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作家刘以鬯辞世 享年百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作家刘以鬯辞世 享年百岁

他的小说《酒徒》《对倒》,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灵感来源,激励后者拍出了《2046》和《花样年华》。

香港作家刘以鬯

被誉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的作家刘以鬯于昨日下午2时25分在香港东华东院辞世,享年百岁。刘以鬯的妻子罗佩云在香港发布了讣告。

说起刘以鬯,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他的一生与香港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联系在一起。2010年,当香港书展首次设立“年度作家”奖项时,他众望所归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年度作家。那一年他91岁,除了有些耳背,身体非常硬朗。他不仅进行了现场演讲,还出席了有500位左右的作家和宾客参加的酒会被集体致敬。回忆往事时,他说觉得高兴且感动。

原名刘同绎的刘以鬯,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从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起,刘以鬯就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41年从大学毕业,他来到了重庆,担任《国民公报》和《扫荡报》的副刊编辑。此后,他又相继辗转上海、香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一直从事报刊写作和编辑工作。1986年,刘以鬯创办和主编《香港文学》月刊。除了担任报刊编辑之外,他也致力于小说创作。

《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中刘以鬯和妻子罗佩云

“不写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学史则已,要写便须要先着力写好刘以鬯这一笔。”1987年5月,香港文学学者黄继持在《“刘以鬯论”引耑》中这样写道。黄继持的判断有其依据,从1936年5月10日发表小说处女作《安娜·芙洛斯基》开始,到21世纪初期,在将近七十年间,刘以鬯笔耕不辍,创作了超过四十种小说、散文和评论,其中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韩等多国语言。除了自己的创作外,在20世纪40年代至新旧世纪之交的半世纪中,刘以鬯也致力于为香港文学培养和输送新鲜的血液。

刘以鬯文学创作的起点其实是为了维持生活。为赚取稿酬,他为报纸副刊创作了大量流行小说,只有极少数后来出版成书。连载小说一般都是长篇,在出书时刘以鬯不惜大刀阔斧进行修改,将它们变为短篇或者中篇,很多作品甚至被刘以鬯称为“垃圾”而整个丢掉。他后来颇为著名的中篇小说《对倒》、短篇小说《珍品》都是从长篇连载修改而来的。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刘以鬯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曾经同时撰写13个专栏,日产量高达1.3万字。2010年,在刘以鬯九十多岁高龄时有人为其作品进行过数量统计。如果从1970年算起,那么刘以鬯平均每年需要写100万字,每月要写9万字,每天要写两三千字。刘以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经常一天写六七千字,多的时候写1.2万字。而这些创作,大部分却被作者自我淘汰了。

刘以鬯在“岛屿写作”纪录片《1918》中曾经自述过自己这段专栏写作经历,他说他从早写到晚,有时妻子看的电视节目都已经停播,他还没有写完。他也说自己白天写娱人的文章,晚上有空时则写娱己的严肃文学。然而香港作家廖伟棠却为刘以鬯这样的生活感到不甘,“要是生活更有保障或者说文字更值钱,刘以鬯少写一半专栏,他可以多写多少自己真正想写的小说呢?”廖伟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反问道。

 《迷楼》
刘以鬯 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可以说,刘以鬯是最早采用意识流写法的中国作家之一,他创作于1962年的小说《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同时他也大胆采用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酒徒》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一位曾经做过文艺副刊编辑、办过专业文艺书籍出版社、后来到南洋办报、回到香港后为稻粱谋的酒徒开始写流行小说、武侠小说和黄色小说的故事,借以刻画香港都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与刘以鬯本人经历颇为相似。但刘以鬯表示,在生活中自己并非酒徒,只是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将自己“借”给了《酒徒》。正是这部小说,日后成为了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灵感来源,激励后者拍出了《2046》。王家卫的另一部经典电影《花样年华》,灵感则来源于刘以鬯的小说《对倒》。《对倒》是1972年刘以鬯在香港《星岛晚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1975年,刘以鬯将12万字的小说改为同名短篇小说。故事从两枚相连的邮票开始,引出一位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与一名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之间的故事。在故事中,这对本不相识的男女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免不了各奔东西。在刘以鬯看来:“人都是这样,从不认识到认识,然后又各散南北。”

