浪汉等等感兴趣。可以说,我对那些通常不被认为美丽的或有艺术感的事物感兴趣,对日常的真实事物感兴趣。我不做和艺术相关的艺术,我并不关注艺术理论的或者复杂的语言,我对于艺术语言不感兴趣,我对于人物语言感兴趣。

《流浪者系列》,1990年

界面文化:大家普遍认为你在1986年到1990年间的“沉浸系列”(Immersions)十分激进、富有争议,你个人怎么看?

塞拉诺:我认为“沉浸系列”之前的作品“体液系列”才是激进的。我把“体液系列”之前的一些作品比如《天堂和地狱》(Heaven and Hell)称为“戏剧场面摄影”(tableau photography),即有背景、有道具、有模特,是非常传统的摄影作品。而到了创作这次参展的作品之一《奶与血》(milk and blood)的时候,我希望走向一个对我自己和对摄影而言全新的方向。这一作品的画面中是容器里的两种液体,一个是奶,一个是血。该系列里没有模特、没有背景、没有前景,也没有远景。我试图借此指向非常具体的绘画——抽象画,同时希望做一些“反摄影”的创作,或者我们现在所说的“伪绘画”(fake paintings)。

《牛奶与血》,1986年

界面文化:为什么会想到用体液进行创作?

塞拉诺:当时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的策展人来拜访我,他正在策划一个名为《伪造:关于本真性的深思》(Fake:A Meditation on Authenticity)的展览,旨在聚焦为了探索本真性问题而进行伪造创作的艺术家们。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请了很多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比如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但我和那些艺术家很不一样,他们是十分忠于理论和艺术语言的艺术家。

《精液与血 III》 ,1990年

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适合这个展览,但萌生了拍摄一系列看上去像伪绘画的作品,这是“体液系列”的开端。其实用体液创作作品是非常抽象的,之后我尝试将物件放入液体中,想要在作品中重新指向“再现”(representation)的概念,就像我从前的作品那样,于是“沉浸系列”开始了。二者唯一的区别是,“沉浸系列”中的“再现”是在体液的语境下进行讨论的。

在这一系列中,我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尿浸基督》(Piss Christ),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关于我是争议性艺术家的说法全都始于它。但我并非将其看做一种挑衅或哗众取宠。我之前就有创作宗教图像的习惯,因此对我来说,将之前的主题和如今的主题结合在一个作品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尿浸掷铁饼者》,1988年

界面文化:但这幅作品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批评。

塞拉诺:这幅作品的主题是关于耶稣受难和宗教,但绝非哗众取宠,我将其视为一件来自一位基督教艺术家的宗教作品。我时常被攻击,被贴上反宗教或反基督的标签,但这些都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基督徒,从小在天主教的环境中长大。人们常常控诉我,让我看起来好像一个局外人,但我并不是,这就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

《尿浸基督》,1987年

界面文化:为什么你对于宗教话题如此感兴趣?

塞拉诺:因为我是一个基督徒,而这个词在艺术世界里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表述。我认为我不需要谈论自己的宗教,你在我的作品中看不到宗教,除非我有时在作品里提到教堂、宗教或耶稣的意象。我在意我自己的事业,也尊重他人的选择。

“许多当代艺术家喜欢创作丑陋的作品,而我希望找到和谐”

界面文化:关于这次的中国项目,你当初为什么决定聚焦婚姻和私人关系这个主题?

塞拉诺:我只有不到两周时间进行拍摄,又一直都对戏剧、剧场和历史文化意义感兴趣,所以这次选择聚焦于中国人结婚时候穿的传统礼服。与此同时,我试图用这些服装探讨和强调作为制度的婚姻以及亲密关系的失落。

界面文化:为何中国传统服饰对你来说如此特别,如此有吸引力?

