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代艺术家黄永砯逝世,曾言“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代艺术家黄永砯逝世,曾言“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目前,黄永砯于早年创作的两件作品正在MoMA新馆展出,而他的声音已离我们远去。

黄永砯(1954-2019)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朱洁树

昨日,当代艺术家黄永砯因突发脑溢血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65岁。

作为’85新潮美术中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永砯是带着对艺术的怀疑与反叛踏入艺术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当各大门派的现代主义绘画思潮涌入中国之时,黄永砯汲取杜尚的艺术灵感,将目光投向艺术作品的去物质化和观念性。在厦门,他与几位艺术家建立了“厦门达达”,针对当时国内并不完善的美术馆制度和美术体系展开了一系列挑衅活动。在1986年的“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结束后,艺术家出人意料地将参展作品毁坏并就地焚烧。黄永砯在现场用石灰写道:“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厦门达达”时期的黄永砯

可以说,黄永砯是从“反艺术”开始,正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但他的启蒙者并不止有西方的艺术大师,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比如易经、道教、禅宗,甚至还包括古代的占卜术。1985年,黄永砯制作了大小不一的几个转盘,并在转盘上设定了一系列用来决定色彩选用次序和图绘方式的条目,通过转动转盘进行画面布局。由此,他创作了四幅《非表达绘画》,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放弃了创作的主观决定权,将作品的命运交给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的轮盘,以消解艺术家个性对作品的限定。

而在另一个根据转盘的指引完成的“潮湿的手段”系列作品中,黄永砯将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和赫伯特·里德的《西方现代绘画简史》放在洗衣机里一起洗了两分钟,以便解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选择的无数问题。此后,“洗书”成为了黄永砯创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黄永砯的语境当中,“洗衣机”和“胃”有着相似的功能,是用来“消化”语言的,然而“清洗”之后,语言并不一定变得清晰易懂,反而会成为潮湿的语言碎片,更加混乱地堆放在一起。

《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

1989年5月,黄永砯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的“大地魔术师”展览后定居法国,开始以西方现实为背景展开创作,同时他也不断地返回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资源。他用自己的创作挑战传统艺术观念、信仰以及逻辑,将中西方的文化观念符号并置,以展现其中的紧张与冲突关系。从第一件在西方展出的《爬行动物》,到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一人九兽》,再到随后以“蛇”为元素创作出的《蛇塔模型》以及《蛇杖》系列,过去的三十年间,动物成了黄永砯创作里的主要形象,被用来象征人类的社会、文化、宗教的对峙和谈判。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黄永砯在1993年创作的装置作品《世界剧场》。这件作品由成百上千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动物互相争斗,相互撕咬。当动物死亡时,展览将持续不断地为作品提供动物,以保证其延续性。然而,这一作品却激起了许多动物保护人士的强烈不满。在1994年巴黎蓬皮杜中心、2007年温哥华美术馆以及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相应展览上,《世界剧场》都因受到众多争议与暴力威胁而被迫撤出展览,黄永砯本人也因此反复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永砯,《世界剧场》 1993,图片来源:courtesy of the Guggenheim

《世界剧场》原本是黄永砯借鉴中国民间“养蛊 ”的做法,将找来的昆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笼子”中。从外形上看,这个“笼子”有点像罗马的斗兽场,同时也象征着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到的一种圆形的开敞式的监狱,他把这个“圆形监狱”模型隐喻为控制现代主义的机制——一个导致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所有霸权主义制度系统的结构。

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剧场》是一件真正意义上“活”的作品,而黄永砯在“笼子”内部设置的一系列独立的抽屉也确保了现场不会发生人们所想象的惨烈场面。在2017年作品被迫从古根海姆美术馆撤展后,黄永砯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在晕机纸袋上写下了对撤消作品决定的回应:

现代社会严重的新奴性(新闻媒体、网络媒介)产生的人云亦云,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遗憾的这只不过是简单地重复意见的意见。是的,这件作品重提了托马斯·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确切地说是“一切虫反对一切虫的战争”。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件作品的构架:笼子的结构,精心计算的铁丝网大小(不让小虫爬出),环绕四周的独立抽屉,中心开放的空间,全光谱的灯光……这难道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与自然野蛮相对的文明国家的“微缩景观”?这一结构的呈现对人而言是和平的,安全的,有秩序的“统治”,人围绕笼子看观是安全的,这跟今天治理和被治理的观念相关,人们往往只注意“被治理”(笼子里面的混乱和残酷),而这一残酷难道不是由于精致的治理,在这里比喻为“笼子”所达成?仅是一个空笼子并不是现实,现实是平静中的混乱,和平中的暴力,或相反。

