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玛雅文明中广阔的“人”之概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玛雅文明中广阔的“人”之概念

古典期的玛雅人对“人”的定义与我们现在不同。“人类”是一种“拟人态”,但其它的非人类的实体,石器或者焚香炉也可以是“人”。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建构和解构人类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作用以及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玛雅花瓶上的图像。图片来源:The Met Museum, New York

对古典期的玛雅人(公元250年至900年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地区)来说,“人”(person,以下译为拟人或拟人态,与通常所说的“人类”区分——译者注)与我们理解的“人类”(human beings)并非同义。“人类”是一种”拟人态”,但是其它的非人类的实体也可以是“拟人态”。研究玛雅文化的学者知道这种兼收并蓄的概念,即“拟人态”包括了各种实体:有些有人的样子,比如泥塑的雕像;有些则不是人的模样,比如石头。

尽管各种文化场景中都有“拟人”的社会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却不尽相同。只认识到非人类的拟人态可能或者实际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要搞清楚的是,拟人态在这些不同场景中究竟是怎样的;它包含这么多实体,这一概念如何应用?在一个充满各种拟人态、包括非人类的拟人态并存的世界里生活是什么样的?玛雅人是随随便便就碰上各种拟人态吗?

这是一个不大好研究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访谈或者观察古代玛雅人。但还好,古典期的玛雅人有复杂的象形文字和艺术传统。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玛雅人对世界的认知,还可以对比殖民时代对玛雅信仰和实践的文献记录以及现代玛雅人的实践。所有这些表明,古代玛雅人的世界里包含着各种形式的拟人存在,它们在故事、图像、社会和礼制规矩、以及社群身份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探索“人类”和“拟人”的差别,我研究了一种画在陶瓷花瓶上的玛雅图像,找出画在无生命物体上的脸部(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组合)形象。这种做法是试验性质的,并不包括玛雅人眼中的所有非人类的拟人态。尽管如此,研究这些图像还是让我找到了一些特性,即对于古代玛雅人来说,非人类的拟人态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玛雅人的理解中,人类对于拟人态的概念有多重要?非人类的拟人态是否需要人类才能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比如说我的苹果手机,每天晚上需要充电喂饱,躺在保护套里,并享受与其它的手机交流互动。但它的拟人态(如果它有拟人态的话)是否与我有关,是否从我这个主人或者来源这里摄取资源?对于玛雅人(他们虽没有苹果手机,但有很多别的交流工具)来说,答案是否定的。非人类的拟人态并不依附于个别人类,也不是从与人类的联系中获取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拟人(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它们的拟人态是从一个庞大、中性的资源库而来。这是一种非常民主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不比拟人态更为重要——我们只是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拟人态而已。

在玛雅人的思考方式里,拟人态是世界的一种“资源”(resource)。它是如何出现、又在哪里出现呢?玛雅人认为,拟人态要体验某些身体需要、参与某些社会活动从而得到“激活”(activated)。比如在我研究的脸部形象里,拟人态通过一些身体反应(比如饥饿、疲倦、身体接触)或者社会需要(交流、互动、遵守礼制)得到展现。我研究的这些脸部形象里,有些躺在人类的臂膀里,有些在和人类对话。拟人态的关键因素既对内又对外,对内体现为身体或自我的需要,对外则是社群对它的预期——这突显了社群成员之间相互往来的特点。

焚香炉也可以是拟人态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拟人态是一种“动态”(dynamic state),一种实体并不永远是或者生来就是拟人态。这可够疯狂的——我们不仅需要每天注意围绕我们周围的各种拟人态,也需要意识到某些事物可能正要成为或者正在退出拟人态。对于我而言(可能对玛雅人也是如此),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不愿去想象一个魔法世界,这个世界里我们周围的所有东西都在窃窃私语、高谈阔论、索要拥抱或者寻求吃食。事实上,接触拟人态是一种潜在可能(而非事实)。玛雅人可能并不会不经意地就碰到拟人态,但他们时刻准备着在各种地方看到拟人态的迹象,并在非人类的拟人态向他们发出信号时作出合适的回应。

在拟人态的模糊边界问题上,还要考虑一种情况。对于玛雅人来说,拟人态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一种实体可以同时是拟人态和其它东西。我研究的那些脸部形象表明,它们继续发挥其作为物品的功能性(石器用来砍削、焚香炉用来焚香)。同时,玛雅人对这些物品的刻画揭示了它们的物质类别——关于石器的图画表明,拟人态-工具仍然是用石头做的。更复杂的是,焚香炉(由泥土做成,装饰有带刺的贴花以表示当地的木棉树)既是拟人态,也是树木。这些例子让我们放弃本体论上的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

即使我们不会认可石头或者手机作为人类俱乐部的一员,这也是一个恰逢其时的课题。我们质疑自己关于人类的各种论断(及相应的个人及相互责任),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建构和解构人类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作用以及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对比我们生而为人的自身经验,环境、种族、移民、民间话语、性别议题以及反性骚扰运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所看重的人和事有关系,也与我们对于人与非人之间的行动和互动的常规认识有关系。玛雅人对于人的流动定义向我们指出了一种与这世界不可分类的特性共存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Sarah Jackson是辛辛那提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专注于中美洲古文明研究,尤其是古典玛雅文化。

(翻译:邱小璐)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Aeon

原标题:A rock, a human, a tree: all were persons to the Classic May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玛雅文明中广阔的“人”之概念

