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后自然” 反思生态危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后自然” 反思生态危机

沙丘美术馆会在每年推出和所在地环境相关、呼应建筑形态和馆内空间的展览。

沙丘美术馆。摄影:倪楠 图片来源:OPEN 建筑事务所

“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买一赠一’,既是参观一个展览,也是体验一个建筑。”北戴河地区唯一的一座当代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日前在距北京约300公里的秦皇岛昌黎县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开馆,题为“后自然”的美术馆开馆展也同时向公众开放。UCCA馆长田霏宇介绍,沙丘美术馆由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建筑本身也是“后自然”思潮的一种体现。

沙丘美术馆:面朝大海,“隐身”沙丘

沙丘美术馆并不是一个大工程,却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项目。建筑师李虎从孩童挖沙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在沙丘内部进行挖掘,创造出一系列形态各异、互相连接的“洞穴”,沙丘之上,刺槐、紫穗槐依然迎风摇摆。这个让美术馆“隐身”于沙丘之中的设计获得了德国Iconic设计奖“Best of Best”的奖项。

沙丘是平行于海岸、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也是保护海岸生态的重要形态。千百年来,滦河裹挟冀东平原的泥沙来到渤海入海口,由于长时间的推移和堆积作用,加上沙地灌木丛根系的固定,在秦皇岛昌黎县形成了一片天然沙丘。“在中国,很多沙丘已经消失了——沙丘阻碍了一线海景,极容易遭到人为破坏。”李虎称,现在,沙丘美术馆所在的或许是华北地区仅存的一片沙丘了。一开始,李虎想过是否要在沙丘上建美术馆,但考虑到美术馆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应该将美术馆隐入沙丘之中——他选择了在沙丘里挖掘洞穴,并让洞穴的高度顺应沙丘的地形。在美术馆完工时,建筑工人又来到屋顶,把沙子填回去,并在上面种上植物,恢复沙丘的自然生态。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这片沙丘不会被人为推平,有望维护千百年累积而成但依然非常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李虎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会和自然相互作用,在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以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沙丘美术馆施工现场俯视图。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据悉,沙丘美术馆总面积930平方米,拥有7个室内展厅及3个户外展厅。除了外部形象以外,内部仿佛洞穴一般的空间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李虎介绍说,包括展览空间、活动空间、咖啡厅在内的一系列连续空间被设计成正在分裂的细胞模样,使得整个美术馆看起来像是一个生命体。而且,馆内几乎全部的墙面、地面、玻璃、吧台,都是手工打造。入口处的磨砂玻璃门、展厅的发泡铝板门刻意做成冰块的样子,与冬季海面上会漂浮的冰块遥相呼应。每个展厅窗户的朝向不同、大小不一,都可以从自然采光。除此以外,它还用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的空调,给美术馆提供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大海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未来,沙丘美术馆还会有一条长长的栈道延伸进大海。在海水低平之时,栈道会浮出海面,人们可以由此到达对面黑色三角锥状的海上美术馆,一黑一白,一个在海中一个在陆地,一个呈几何状一个为原初“洞穴”模样的建筑,共同构成“海边的对话”。 

从美术馆向外看是大海。摄影:倪楠, 图片来源:OPEN 建筑事务所

沙丘美术馆并非阿那亚海边唯一的标志性建筑。这里还有孤独图书馆、摇滚歌手崔健倡议建立的地下车库排练厅,此外,单向空间也选择将分店开在此地。

美术馆开馆展:“后自然”关注生态问题

UCCA馆长田霏宇指出,沙丘美术馆地理位置特别,距离大海不到100米,让人们在观展的同时,也会联想到当下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就在今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气候变化报告,描绘了一幅远比之前人们想象的更为可怕的图景。报告称,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大规模行动,到204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严重的食品短缺、森林火灾加剧以及大规模珊瑚礁死亡。田霏宇认为,在海岸线不断升高、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严峻的此刻,关注自然、生态这一主题也为今后沙丘美术馆的工作定下了一个基调。未来,沙丘美术馆会在每年推出和环境相关的展览。

