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耶稣的童年》到《耶稣之死》,库切挑战的是自己还是读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耶稣的童年》到《耶稣之死》,库切挑战的是自己还是读者?

库切在小说中向读者做恶作剧,而内涵只有作者本人才真正理解。

J.M. 库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 库切的最新作品《耶稣之死》(The Death of Jesus),是他自由改编耶稣诞生故事系列的第三部,也可能是完结篇。这个系列将故事重新安排到了一个无名的讲西班牙语的国度,展现了一幅似是而非的来世景象。新来者乘坐一艘能“洗净”他们的记忆与前世的船只到来,他们在一处分配姓名与年龄的安置营被重置。

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耶稣的童年》讲述的是一名叫西蒙的男子承担了抚养孤儿大卫的责任。他们一起寻找孩子的生母,直到遇到了愿意担当这一角色的女子伊尼斯。

《耶稣之死》

西蒙可靠、谨慎且深思熟虑,但似乎缺乏热情或想象力。伊尼斯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爱挑剔的人,疼爱大卫,但缺乏内心生活。他们组成了一个无性联盟,二人共同尽力抚养这个早熟、固执且常常让人无法忍受的孩子。当大卫的老师威胁说要把他送到专收不听话孩子的“特殊学校”去时,这一家人逃到了省城埃斯特拉。在这里,正如《耶稣的学生时代》中记录的那样,大卫去了一所舞蹈学院。任教的老师是一位名叫阿娜·玛格达内拉的冷艳美人,她后来被痴情的博物馆保安迪米特里杀害(库切并不经常写出人物的姓氏,但是迪米特里可能姓拉斯柯尔尼科夫)。迪米特里身上那种迷失、暴力,或许还有疯狂,挑战了理性、稳定而又持中的西蒙对大卫的爱。大卫也逐渐将西蒙与伊尼斯视为自己自我发展路上的障碍。

新作《耶稣之死》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两年之后。大卫10岁了,他已长成技艺高超的舞者与足球运动员。当地孤儿院的院长朱里奥·法布里康迪医生挑衅般地将大卫招募而去,远离他的“父母”。“做一名孤儿,在最深的层次上,就是要孤独处世。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孤儿,”他写道。大卫离开了西蒙和伊尼斯,搬到了孤儿院。然而,不久之后,少年得了一种“神秘疾病”,被送进了医院。紧随而来的长夜,最后的结果——剧透警告——在书名中已经体现。在医院里,大卫短暂地与怪异但又吸引人的迪米特里重逢,后者在这里完成了精神病治疗,现在是一名护理员。迪米特里声称,大卫在死前给他留了“一条信息”。但在写给西蒙的一封信中,迪米特里承认,“信息的内容依然模糊难解……大卫本人可能就是信息本身。”

J·M·库切 摄:Alejandro Guyot

库切的三部曲所传递的信息也同样令人费解。作品差强人意地介于寓言与典故之间,拒绝解析。语言很冗余,几乎完全没有隐喻。故事情节敷衍了事,只是偶尔制造一些悬念。在这三卷书中,冗长的段落都被用来进行详尽但往往没有结论的哲学讨论,比如这段西蒙和大卫之间的讨论:

“召唤来世的人回到现世是违反规定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允许,哪些又是不允许的?”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知道,就好像你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知晓那些你天天唱的好玩歌曲一样。但我觉得规则就是这么起作用的,我们生活的规则。”

“但是假如根本就没有来世呢?如果我死了就再不醒来呢?如果我就这样不再醒转,我又会是谁?”