古典期的玛雅人对“人”的定义与我们现在不同。“人类”是一种“拟人态”,但其它的非人类的实体,石器或者焚香炉也可以是“人”。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建构和解构人类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作用以及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玛雅花瓶上的图像。图片来源:The Met Museum, New York

对古典期的玛雅人(公元250年至900年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地区)来说,“人”(person,以下译为拟人或拟人态,与通常所说的“人类”区分——译者注)与我们理解的“人类”(human beings)并非同义。“人类”是一种”拟人态”,但是其它的非人类的实体也可以是“拟人态”。研究玛雅文化的学者知道这种兼收并蓄的概念,即“拟人态”包括了各种实体:有些有人的样子,比如泥塑的雕像;有些则不是人的模样,比如石头。

尽管各种文化场景中都有“拟人”的社会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却不尽相同。只认识到非人类的拟人态可能或者实际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要搞清楚的是,拟人态在这些不同场景中究竟是怎样的;它包含这么多实体,这一概念如何应用?在一个充满各种拟人态、包括非人类的拟人态并存的世界里生活是什么样的?玛雅人是随随便便就碰上各种拟人态吗?

这是一个不大好研究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访谈或者观察古代玛雅人。但还好,古典期的玛雅人有复杂的象形文字和艺术传统。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玛雅人对世界的认知,还可以对比殖民时代对玛雅信仰和实践的文献记录以及现代玛雅人的实践。所有这些表明,古代玛雅人的世界里包含着各种形式的拟人存在,它们在故事、图像、社会和礼制规矩、以及社群身份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探索“人类”和“拟人”的差别,我研究了一种画在陶瓷花瓶上的玛雅图像,找出画在无生命物体上的脸部(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组合)形象。这种做法是试验性质的,并不包括玛雅人眼中的所有非人类的拟人态。尽管如此,研究这些图像还是让我找到了一些特性,即对于古代玛雅人来说,非人类的拟人态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玛雅人的理解中,人类对于拟人态的概念有多重要?非人类的拟人态是否需要人类才能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比如说我的苹果手机,每天晚上需要充电喂饱,躺在保护套里,并享受与其它的手机交流互动。但它的拟人态(如果它有拟人态的话)是否与我有关,是否从我这个主人或者来源这里摄取资源?对于玛雅人(他们虽没有苹果手机,但有很多别的交流工具)来说,答案是否定的。非人类的拟人态并不依附于个别人类,也不是从与人类的联系中获取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拟人(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它们的拟人态是从一个庞大、中性的资源库而来。这是一种非常民主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人类不比拟人态更为重要——我们只是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拟人态而已。

在玛雅人的思考方式里,拟人态是世界的一种“资源”(resource)。它是如何出现、又在哪里出现呢?玛雅人认为,拟人态要体验某些身体需要、参与某些社会活动从而得到“激活”(activated)。比如在我研究的脸部形象里,拟人态通过一些身体反应(比如饥饿、疲倦、身体接触)或者社会需要(交流、互动、遵守礼制)得到展现。我研究的这些脸部形象里,有些躺在人类的臂膀里,有些在和人类对话。拟人态的关键因素既对内又对外,对内体现为身体或自我的需要,对外则是社群对它的预期——这突显了社群成员之间相互往来的特点。

焚香炉也可以是拟人态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拟人态是一种“动态”(dynamic state),一种实体并不永远是或者生来就是拟人态。这可够疯狂的——我们不仅需要每天注意围绕我们周围的各种拟人态,也需要意识到某些事物可能正要成为或者正在退出拟人态。对于我而言(可能对玛雅人也是如此),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不愿去想象一个魔法世界,这个世界里我们周围的所有东西都在窃窃私语、高谈阔论、索要拥抱或者寻求吃食。事实上,接触拟人态是一种潜在可能(而非事实)。玛雅人可能并不会不经意地就碰到拟人态,但他们时刻准备着在各种地方看到拟人态的迹象,并在非人类的拟人态向他们发出信号时作出合适的回应。

在拟人态的模糊边界问题上,还要考虑一种情况。对于玛雅人来说,拟人态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一种实体可以同时是拟人态和其它东西。我研究的那些脸部形象表明,它们继续发挥其作为物品的功能性(石器用来砍削、焚香炉用来焚香)。同时,玛雅人对这些物品的刻画揭示了它们的物质类别——关于石器的图画表明,拟人态-工具仍然是用石头做的。更复杂的是,焚香炉(由泥土做成,装饰有带刺的贴花以表示当地的木棉树)既是拟人态,也是树木。这些例子让我们放弃本体论上的人类与非人类的二元对立。

即使我们不会认可石头或者手机作为人类俱乐部的一员,这也是一个恰逢其时的课题。我们质疑自己关于人类的各种论断(及相应的个人及相互责任),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建构和解构人类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作用以及相应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对比我们生而为人的自身经验,环境、种族、移民、民间话语、性别议题以及反性骚扰运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所看重的人和事有关系,也与我们对于人与非人之间的行动和互动的常规认识有关系。玛雅人对于人的流动定义向我们指出了一种与这世界不可分类的特性共存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Sarah Jackson是辛辛那提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专注于中美洲古文明研究,尤其是古典玛雅文化。

(翻译:邱小璐)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Aeon

原标题:A rock, a human, a tree: all were persons to the Classic May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