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曾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曾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李学勤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同辈学者,他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著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今晨透露,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辞世,享年86岁。

对古文字、古代历史、古代文明的研究伴随李学勤一生。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职务。李学勤夫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从来不买文物,家中没有一件古董。

李学勤1933年出生于北京,他从小爱读书,经常不吃早饭或者午饭,省吃俭用买书来读。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学时,李学勤就曾听人说,最难学的是甲骨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时间就到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20世纪50年代,李学勤到清华大学读书,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对其藏书之丰富印象深刻。钱耕森回忆道:“参观他的书房时,我们无不感到很惊奇!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因此,它并不像一个中学生的书房,也不像一个刚进大学的低年级的大学生的书房,倒像是一个研究生的书房,甚至倒像大学里一个年轻的老师的书房呢!”

李学勤原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他在甲骨文领域自学成才,以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录》为线索,把其中提到的中外甲骨学论著全部阅读了一遍。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参与了《殷墟文字缀合》的编写。50年代后期,他到历史研究所工作,并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的指导下,不断培养自己研究和看待问题的理论高度。

李学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到70年代,李学勤提出了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即把甲骨分类跟甲骨断代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这是甲骨断代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进展,由此形成了被称为“两系说”的分期新说,李学勤力图用“两系说”取代传统的分期断代法。在他提出新说后,甲骨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1992年,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围绕这个口号,他也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等相关命题,使得“走出疑古”成为了一种思潮,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前,顾颉刚等“疑古派”对中国古典文献表示彻底质疑,他们把从三皇五帝讲起的中国五千年历史砍了一半。在李学勤看来,“疑古思潮”的先辈们对若干古书提出的怀疑有些不适当或者不必要,这样会造成一种偏向,导致很多古书研究中出现“冤假错案”。所以,他认为,“我们要讲理论,也要讲方法。我们把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这样的方法,将能开拓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也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1996年,李学勤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一直推到夏代初年。他还提出,过去,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因为西方国家的偏见而被贬低,“对那些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2008年,散落于香港的战国时期珍贵竹简入藏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简”,它们的下葬时间是战国中晚期,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内容多为“经”“史”类典籍,因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备受瞩目。在李学勤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2500多枚国宝中。从2010年开始,李学勤和他的团队以每年出版一辑的速度公布清华简的内容。在《走近清华简》一书中,他说:“清华简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心脏会受不了。”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让公众意识到了清华简的重要性。

李学勤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同辈学者,他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很喜欢用一句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一些的一切”指学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领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都应懂一些。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历史学家李学勤逝世,曾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李学勤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同辈学者,他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著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今晨透露,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辞世,享年86岁。

对古文字、古代历史、古代文明的研究伴随李学勤一生。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职务。李学勤夫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从来不买文物,家中没有一件古董。

李学勤1933年出生于北京,他从小爱读书,经常不吃早饭或者午饭,省吃俭用买书来读。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学时,李学勤就曾听人说,最难学的是甲骨文,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留心甲骨文,一有时间就到位于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自学甲骨文。20世纪50年代,李学勤到清华大学读书,他的同学钱耕森等人曾应邀去他家玩,对其藏书之丰富印象深刻。钱耕森回忆道:“参观他的书房时,我们无不感到很惊奇!只见四壁都摆着一排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满了书,几乎全是中外古今的学术名著。因此,它并不像一个中学生的书房,也不像一个刚进大学的低年级的大学生的书房,倒像是一个研究生的书房,甚至倒像大学里一个年轻的老师的书房呢!”

李学勤原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他在甲骨文领域自学成才,以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录》为线索,把其中提到的中外甲骨学论著全部阅读了一遍。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参与了《殷墟文字缀合》的编写。50年代后期,他到历史研究所工作,并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的指导下,不断培养自己研究和看待问题的理论高度。

李学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到70年代,李学勤提出了殷墟甲骨分期“两系说”,即把甲骨分类跟甲骨断代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这是甲骨断代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进展,由此形成了被称为“两系说”的分期新说,李学勤力图用“两系说”取代传统的分期断代法。在他提出新说后,甲骨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1992年,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围绕这个口号,他也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等相关命题,使得“走出疑古”成为了一种思潮,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前,顾颉刚等“疑古派”对中国古典文献表示彻底质疑,他们把从三皇五帝讲起的中国五千年历史砍了一半。在李学勤看来,“疑古思潮”的先辈们对若干古书提出的怀疑有些不适当或者不必要,这样会造成一种偏向,导致很多古书研究中出现“冤假错案”。所以,他认为,“我们要讲理论,也要讲方法。我们把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这样的方法,将能开拓出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也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1996年,李学勤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一直推到夏代初年。他还提出,过去,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因为西方国家的偏见而被贬低,“对那些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2008年,散落于香港的战国时期珍贵竹简入藏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简”,它们的下葬时间是战国中晚期,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内容多为“经”“史”类典籍,因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备受瞩目。在李学勤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2500多枚国宝中。从2010年开始,李学勤和他的团队以每年出版一辑的速度公布清华简的内容。在《走近清华简》一书中,他说:“清华简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心脏会受不了。”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让公众意识到了清华简的重要性。

李学勤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同辈学者,他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很喜欢用一句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一些的一切”指学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领域已有的一切都懂,“一切的一些”即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都应懂一些。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