此次UCCA沙丘美术馆的开馆展名为“后自然”,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依据沙丘美术馆的独特空间而设计,展览作品、细胞状展览空间、四周的沙滩与远处上升的海面形成独特的对话。田霏宇介绍,展览囊括了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旦儿等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他们针对自然、生态、气候为主题进行创作,呈现出不同代际的价值观。

在展览中,艺术家通过描绘风景优美的山脉、绿色的植物和流动的河流,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记忆;与此同时,艺术家也让它们变形为液晶、塑料和喷墨打印等“人造”元素。策展人希望观众去想象一种新型生态,在这种生态系统之中,人与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互相施加影响并接收来自对方的影响,难以分割地纠缠在一起。

【展览作品简介】

李山创作了三件与生物工程相关的作品:《涂抹2》和《涂抹3》展现了异形的有机杂交玉米、腐烂的树叶和其他有机物质形象。影片《遭际》想象了游荡在世界各地的“蜻蜓人”——地球生态灾难和随之而来的基因突变似乎已经爆发。

李山,《涂抹3》,UCCA提供

梁绍基的作品《月庭》延续了艺术家对蚕的生命历程的关注:一个由亚克力材料和钢材制成的框架上覆盖着蚕丝和蚕茧。在这件装置作品的旁边,还有一部展示蚕在装置上吐丝织茧的纪录影片。

梁绍基,《月庭》,UCCA提供

刘雨佳在展览中呈现了两部影像作品《黑色海洋》与《海浪》。《黑色海洋》的创作灵感源于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该书构建了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关于一系列虚构城市的假想对话。《海浪》将连续航拍海滩的拍摄画面转化为魅惑的数码双联画。

刘雨佳,《黑色海洋》,UCCA提供

娜布其在作品《终点》中将“假”植物与一幅海滨度假胜地的“广告牌”并置,展现艺术品和环境是如何同等地经由人手而塑造。这件作品也让观众联想起建筑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

娜布其, 《终点》,UCCA提供

杨沛铿创作的几张单色橡胶树照片引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植物会变成何种模样?莨苕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案例——这种植物的图像在欧洲艺术和建筑中流传了几千年,并通过殖民活动散播到世界各地,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植物本身。

杨沛铿作品现场,UCCA提供

杨心广的作品《山们》汇集了一组小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山丘。艺术家关注有机材料和合成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在这件作品中,混凝土这种典型的城市材料被塑造成小山,展示出构成山体的沙子、水和砾石的形态面貌。

杨心广, 《山们》,UCCA提供

于吉的作品《Ta Jama—绿毛怪》是一次关于命名的练习,作品中看似长满苔藓的石头实际上由钢筋混凝土制成。这组作品让人联想起中国园林,展现出艺术家对石头在不同文明和宗教中扮演的多种角色的兴趣。以人工材料替代自然材料手法,进一步模糊了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边界。

于吉,《Ta Jama—绿毛怪》,UCCA提供

郑波的作品《沙丘植物园》将沙生植物——这是一类根系裸露在外、生长于流沙之中的独特植物——置于UCCA沙丘美术馆的环境中。通过将植物园引入美术馆,艺术家尝试将艺术的的定义从人的创造扩展到万物的创造。

郑波, 《沙丘植物园》,雅昌艺术网

庄辉&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向观众传达了框架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这些精心制作的手工雕塑看起来就像木工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废料。然而,创作使用的材料——铜和丙烯酸,是经浇铸而非雕琢而成的。

庄辉&旦儿,《木工师傅的边角料(6)》,UCCA提供

“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于2018年10月13日至2019年4月7日在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UCCA沙丘美术馆举行。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后自然” 反思生态危机