黄永砯在晕机纸袋上写下对撤消作品决定的回应

“世界剧场”尚未揭幕就落下帷幕,讽刺的是,这件表现人类社会巨大冲突的作品产生于西方,也被查禁于西方。黄永砯认为,这种不圆满性恰好表示一种圆满性,“此作品受益于诸多完全不同的文化源泉,这就是我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语境。”在接下来的2018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巡展上,展馆仍然采取与此前相同的策略,让《世界剧场》只以一个空盒子或一个空白屏幕的形式,与艺术家对此事件发表的立场声明一同呈现。

有评论者曾将黄永砯与蔡国强、徐冰、谷文达合称为中国实验艺术“四大金刚”。无疑,黄永砯已经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曾参加过多个国际性展览,包括2000年和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2001年的日本横滨三年展、2003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04年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2016年,黄永砯获得“沃夫冈罕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家。该奖项特邀评委、香港M+美术馆首席策展人郑道炼评价黄永砯的作品“充满了令人敬畏的庄严感、难以置信的造像特征以及严谨的理性,这些都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如何存在于历史与世界环境下的感知”。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展出黄永砯的《一人九兽》

近年来,黄永砯的作品也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最近一次是在今年7月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的五周年馆藏展“千手观音”中。展览的核心展品《千手观音》来源于黄永砅在1997年受邀参加德国明斯特的艺术展的经历,艺术家在当地教堂里看到一座在二战期间双臂被毁的基督像,为此,他在教堂对面创作了50只手的“千手观音”早期版本,与断臂基督像相互对照。如今,他将观音的1000只手臂嫁接在杜尚作品《瓶架》的意象之上,使其托举着各种“法器”,呈现出对当代世界多元、复杂文化语境的审视及思辨。

《千手观音》展览现场,图片来源:红砖美术馆

目前,在MoMA新馆的开幕展览上,黄永砯于早年创作的两件作品《放鞭炮的裤子》(1987)和《轿子》(1997)正在现场展出。这将是艺术家在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群展,而他的声音已离我们远去。

《轿子》1997,MoMA展览现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代艺术家黄永砯逝世,曾言“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目前,黄永砯于早年创作的两件作品正在MoMA新馆展出,而他的声音已离我们远去。

黄永砯(1954-2019)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朱洁树

昨日,当代艺术家黄永砯因突发脑溢血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65岁。

作为’85新潮美术中最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永砯是带着对艺术的怀疑与反叛踏入艺术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当各大门派的现代主义绘画思潮涌入中国之时,黄永砯汲取杜尚的艺术灵感,将目光投向艺术作品的去物质化和观念性。在厦门,他与几位艺术家建立了“厦门达达”,针对当时国内并不完善的美术馆制度和美术体系展开了一系列挑衅活动。在1986年的“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结束后,艺术家出人意料地将参展作品毁坏并就地焚烧。黄永砯在现场用石灰写道:“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得安宁。”

“厦门达达”时期的黄永砯

可以说,黄永砯是从“反艺术”开始,正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但他的启蒙者并不止有西方的艺术大师,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比如易经、道教、禅宗,甚至还包括古代的占卜术。1985年,黄永砯制作了大小不一的几个转盘,并在转盘上设定了一系列用来决定色彩选用次序和图绘方式的条目,通过转动转盘进行画面布局。由此,他创作了四幅《非表达绘画》,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放弃了创作的主观决定权,将作品的命运交给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的轮盘,以消解艺术家个性对作品的限定。

而在另一个根据转盘的指引完成的“潮湿的手段”系列作品中,黄永砯将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和赫伯特·里德的《西方现代绘画简史》放在洗衣机里一起洗了两分钟,以便解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选择的无数问题。此后,“洗书”成为了黄永砯创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黄永砯的语境当中,“洗衣机”和“胃”有着相似的功能,是用来“消化”语言的,然而“清洗”之后,语言并不一定变得清晰易懂,反而会成为潮湿的语言碎片,更加混乱地堆放在一起。