塞拉诺:对我来说,不光这些服饰是特别的,我拍摄的人也很特别。除了一些极为抽象的作品,我的大部分作品其实是人物肖像,他们通常都是很有特色、有性格的人物。我自己寻找了《中国制造》这个系列的模特,他们有的在餐厅或茶馆工作,有的是我在大街上遇到的,或者是村子里的老人,然后将他们置于一个与平日所处之地十分不同的环境中拍摄。作为艺术家,我需要将真实的人物置于更加艺术化、更具戏剧性的情境中,这些场景因人的真实而生动起来。他们是谁不重要,当我拍摄的时候,我希望他们看上去是英勇高贵的。

《中国系列》,2017年

我为他们挑选的服装有一种高贵感,兼具帝王的权威和传统的美感。在严格意义上,我不会把它们称作戏服,因为它们其实是传统的婚嫁服饰,而其色彩和古典美感中的戏剧性元素令人印象深刻。

界面文化:在这个项目中你有何收获?

塞拉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相似的,不同点在于我从中得以捕捉到的中国面孔,在于我在这些模特身上看到的力量、优雅和个性——他们是来自中国的个体和灵魂的体现。

界面文化:正如你刚刚所说,你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庄严的古典美,古典美学对你的作品而言是否十分重要?

塞拉诺: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作品中有美的存在。许多当代艺术家喜欢创作丑陋的、没有意义的作品,我喜欢在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美感等等方面找到和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非常传统、非常古典的,我显得“离经叛道”仅仅是由于我拍摄了一些非正统的主体。艺术不能一味自我重复,因此我尝试发展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关于美的语言,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寻找美感,在人们通常不认为美丽的地方寻找美感。

《梦的解析之杀人小丑》,2001年

界面文化:你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对你而言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塞拉诺:当你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就需要小心谨慎地经营。如果你创作了非常政治化的作品,人们很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并予以忽视;如果想要从艺术的角度强调政治,你必须以一种不那么明显的方式来创作。我常常说我不是一个政治性的艺术家,我更倾向于不关心政治,但我有社会意识。我喜欢做那种不被认为有政治意味、人们却能在细节中读出政治气息的作品,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多角度地阐释。就算我个人有观点——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也是一种不甚明显的观点。

《3K党成员》,1990年

界面文化:2000年你创作了一组作品《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这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启发吗?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你?

塞拉诺:选择“梦的解析”作为标题,是为了展示这一标题之下的各个作品之间的不相关性。通常而言展览的主题是统一的,比如性或宗教。而在《梦的解析》系列里,我展出了一组互不相关的图像,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尝试。

《梦的解析之萝莉和多利》,2001年

我对弗洛伊德的兴趣源自童年时代。小时候我印象中母亲曾经历过几个和精神分析相关的小插曲,因此我很小就开始读弗洛伊德,尝试去理解母亲的想法,这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时候我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界限,也分不清精神正常和精神错乱的界限,因为对我而言,我虽知道它们有别,但在我脑海里它们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它们相互关联,对某人来说的疯狂之物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

《梦的解析之白黑鬼》,2001年

界面文化:你曾说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摄影师,为什么这么说?

塞拉诺:这要从马塞尔·杜尚说起。青少年时期我在艺术学校读书,杜尚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解放了我,当然他也解放了在他之后的所有艺术家。他告诉所有人:所有事物——包括一张照片——都能够成为艺术作品。我常常说我不是一个摄影师,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绘画和雕塑。然而从艺术学校毕业之后,我决定将摄影作为我艺术实践的方式。我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操作摄影,将其作为艺术家的手段而非摄影师的手段;我至今还在使用胶片,却从来没学过如何冲印照片。我认为艺术家和摄影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摄影师是出于某些原因拍照——为了杂志或作品集,为了时尚或广告,而艺术家则为自己拍照,他不需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我认为作为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主要区别,意味着我不为除我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拍照。

界面文化:在你看来,绘画和摄影的关系是什么?