《酒徒》
刘以鬯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谈及对于文学的看法,刘以鬯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实践。“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艺术性。文学作品不应单以表现外在世界为满意,更应表现内心世界的冲突。”同时,刘以鬯的文学追求也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概括:“与众不同”和“有所发现”。在《我怎样学习写小说》中,刘以鬯曾说:“我在求新求异时,并不‘拒绝一切小说的传统’”,“我不反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因为‘所有小说都会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主义的一般原则相联系。’”“为了体现个人的风格,我尝试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在刘以鬯获得香港“年度作家”后,香港书展又相继将这一殊荣授予了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和李欧梵。但是到了2016年,这一致敬奖项被取消,改为了“武侠文学”的主题,而2017年则是以“旅游”为主题。彼时也有媒体问询,是否是因为香港的作家数量与分量不足以支撑这一奖项,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则回应,希望以主题形式容纳进更多作家。或许,“年度作家”的致敬也只是在这六位作家身上暂时定格了。

在也斯辞世之后,刘以鬯也离开了我们。2010年在香港书展那场公开活动上,刘以鬯和曾受其提拔的新加坡作家谢克回忆了很多文坛掌故,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小思请刘以鬯再讲几句,刘起初略有沉吟,然后讲起了自己当年应邀去新加坡办报的故事,报纸没有出,而他也回不了香港。小思回应说,“岁月在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两个人的交谈中缓缓走过,今日台下的观众在50年后,又会怎样忆起今天的这次约会?”

评价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刘以鬯是)香港新文学的一代宗师,筚路蓝缕,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殊为难得。他的小说深富诗性,背后是那一代香港文人的冷暖自知,揽镜自照,亦是镜鉴众生。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作家刘以鬯辞世 享年百岁

他的小说《酒徒》《对倒》,是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灵感来源,激励后者拍出了《2046》和《花样年华》。

香港作家刘以鬯

被誉为香港新文学一代宗师的作家刘以鬯于昨日下午2时25分在香港东华东院辞世,享年百岁。刘以鬯的妻子罗佩云在香港发布了讣告。

说起刘以鬯,人们很自然地会将他的一生与香港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联系在一起。2010年,当香港书展首次设立“年度作家”奖项时,他众望所归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年度作家。那一年他91岁,除了有些耳背,身体非常硬朗。他不仅进行了现场演讲,还出席了有500位左右的作家和宾客参加的酒会被集体致敬。回忆往事时,他说觉得高兴且感动。

原名刘同绎的刘以鬯,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从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起,刘以鬯就开启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41年从大学毕业,他来到了重庆,担任《国民公报》和《扫荡报》的副刊编辑。此后,他又相继辗转上海、香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一直从事报刊写作和编辑工作。1986年,刘以鬯创办和主编《香港文学》月刊。除了担任报刊编辑之外,他也致力于小说创作。

《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中刘以鬯和妻子罗佩云

“不写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学史则已,要写便须要先着力写好刘以鬯这一笔。”1987年5月,香港文学学者黄继持在《“刘以鬯论”引耑》中这样写道。黄继持的判断有其依据,从1936年5月10日发表小说处女作《安娜·芙洛斯基》开始,到21世纪初期,在将近七十年间,刘以鬯笔耕不辍,创作了超过四十种小说、散文和评论,其中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韩等多国语言。除了自己的创作外,在20世纪40年代至新旧世纪之交的半世纪中,刘以鬯也致力于为香港文学培养和输送新鲜的血液。