沙丘美术馆会在每年推出和所在地环境相关、呼应建筑形态和馆内空间的展览。

沙丘美术馆。摄影:倪楠 图片来源:OPEN 建筑事务所

“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买一赠一’,既是参观一个展览,也是体验一个建筑。”北戴河地区唯一的一座当代美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日前在距北京约300公里的秦皇岛昌黎县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开馆,题为“后自然”的美术馆开馆展也同时向公众开放。UCCA馆长田霏宇介绍,沙丘美术馆由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建筑本身也是“后自然”思潮的一种体现。

沙丘美术馆:面朝大海,“隐身”沙丘

沙丘美术馆并不是一个大工程,却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项目。建筑师李虎从孩童挖沙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在沙丘内部进行挖掘,创造出一系列形态各异、互相连接的“洞穴”,沙丘之上,刺槐、紫穗槐依然迎风摇摆。这个让美术馆“隐身”于沙丘之中的设计获得了德国Iconic设计奖“Best of Best”的奖项。

沙丘是平行于海岸、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也是保护海岸生态的重要形态。千百年来,滦河裹挟冀东平原的泥沙来到渤海入海口,由于长时间的推移和堆积作用,加上沙地灌木丛根系的固定,在秦皇岛昌黎县形成了一片天然沙丘。“在中国,很多沙丘已经消失了——沙丘阻碍了一线海景,极容易遭到人为破坏。”李虎称,现在,沙丘美术馆所在的或许是华北地区仅存的一片沙丘了。一开始,李虎想过是否要在沙丘上建美术馆,但考虑到美术馆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应该将美术馆隐入沙丘之中——他选择了在沙丘里挖掘洞穴,并让洞穴的高度顺应沙丘的地形。在美术馆完工时,建筑工人又来到屋顶,把沙子填回去,并在上面种上植物,恢复沙丘的自然生态。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这片沙丘不会被人为推平,有望维护千百年累积而成但依然非常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李虎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会和自然相互作用,在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以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沙丘美术馆施工现场俯视图。图片来源:OPEN建筑事务所

据悉,沙丘美术馆总面积930平方米,拥有7个室内展厅及3个户外展厅。除了外部形象以外,内部仿佛洞穴一般的空间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李虎介绍说,包括展览空间、活动空间、咖啡厅在内的一系列连续空间被设计成正在分裂的细胞模样,使得整个美术馆看起来像是一个生命体。而且,馆内几乎全部的墙面、地面、玻璃、吧台,都是手工打造。入口处的磨砂玻璃门、展厅的发泡铝板门刻意做成冰块的样子,与冬季海面上会漂浮的冰块遥相呼应。每个展厅窗户的朝向不同、大小不一,都可以从自然采光。除此以外,它还用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代替传统的空调,给美术馆提供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

从沙丘美术馆内部看海,透过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时间,大海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未来,沙丘美术馆还会有一条长长的栈道延伸进大海。在海水低平之时,栈道会浮出海面,人们可以由此到达对面黑色三角锥状的海上美术馆,一黑一白,一个在海中一个在陆地,一个呈几何状一个为原初“洞穴”模样的建筑,共同构成“海边的对话”。 

从美术馆向外看是大海。摄影:倪楠, 图片来源:OPEN 建筑事务所

沙丘美术馆并非阿那亚海边唯一的标志性建筑。这里还有孤独图书馆、摇滚歌手崔健倡议建立的地下车库排练厅,此外,单向空间也选择将分店开在此地。

美术馆开馆展:“后自然”关注生态问题

UCCA馆长田霏宇指出,沙丘美术馆地理位置特别,距离大海不到100米,让人们在观展的同时,也会联想到当下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就在今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气候变化报告,描绘了一幅远比之前人们想象的更为可怕的图景。报告称,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大规模行动,到204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严重的食品短缺、森林火灾加剧以及大规模珊瑚礁死亡。田霏宇认为,在海岸线不断升高、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严峻的此刻,关注自然、生态这一主题也为今后沙丘美术馆的工作定下了一个基调。未来,沙丘美术馆会在每年推出和环境相关的展览。