塞拉诺:在最初展示我的摄影作品时,我很清楚许多人认为摄影并非艺术,这也是我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做成特定的大尺寸的原因。我希望它们不是在摄影画廊中展出,而是在常规的画廊和博物馆中,与绘画和雕塑一起展览。如今,在三十年之后,艺术和摄影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模糊,诸如辛蒂·雪曼、安德烈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等人的艺术实践方式虽然是摄影,但他们已不被当做摄影师,而被认为是艺术家。在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世界中,人们正逐渐意识到摄影可以是一门艺术,一些以前只收藏绘画和雕塑的藏家也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尿浸基督》作者塞拉诺来中国拍了个项目 称自己在人们不认为美丽的地方寻找美感

作为美国最富争议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塞拉诺日前来到中国做了为期两周的驻地艺术家,他都拍了些什么?

安德烈斯·塞拉诺(图片来自红砖美术馆)

生于1950年的美国艺术家安德烈斯·塞拉诺(Andres Serrano)似乎一直与“出格”脱不了关系。1987年,他因一幅名为《尿浸基督》的摄影作品一举成名。在这幅作品中,受难的基督被浸没在一种近似红色的半透明液体中——塞拉诺宣称红色液体为他自己的尿液,《尿浸基督》在展出时曾遭到宗教人士广泛的抵制和抗议。除了尿液,塞拉诺对其他类型的体液也颇感兴趣。他曾拍摄自己的精液以及精液与血液的混合,这一系列照片曾被美国知名重金属乐队金属化乐队(Metallica)用作上世纪专辑《读取》(Load)和《重装》(Reload)的封面。

专辑《load》封面

除了体液,塞拉诺对于人体和性也有持续的兴趣。他的系列作品《性史》(History of Sex)2007年在瑞典隆德展出时,曾遭到新纳粹团体的抗议。面对种种质疑,塞拉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既非亵渎宗教,也非哗众取宠。这些创作仅仅代表着他艺术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与此同时,他作为艺术家的目标,是“在意料之外寻找美感”。

他拍摄过纽约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拍摄过停尸房中由于各种原因丧失性命的人体,也拍摄过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居民的日常生活。2017年,他受北京红砖美术馆的邀请,来到中国做驻地艺术家。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中国》系列(Made in China)。塞拉诺从中国的传统结婚礼服入手,拍摄穿着传统服饰的个体或情侣,试图以此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婚姻、爱情、关系以及关系的缺失。

红砖美术馆展览《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海报

11月5日,安德烈斯·塞拉诺的个人展览《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既囊括了从创作早期到现在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也呈现了他最新创作的《中国系列》。综合了安德烈斯·塞拉诺创作生涯的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以近乎挑衅的方式探讨性、宗教等社会禁忌的作品,二是以更接近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边缘、贫困、种族等社会问题的作品。

在展览开幕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对安德烈斯·塞拉诺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安德烈斯回顾了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及想法的转变,回应了他作品中的种种争议,也谈到了他眼中艺术家与政治之间的理想距离与关系。

“我对日常真实事物感兴趣,不做和艺术相关的艺术

界面文化:你似乎对于宗教、人类的和动物的身体、排泄物、性这些主题有着强烈兴趣?

安德烈斯·塞拉诺:除此之外,我也对种族和人类状况,包括贫困、社会底层、流浪汉等等感兴趣。可以说,我对那些通常不被认为美丽的或有艺术感的事物感兴趣,对日常的真实事物感兴趣。我不做和艺术相关的艺术,我并不关注艺术理论的或者复杂的语言,我对于艺术语言不感兴趣,我对于人物语言感兴趣。

《流浪者系列》,1990年

界面文化:大家普遍认为你在1986年到1990年间的“沉浸系列”(Immersions)十分激进、富有争议,你个人怎么看?

