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贵的悲伤:为何悲伤能给人以创作灵感而快乐不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贵的悲伤:为何悲伤能给人以创作灵感而快乐不能?

悲伤让我们看上去更高贵、更优雅、更有大人模样,但若是仔细想想,这实在是一件颇为诡异的事情。

《查特顿》,亨利·沃利斯绘于1856年,现藏泰特英国美术馆 图片来源:Wikimedia

近日,我又听了一遍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专辑《Hearts and Bones》——这是很多年之后我第一次重听这张专辑。1983年,这张专辑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把它买了回来。那时候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里面的歌曲。多年之后,我又重新去听这张专辑,特别是其中的主打歌曲。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回到年少时期呢?这张专辑对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对我如此重要?

这张专辑里的主打歌描写了一段即将结束的感情。这首歌用疲惫的口吻回忆了这段感情,既有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恋,也有分手所带来的伤痛感。当青春年少的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处男,几乎完全没有体会过这种感情。所以,我想知道,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感受。我想要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却仅限于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出现,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蒙灰了,也安全了。我想要忧郁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似乎特别成熟、复杂、世故。就像一个古老的玩笑中所说的,我想要跳过结婚,直接去离婚。因为,悲伤中含有一种复杂的快乐感。我绝不是第一个拥有这种想法的人。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人们当然想要快乐。整个哲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上(说的就是你——功利主义):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快乐从来都是多多益善。“全球幸福指数”(Global Happiness Index)会去衡量人们的快乐程度(丹麦排行第一)。布丹甚至还设立了国家幸福指数委员会(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Commission),赋予其评估政府决策和资源分配的权力。

当然,有时候,开心确实是好的。但是,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不希望自己一直都很开心。其实,如果我们确实希望自己一直都很开心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更多的人感到快乐。也就是说,我们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方式或途径。其实,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伤心,是因为我们在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想要感到伤心。或许我们觉得,丰富的感情要优于单一的感情,即便这种单一的感情是快乐。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原因不仅限于此。我们的观念认为,快乐是一种头脑简单的情绪,而悲伤则不同。

我们的观念认为,快乐是一种头脑简单的情绪,悲伤则不同

我们认为,悲伤能够激发伟大的艺术创作,而傻笑着吃冰淇淋则不能。1823年,哈特利·科勒律治(Hartley Coleridge,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儿子)曾在《对悲伤的忧郁性反思》(Atrabilious Reflections upon Melancholy)一文中说道,与快乐相比,悲伤是一种更为精妙的思维状态。他说道:“悲伤很少会存在于高昂的精神状态之中——一只单纯的动物不会感到悲伤。”他还说:

悲伤是唯一的缪斯女神。她是塔利亚,也是墨尔波墨涅。她曾给予弥尔顿、迈克尔·安古洛、斯威夫特以及贺加斯以灵感。所有的天才都心怀忧郁。那些拥有喜剧天赋的人则更为忧郁。根据忧郁种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在这里,我指的是那些不仅仅是动物的人)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追求无限,而非有限的人;第二种是在有限当中追求无限的人;第三种是将有限与无限进行比较、贬低有限的人。第一种人通常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第二种人通常是诗人、爱人、守财奴、证券交易商等;第三种则包括讽刺家、喜剧演员、小丑、厌男者、厌女者、美食家以及奢侈者。

柯勒律治认为,悲伤比快乐更为高贵。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在人们看来,快乐归根结底是一种愚蠢的愉悦、是行尸走肉、是终将破灭的气球。而悲伤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感情,因为这种情感中没有那么多幻想,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乔治·艾略特在准备写《亚当·比德》的时候,曾将托马斯·卡莱尔《奥利佛‧克伦威尔的一生》中的一段话抄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他拥有悲伤的情感,难道不也意味着他拥有同情心,拥有追随者和胜利吗?我们的悲伤是我们高贵的内在反映。”

因为悲伤之中蕴含着某种高贵的意味,因此,悲伤也比快乐更加美丽。1973年,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曾在《钱(Money)》这首诗的末尾写道:

“我听着金钱在唱歌。那感觉仿佛站在

法式窗前往下眺望一个偏僻的城镇,

贫民窟、运河,华丽而疯狂的教堂

都在沐浴着夕阳。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

菲利普·拉金的全部诗歌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等等,菲利普,你想表达的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吧,你表达的,其实是‘我感到很悲伤’。街道、教堂、小镇都没什么问题,你从你的法式窗前往下眺望时所感受到的悲伤,都和这些东西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种反应并不会有损拉金的成就。因为,这确实是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他写的并不仅仅是贫民窟、运河以及教堂,他所写的,其实是悲伤的高贵性。

到底为什么悲伤就意味着高贵性,而且具有吸引力呢?从表面看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悲伤这种情绪淘汰,因为这是两性所想要远离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位女性原本能够拥有一位快乐的、充满笑容的伴侣,那么她为什么会想要一位整天忧郁的伴侣呢?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滑稽,说得好像我们更愿意和海绵宝宝在一起,而不想和莫里西(英国歌手)在一起。但是,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为什么更想和莫里西在一起,而不想和海绵宝宝在一起呢?