此次UCCA沙丘美术馆的开馆展名为“后自然”,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依据沙丘美术馆的独特空间而设计,展览作品、细胞状展览空间、四周的沙滩与远处上升的海面形成独特的对话。田霏宇介绍,展览囊括了李山、梁绍基、刘雨佳、娜布其、杨心广、杨沛铿、于吉、郑波、庄辉&旦儿等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他们针对自然、生态、气候为主题进行创作,呈现出不同代际的价值观。

在展览中,艺术家通过描绘风景优美的山脉、绿色的植物和流动的河流,试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记忆;与此同时,艺术家也让它们变形为液晶、塑料和喷墨打印等“人造”元素。策展人希望观众去想象一种新型生态,在这种生态系统之中,人与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互相施加影响并接收来自对方的影响,难以分割地纠缠在一起。

【展览作品简介】

李山创作了三件与生物工程相关的作品:《涂抹2》和《涂抹3》展现了异形的有机杂交玉米、腐烂的树叶和其他有机物质形象。影片《遭际》想象了游荡在世界各地的“蜻蜓人”——地球生态灾难和随之而来的基因突变似乎已经爆发。

李山,《涂抹3》,UCCA提供

梁绍基的作品《月庭》延续了艺术家对蚕的生命历程的关注:一个由亚克力材料和钢材制成的框架上覆盖着蚕丝和蚕茧。在这件装置作品的旁边,还有一部展示蚕在装置上吐丝织茧的纪录影片。

梁绍基,《月庭》,UCCA提供

刘雨佳在展览中呈现了两部影像作品《黑色海洋》与《海浪》。《黑色海洋》的创作灵感源于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该书构建了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关于一系列虚构城市的假想对话。《海浪》将连续航拍海滩的拍摄画面转化为魅惑的数码双联画。

刘雨佳,《黑色海洋》,UCCA提供

娜布其在作品《终点》中将“假”植物与一幅海滨度假胜地的“广告牌”并置,展现艺术品和环境是如何同等地经由人手而塑造。这件作品也让观众联想起建筑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

娜布其, 《终点》,UCCA提供

杨沛铿创作的几张单色橡胶树照片引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植物会变成何种模样?莨苕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案例——这种植物的图像在欧洲艺术和建筑中流传了几千年,并通过殖民活动散播到世界各地,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植物本身。

杨沛铿作品现场,UCCA提供

杨心广的作品《山们》汇集了一组小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山丘。艺术家关注有机材料和合成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在这件作品中,混凝土这种典型的城市材料被塑造成小山,展示出构成山体的沙子、水和砾石的形态面貌。

杨心广, 《山们》,UCCA提供

于吉的作品《Ta Jama—绿毛怪》是一次关于命名的练习,作品中看似长满苔藓的石头实际上由钢筋混凝土制成。这组作品让人联想起中国园林,展现出艺术家对石头在不同文明和宗教中扮演的多种角色的兴趣。以人工材料替代自然材料手法,进一步模糊了自然与人工之间的边界。

于吉,《Ta Jama—绿毛怪》,UCCA提供

郑波的作品《沙丘植物园》将沙生植物——这是一类根系裸露在外、生长于流沙之中的独特植物——置于UCCA沙丘美术馆的环境中。通过将植物园引入美术馆,艺术家尝试将艺术的的定义从人的创造扩展到万物的创造。

郑波, 《沙丘植物园》,雅昌艺术网

庄辉&旦儿的系列作品《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向观众传达了框架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这些精心制作的手工雕塑看起来就像木工活动结束后留下的废料。然而,创作使用的材料——铜和丙烯酸,是经浇铸而非雕琢而成的。

庄辉&旦儿,《木工师傅的边角料(6)》,UCCA提供

“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馆展”于2018年10月13日至2019年4月7日在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UCCA沙丘美术馆举行。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