塞拉诺:我认为“沉浸系列”之前的作品“体液系列”才是激进的。我把“体液系列”之前的一些作品比如《天堂和地狱》(Heaven and Hell)称为“戏剧场面摄影”(tableau photography),即有背景、有道具、有模特,是非常传统的摄影作品。而到了创作这次参展的作品之一《奶与血》(milk and blood)的时候,我希望走向一个对我自己和对摄影而言全新的方向。这一作品的画面中是容器里的两种液体,一个是奶,一个是血。该系列里没有模特、没有背景、没有前景,也没有远景。我试图借此指向非常具体的绘画——抽象画,同时希望做一些“反摄影”的创作,或者我们现在所说的“伪绘画”(fake paintings)。

《牛奶与血》,1986年

界面文化:为什么会想到用体液进行创作?

塞拉诺:当时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的策展人来拜访我,他正在策划一个名为《伪造:关于本真性的深思》(Fake:A Meditation on Authenticity)的展览,旨在聚焦为了探索本真性问题而进行伪造创作的艺术家们。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请了很多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比如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但我和那些艺术家很不一样,他们是十分忠于理论和艺术语言的艺术家。

《精液与血 III》 ,1990年

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适合这个展览,但萌生了拍摄一系列看上去像伪绘画的作品,这是“体液系列”的开端。其实用体液创作作品是非常抽象的,之后我尝试将物件放入液体中,想要在作品中重新指向“再现”(representation)的概念,就像我从前的作品那样,于是“沉浸系列”开始了。二者唯一的区别是,“沉浸系列”中的“再现”是在体液的语境下进行讨论的。

在这一系列中,我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尿浸基督》(Piss Christ),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关于我是争议性艺术家的说法全都始于它。但我并非将其看做一种挑衅或哗众取宠。我之前就有创作宗教图像的习惯,因此对我来说,将之前的主题和如今的主题结合在一个作品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尿浸掷铁饼者》,1988年

界面文化:但这幅作品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广泛批评。

塞拉诺:这幅作品的主题是关于耶稣受难和宗教,但绝非哗众取宠,我将其视为一件来自一位基督教艺术家的宗教作品。我时常被攻击,被贴上反宗教或反基督的标签,但这些都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基督徒,从小在天主教的环境中长大。人们常常控诉我,让我看起来好像一个局外人,但我并不是,这就是我的宗教、我的信仰。

《尿浸基督》,1987年

界面文化:为什么你对于宗教话题如此感兴趣?

塞拉诺:因为我是一个基督徒,而这个词在艺术世界里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表述。我认为我不需要谈论自己的宗教,你在我的作品中看不到宗教,除非我有时在作品里提到教堂、宗教或耶稣的意象。我在意我自己的事业,也尊重他人的选择。

“许多当代艺术家喜欢创作丑陋的作品,而我希望找到和谐”

界面文化:关于这次的中国项目,你当初为什么决定聚焦婚姻和私人关系这个主题?

塞拉诺:我只有不到两周时间进行拍摄,又一直都对戏剧、剧场和历史文化意义感兴趣,所以这次选择聚焦于中国人结婚时候穿的传统礼服。与此同时,我试图用这些服装探讨和强调作为制度的婚姻以及亲密关系的失落。

界面文化:为何中国传统服饰对你来说如此特别,如此有吸引力?

塞拉诺:对我来说,不光这些服饰是特别的,我拍摄的人也很特别。除了一些极为抽象的作品,我的大部分作品其实是人物肖像,他们通常都是很有特色、有性格的人物。我自己寻找了《中国制造》这个系列的模特,他们有的在餐厅或茶馆工作,有的是我在大街上遇到的,或者是村子里的老人,然后将他们置于一个与平日所处之地十分不同的环境中拍摄。作为艺术家,我需要将真实的人物置于更加艺术化、更具戏剧性的情境中,这些场景因人的真实而生动起来。他们是谁不重要,当我拍摄的时候,我希望他们看上去是英勇高贵的。

《中国系列》,2017年

我为他们挑选的服装有一种高贵感,兼具帝王的权威和传统的美感。在严格意义上,我不会把它们称作戏服,因为它们其实是传统的婚嫁服饰,而其色彩和古典美感中的戏剧性元素令人印象深刻。

界面文化:在这个项目中你有何收获?