1872年,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中提到,在各种文化当中,悲伤的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这种情感无处不在,因此,他想要寻找一种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这个领域当中,人类学著作和进化学著作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抑郁症上,而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高贵的悲伤和抑郁症之间的差别,就像醉酒和斑疹伤寒之间的差别那样大。许多进化理论都曾针对抑郁症的适应性提出过一些看法,但是,据我所知,并没有人认为人们会喜欢抑郁症。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种难闻的瘴气,包围着我们的大脑,那么高雅的悲伤就更像是孔雀的尾巴一样,点缀着龙胆蓝和海水绿。悲伤也是无处不在的吗?人类学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然而,这种情绪会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来。日本的物哀观指的便是悲伤。布鲁斯之所以能够从非洲传到美洲,靠的就是纯粹的悲伤。1955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忧郁的热带》这本书描写了他的旅行经历。他在巴西发现了力量、能量、遗憾以及悲伤,这些情绪汇集而成,体现在了这本书的标题当中。维吉尔(Vergil)在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遥望前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时,他在《埃涅阿斯纪》这本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触景伤情,唯有泪千行(sunt lacrimae rerum);我们会因为一切事情而哭泣,不仅仅是出于哀痛或无助。眼泪也是对美丽世界的一种矛盾性的表达(《埃涅阿斯纪》1:462)。

《忧郁的热带》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王志明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9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悲伤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沉浸在悲伤之中,这说明他拥有力量、拥有闲暇,同时也拥有敏感性。这也是进化科学家所说的“不利原理”(handicap principle)的体现。1975年的时候,以色列进化生物学家阿莫茨·扎哈维(Amotz Zahavi)首次提出了这一假设。该理论认为,一些看似累赘的特点其实是有用的,例如,高原鹿拥有一对巨大的犄角、孔雀拥有漂亮的尾巴等。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笨重,会让其所有者感到不大方便,但这些特点其实也是在表明:我很强壮,我的基因如此优良,所以,即便这些东西对我不利,但我依然能够承受得起这美丽的负担。

根据该理论,悲伤也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累赘。与微笑相比,皱眉需要调动更多的肌肉,或许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重点。悲伤的情绪能够表明,这个人拥有强大的能力,可以挥霍浪费这种资源。任何人都能活得开心,但是,活得悲伤却需要更多的力量。

但同时,这种分析中并没有考虑到悲伤最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悲伤的美丽所在。快乐可以很美丽,但是,悲伤却拥有快乐所无法拥有的美丽。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Why the long fac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贵的悲伤:为何悲伤能给人以创作灵感而快乐不能?

悲伤让我们看上去更高贵、更优雅、更有大人模样,但若是仔细想想,这实在是一件颇为诡异的事情。

《查特顿》,亨利·沃利斯绘于1856年,现藏泰特英国美术馆 图片来源:Wikimedia

近日,我又听了一遍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专辑《Hearts and Bones》——这是很多年之后我第一次重听这张专辑。1983年,这张专辑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把它买了回来。那时候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里面的歌曲。多年之后,我又重新去听这张专辑,特别是其中的主打歌曲。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回到年少时期呢?这张专辑对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对我如此重要?

这张专辑里的主打歌描写了一段即将结束的感情。这首歌用疲惫的口吻回忆了这段感情,既有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恋,也有分手所带来的伤痛感。当青春年少的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处男,几乎完全没有体会过这种感情。所以,我想知道,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感受。我想要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却仅限于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出现,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蒙灰了,也安全了。我想要忧郁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似乎特别成熟、复杂、世故。就像一个古老的玩笑中所说的,我想要跳过结婚,直接去离婚。因为,悲伤中含有一种复杂的快乐感。我绝不是第一个拥有这种想法的人。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人们当然想要快乐。整个哲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上(说的就是你——功利主义):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快乐从来都是多多益善。“全球幸福指数”(Global Happiness Index)会去衡量人们的快乐程度(丹麦排行第一)。布丹甚至还设立了国家幸福指数委员会(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Commission),赋予其评估政府决策和资源分配的权力。

当然,有时候,开心确实是好的。但是,一个奇怪的事实是,我们不希望自己一直都很开心。其实,如果我们确实希望自己一直都很开心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更多的人感到快乐。也就是说,我们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方式或途径。其实,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伤心,是因为我们在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想要感到伤心。或许我们觉得,丰富的感情要优于单一的感情,即便这种单一的感情是快乐。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原因不仅限于此。我们的观念认为,快乐是一种头脑简单的情绪,而悲伤则不同。

我们的观念认为,快乐是一种头脑简单的情绪,悲伤则不同

我们认为,悲伤能够激发伟大的艺术创作,而傻笑着吃冰淇淋则不能。1823年,哈特利·科勒律治(Hartley Coleridge,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儿子)曾在《对悲伤的忧郁性反思》(Atrabilious Reflections upon Melancholy)一文中说道,与快乐相比,悲伤是一种更为精妙的思维状态。他说道:“悲伤很少会存在于高昂的精神状态之中——一只单纯的动物不会感到悲伤。”他还说:

悲伤是唯一的缪斯女神。她是塔利亚,也是墨尔波墨涅。她曾给予弥尔顿、迈克尔·安古洛、斯威夫特以及贺加斯以灵感。所有的天才都心怀忧郁。那些拥有喜剧天赋的人则更为忧郁。根据忧郁种类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在这里,我指的是那些不仅仅是动物的人)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追求无限,而非有限的人;第二种是在有限当中追求无限的人;第三种是将有限与无限进行比较、贬低有限的人。第一种人通常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第二种人通常是诗人、爱人、守财奴、证券交易商等;第三种则包括讽刺家、喜剧演员、小丑、厌男者、厌女者、美食家以及奢侈者。

柯勒律治认为,悲伤比快乐更为高贵。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在人们看来,快乐归根结底是一种愚蠢的愉悦、是行尸走肉、是终将破灭的气球。而悲伤则是一种更为成熟的感情,因为这种情感中没有那么多幻想,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乔治·艾略特在准备写《亚当·比德》的时候,曾将托马斯·卡莱尔《奥利佛‧克伦威尔的一生》中的一段话抄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他拥有悲伤的情感,难道不也意味着他拥有同情心,拥有追随者和胜利吗?我们的悲伤是我们高贵的内在反映。”

因为悲伤之中蕴含着某种高贵的意味,因此,悲伤也比快乐更加美丽。1973年,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曾在《钱(Money)》这首诗的末尾写道:

“我听着金钱在唱歌。那感觉仿佛站在

法式窗前往下眺望一个偏僻的城镇,

贫民窟、运河,华丽而疯狂的教堂

都在沐浴着夕阳。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

菲利普·拉金的全部诗歌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等等,菲利普,你想表达的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强烈的悲伤’吧,你表达的,其实是‘我感到很悲伤’。街道、教堂、小镇都没什么问题,你从你的法式窗前往下眺望时所感受到的悲伤,都和这些东西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种反应并不会有损拉金的成就。因为,这确实是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他写的并不仅仅是贫民窟、运河以及教堂,他所写的,其实是悲伤的高贵性。

到底为什么悲伤就意味着高贵性,而且具有吸引力呢?从表面看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悲伤这种情绪淘汰,因为这是两性所想要远离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位女性原本能够拥有一位快乐的、充满笑容的伴侣,那么她为什么会想要一位整天忧郁的伴侣呢?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滑稽,说得好像我们更愿意和海绵宝宝在一起,而不想和莫里西(英国歌手)在一起。但是,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为什么更想和莫里西在一起,而不想和海绵宝宝在一起呢?

1872年,达尔文在《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一书中提到,在各种文化当中,悲伤的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这种情感无处不在,因此,他想要寻找一种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这个领域当中,人类学著作和进化学著作的重点几乎都集中在抑郁症上,而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高贵的悲伤和抑郁症之间的差别,就像醉酒和斑疹伤寒之间的差别那样大。许多进化理论都曾针对抑郁症的适应性提出过一些看法,但是,据我所知,并没有人认为人们会喜欢抑郁症。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种难闻的瘴气,包围着我们的大脑,那么高雅的悲伤就更像是孔雀的尾巴一样,点缀着龙胆蓝和海水绿。悲伤也是无处不在的吗?人类学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然而,这种情绪会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来。日本的物哀观指的便是悲伤。布鲁斯之所以能够从非洲传到美洲,靠的就是纯粹的悲伤。1955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在《忧郁的热带》这本书描写了他的旅行经历。他在巴西发现了力量、能量、遗憾以及悲伤,这些情绪汇集而成,体现在了这本书的标题当中。维吉尔(Vergil)在回顾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遥望前方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时,他在《埃涅阿斯纪》这本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触景伤情,唯有泪千行(sunt lacrimae rerum);我们会因为一切事情而哭泣,不仅仅是出于哀痛或无助。眼泪也是对美丽世界的一种矛盾性的表达(《埃涅阿斯纪》1:462)。

《忧郁的热带》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王志明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09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悲伤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沉浸在悲伤之中,这说明他拥有力量、拥有闲暇,同时也拥有敏感性。这也是进化科学家所说的“不利原理”(handicap principle)的体现。1975年的时候,以色列进化生物学家阿莫茨·扎哈维(Amotz Zahavi)首次提出了这一假设。该理论认为,一些看似累赘的特点其实是有用的,例如,高原鹿拥有一对巨大的犄角、孔雀拥有漂亮的尾巴等。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笨重,会让其所有者感到不大方便,但这些特点其实也是在表明:我很强壮,我的基因如此优良,所以,即便这些东西对我不利,但我依然能够承受得起这美丽的负担。

根据该理论,悲伤也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累赘。与微笑相比,皱眉需要调动更多的肌肉,或许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重点。悲伤的情绪能够表明,这个人拥有强大的能力,可以挥霍浪费这种资源。任何人都能活得开心,但是,活得悲伤却需要更多的力量。

但同时,这种分析中并没有考虑到悲伤最为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悲伤的美丽所在。快乐可以很美丽,但是,悲伤却拥有快乐所无法拥有的美丽。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Why the long fac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