《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

1989年5月,黄永砯应邀参加法国巴黎的“大地魔术师”展览后定居法国,开始以西方现实为背景展开创作,同时他也不断地返回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资源。他用自己的创作挑战传统艺术观念、信仰以及逻辑,将中西方的文化观念符号并置,以展现其中的紧张与冲突关系。从第一件在西方展出的《爬行动物》,到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一人九兽》,再到随后以“蛇”为元素创作出的《蛇塔模型》以及《蛇杖》系列,过去的三十年间,动物成了黄永砯创作里的主要形象,被用来象征人类的社会、文化、宗教的对峙和谈判。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黄永砯在1993年创作的装置作品《世界剧场》。这件作品由成百上千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动物互相争斗,相互撕咬。当动物死亡时,展览将持续不断地为作品提供动物,以保证其延续性。然而,这一作品却激起了许多动物保护人士的强烈不满。在1994年巴黎蓬皮杜中心、2007年温哥华美术馆以及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相应展览上,《世界剧场》都因受到众多争议与暴力威胁而被迫撤出展览,黄永砯本人也因此反复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黄永砯,《世界剧场》 1993,图片来源:courtesy of the Guggenheim

《世界剧场》原本是黄永砯借鉴中国民间“养蛊 ”的做法,将找来的昆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笼子”中。从外形上看,这个“笼子”有点像罗马的斗兽场,同时也象征着哲学家福柯曾经提到的一种圆形的开敞式的监狱,他把这个“圆形监狱”模型隐喻为控制现代主义的机制——一个导致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所有霸权主义制度系统的结构。

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剧场》是一件真正意义上“活”的作品,而黄永砯在“笼子”内部设置的一系列独立的抽屉也确保了现场不会发生人们所想象的惨烈场面。在2017年作品被迫从古根海姆美术馆撤展后,黄永砯在飞往纽约的途中,在晕机纸袋上写下了对撤消作品决定的回应:

现代社会严重的新奴性(新闻媒体、网络媒介)产生的人云亦云,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遗憾的这只不过是简单地重复意见的意见。是的,这件作品重提了托马斯·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确切地说是“一切虫反对一切虫的战争”。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件作品的构架:笼子的结构,精心计算的铁丝网大小(不让小虫爬出),环绕四周的独立抽屉,中心开放的空间,全光谱的灯光……这难道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与自然野蛮相对的文明国家的“微缩景观”?这一结构的呈现对人而言是和平的,安全的,有秩序的“统治”,人围绕笼子看观是安全的,这跟今天治理和被治理的观念相关,人们往往只注意“被治理”(笼子里面的混乱和残酷),而这一残酷难道不是由于精致的治理,在这里比喻为“笼子”所达成?仅是一个空笼子并不是现实,现实是平静中的混乱,和平中的暴力,或相反。

黄永砯在晕机纸袋上写下对撤消作品决定的回应

“世界剧场”尚未揭幕就落下帷幕,讽刺的是,这件表现人类社会巨大冲突的作品产生于西方,也被查禁于西方。黄永砯认为,这种不圆满性恰好表示一种圆满性,“此作品受益于诸多完全不同的文化源泉,这就是我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语境。”在接下来的2018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巡展上,展馆仍然采取与此前相同的策略,让《世界剧场》只以一个空盒子或一个空白屏幕的形式,与艺术家对此事件发表的立场声明一同呈现。

有评论者曾将黄永砯与蔡国强、徐冰、谷文达合称为中国实验艺术“四大金刚”。无疑,黄永砯已经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曾参加过多个国际性展览,包括2000年和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2001年的日本横滨三年展、2003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2004年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2016年,黄永砯获得“沃夫冈罕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家。该奖项特邀评委、香港M+美术馆首席策展人郑道炼评价黄永砯的作品“充满了令人敬畏的庄严感、难以置信的造像特征以及严谨的理性,这些都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如何存在于历史与世界环境下的感知”。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展出黄永砯的《一人九兽》

近年来,黄永砯的作品也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最近一次是在今年7月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的五周年馆藏展“千手观音”中。展览的核心展品《千手观音》来源于黄永砅在1997年受邀参加德国明斯特的艺术展的经历,艺术家在当地教堂里看到一座在二战期间双臂被毁的基督像,为此,他在教堂对面创作了50只手的“千手观音”早期版本,与断臂基督像相互对照。如今,他将观音的1000只手臂嫁接在杜尚作品《瓶架》的意象之上,使其托举着各种“法器”,呈现出对当代世界多元、复杂文化语境的审视及思辨。

《千手观音》展览现场,图片来源:红砖美术馆

目前,在MoMA新馆的开幕展览上,黄永砯于早年创作的两件作品《放鞭炮的裤子》(1987)和《轿子》(1997)正在现场展出。这将是艺术家在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群展,而他的声音已离我们远去。

《轿子》1997,MoMA展览现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