塞拉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相似的,不同点在于我从中得以捕捉到的中国面孔,在于我在这些模特身上看到的力量、优雅和个性——他们是来自中国的个体和灵魂的体现。

界面文化:正如你刚刚所说,你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庄严的古典美,古典美学对你的作品而言是否十分重要?

塞拉诺:非常重要,这意味着作品中有美的存在。许多当代艺术家喜欢创作丑陋的、没有意义的作品,我喜欢在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美感等等方面找到和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非常传统、非常古典的,我显得“离经叛道”仅仅是由于我拍摄了一些非正统的主体。艺术不能一味自我重复,因此我尝试发展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关于美的语言,在意料之外的地方寻找美感,在人们通常不认为美丽的地方寻找美感。

《梦的解析之杀人小丑》,2001年

界面文化:你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政治,对你而言艺术和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塞拉诺:当你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和政治的关系就需要小心谨慎地经营。如果你创作了非常政治化的作品,人们很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并予以忽视;如果想要从艺术的角度强调政治,你必须以一种不那么明显的方式来创作。我常常说我不是一个政治性的艺术家,我更倾向于不关心政治,但我有社会意识。我喜欢做那种不被认为有政治意味、人们却能在细节中读出政治气息的作品,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多角度地阐释。就算我个人有观点——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也是一种不甚明显的观点。

《3K党成员》,1990年

界面文化:2000年你创作了一组作品《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这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启发吗?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你?

塞拉诺:选择“梦的解析”作为标题,是为了展示这一标题之下的各个作品之间的不相关性。通常而言展览的主题是统一的,比如性或宗教。而在《梦的解析》系列里,我展出了一组互不相关的图像,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尝试。

《梦的解析之萝莉和多利》,2001年

我对弗洛伊德的兴趣源自童年时代。小时候我印象中母亲曾经历过几个和精神分析相关的小插曲,因此我很小就开始读弗洛伊德,尝试去理解母亲的想法,这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时候我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界限,也分不清精神正常和精神错乱的界限,因为对我而言,我虽知道它们有别,但在我脑海里它们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它们相互关联,对某人来说的疯狂之物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

《梦的解析之白黑鬼》,2001年

界面文化:你曾说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位摄影师,为什么这么说?

塞拉诺:这要从马塞尔·杜尚说起。青少年时期我在艺术学校读书,杜尚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解放了我,当然他也解放了在他之后的所有艺术家。他告诉所有人:所有事物——包括一张照片——都能够成为艺术作品。我常常说我不是一个摄影师,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绘画和雕塑。然而从艺术学校毕业之后,我决定将摄影作为我艺术实践的方式。我像一个艺术家一样操作摄影,将其作为艺术家的手段而非摄影师的手段;我至今还在使用胶片,却从来没学过如何冲印照片。我认为艺术家和摄影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摄影师是出于某些原因拍照——为了杂志或作品集,为了时尚或广告,而艺术家则为自己拍照,他不需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我认为作为艺术家和摄影师的主要区别,意味着我不为除我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拍照。

界面文化:在你看来,绘画和摄影的关系是什么?

塞拉诺:在最初展示我的摄影作品时,我很清楚许多人认为摄影并非艺术,这也是我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做成特定的大尺寸的原因。我希望它们不是在摄影画廊中展出,而是在常规的画廊和博物馆中,与绘画和雕塑一起展览。如今,在三十年之后,艺术和摄影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模糊,诸如辛蒂·雪曼、安德烈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等人的艺术实践方式虽然是摄影,但他们已不被当做摄影师,而被认为是艺术家。在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世界中,人们正逐渐意识到摄影可以是一门艺术,一些以前只收藏绘画和雕塑的藏家也开始收藏摄影作品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