刘以鬯文学创作的起点其实是为了维持生活。为赚取稿酬,他为报纸副刊创作了大量流行小说,只有极少数后来出版成书。连载小说一般都是长篇,在出书时刘以鬯不惜大刀阔斧进行修改,将它们变为短篇或者中篇,很多作品甚至被刘以鬯称为“垃圾”而整个丢掉。他后来颇为著名的中篇小说《对倒》、短篇小说《珍品》都是从长篇连载修改而来的。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刘以鬯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曾经同时撰写13个专栏,日产量高达1.3万字。2010年,在刘以鬯九十多岁高龄时有人为其作品进行过数量统计。如果从1970年算起,那么刘以鬯平均每年需要写100万字,每月要写9万字,每天要写两三千字。刘以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经常一天写六七千字,多的时候写1.2万字。而这些创作,大部分却被作者自我淘汰了。

刘以鬯在“岛屿写作”纪录片《1918》中曾经自述过自己这段专栏写作经历,他说他从早写到晚,有时妻子看的电视节目都已经停播,他还没有写完。他也说自己白天写娱人的文章,晚上有空时则写娱己的严肃文学。然而香港作家廖伟棠却为刘以鬯这样的生活感到不甘,“要是生活更有保障或者说文字更值钱,刘以鬯少写一半专栏,他可以多写多少自己真正想写的小说呢?”廖伟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反问道。

 《迷楼》
刘以鬯 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

可以说,刘以鬯是最早采用意识流写法的中国作家之一,他创作于1962年的小说《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同时他也大胆采用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酒徒》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一位曾经做过文艺副刊编辑、办过专业文艺书籍出版社、后来到南洋办报、回到香港后为稻粱谋的酒徒开始写流行小说、武侠小说和黄色小说的故事,借以刻画香港都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与刘以鬯本人经历颇为相似。但刘以鬯表示,在生活中自己并非酒徒,只是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将自己“借”给了《酒徒》。正是这部小说,日后成为了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灵感来源,激励后者拍出了《2046》。王家卫的另一部经典电影《花样年华》,灵感则来源于刘以鬯的小说《对倒》。《对倒》是1972年刘以鬯在香港《星岛晚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1975年,刘以鬯将12万字的小说改为同名短篇小说。故事从两枚相连的邮票开始,引出一位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与一名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之间的故事。在故事中,这对本不相识的男女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免不了各奔东西。在刘以鬯看来:“人都是这样,从不认识到认识,然后又各散南北。”

《酒徒》
刘以鬯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

谈及对于文学的看法,刘以鬯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实践。“文学作品必须具备艺术性。文学作品不应单以表现外在世界为满意,更应表现内心世界的冲突。”同时,刘以鬯的文学追求也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概括:“与众不同”和“有所发现”。在《我怎样学习写小说》中,刘以鬯曾说:“我在求新求异时,并不‘拒绝一切小说的传统’”,“我不反对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因为‘所有小说都会以某种方式与现实主义的一般原则相联系。’”“为了体现个人的风格,我尝试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在刘以鬯获得香港“年度作家”后,香港书展又相继将这一殊荣授予了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和李欧梵。但是到了2016年,这一致敬奖项被取消,改为了“武侠文学”的主题,而2017年则是以“旅游”为主题。彼时也有媒体问询,是否是因为香港的作家数量与分量不足以支撑这一奖项,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则回应,希望以主题形式容纳进更多作家。或许,“年度作家”的致敬也只是在这六位作家身上暂时定格了。

在也斯辞世之后,刘以鬯也离开了我们。2010年在香港书展那场公开活动上,刘以鬯和曾受其提拔的新加坡作家谢克回忆了很多文坛掌故,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小思请刘以鬯再讲几句,刘起初略有沉吟,然后讲起了自己当年应邀去新加坡办报的故事,报纸没有出,而他也回不了香港。小思回应说,“岁月在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两个人的交谈中缓缓走过,今日台下的观众在50年后,又会怎样忆起今天的这次约会?”

评价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刘以鬯是)香港新文学的一代宗师,筚路蓝缕,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殊为难得。他的小说深富诗性,背后是那一代香港文人的冷暖自知,揽镜自照,亦是镜鉴众生。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