这些交谈大多围绕着道德、死亡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当埃斯特拉城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满足于过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时,西蒙、大卫和迪米特里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这与他们所居住的灰色乌托邦格格不入,那是个显然没有宗教、没有贫穷,也没有欢乐的国度。但西蒙缺乏大卫和迪米特里的那种信念,当他有时试图用数量不足的碎片完成拼图时,他就成了读者的替身。库切在小说中向读者做恶作剧,而内涵只有作者本人才真正理解,人们无法摆脱这种感觉。

《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这套三卷本虚构巨著中唯一直接引用的著作是《堂吉诃德》。大卫借一份《堂吉诃德》缩减版自学阅读,最后把整本书都记了下来。后来,在医院的时候,他把骑士游侠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一篇谈塞万提斯的论文中,米兰·昆德拉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因偏见与分析的帷幕,与世界分隔开来。“塞万提斯送堂吉诃德远行,并且刺破了这个帷幕,”昆德拉写道,“世界以充满滑稽赤裸的辞藻,在这位骑士游侠面前展开。”库切的耶稣系列小说则取得了与之相反的成就——它们什么也不揭示。

(翻译:马元西)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The Death of Jesus’ completes J.M. Coetzee’s nativity-inspired trilogy. But what does it all me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耶稣的童年》到《耶稣之死》,库切挑战的是自己还是读者?

库切在小说中向读者做恶作剧,而内涵只有作者本人才真正理解。

J.M. 库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 库切的最新作品《耶稣之死》(The Death of Jesus),是他自由改编耶稣诞生故事系列的第三部,也可能是完结篇。这个系列将故事重新安排到了一个无名的讲西班牙语的国度,展现了一幅似是而非的来世景象。新来者乘坐一艘能“洗净”他们的记忆与前世的船只到来,他们在一处分配姓名与年龄的安置营被重置。

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耶稣的童年》讲述的是一名叫西蒙的男子承担了抚养孤儿大卫的责任。他们一起寻找孩子的生母,直到遇到了愿意担当这一角色的女子伊尼斯。

《耶稣之死》

西蒙可靠、谨慎且深思熟虑,但似乎缺乏热情或想象力。伊尼斯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爱挑剔的人,疼爱大卫,但缺乏内心生活。他们组成了一个无性联盟,二人共同尽力抚养这个早熟、固执且常常让人无法忍受的孩子。当大卫的老师威胁说要把他送到专收不听话孩子的“特殊学校”去时,这一家人逃到了省城埃斯特拉。在这里,正如《耶稣的学生时代》中记录的那样,大卫去了一所舞蹈学院。任教的老师是一位名叫阿娜·玛格达内拉的冷艳美人,她后来被痴情的博物馆保安迪米特里杀害(库切并不经常写出人物的姓氏,但是迪米特里可能姓拉斯柯尔尼科夫)。迪米特里身上那种迷失、暴力,或许还有疯狂,挑战了理性、稳定而又持中的西蒙对大卫的爱。大卫也逐渐将西蒙与伊尼斯视为自己自我发展路上的障碍。

新作《耶稣之死》的故事大约就发生在两年之后。大卫10岁了,他已长成技艺高超的舞者与足球运动员。当地孤儿院的院长朱里奥·法布里康迪医生挑衅般地将大卫招募而去,远离他的“父母”。“做一名孤儿,在最深的层次上,就是要孤独处世。因此,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孤儿,”他写道。大卫离开了西蒙和伊尼斯,搬到了孤儿院。然而,不久之后,少年得了一种“神秘疾病”,被送进了医院。紧随而来的长夜,最后的结果——剧透警告——在书名中已经体现。在医院里,大卫短暂地与怪异但又吸引人的迪米特里重逢,后者在这里完成了精神病治疗,现在是一名护理员。迪米特里声称,大卫在死前给他留了“一条信息”。但在写给西蒙的一封信中,迪米特里承认,“信息的内容依然模糊难解……大卫本人可能就是信息本身。”

J·M·库切 摄:Alejandro Guyot

库切的三部曲所传递的信息也同样令人费解。作品差强人意地介于寓言与典故之间,拒绝解析。语言很冗余,几乎完全没有隐喻。故事情节敷衍了事,只是偶尔制造一些悬念。在这三卷书中,冗长的段落都被用来进行详尽但往往没有结论的哲学讨论,比如这段西蒙和大卫之间的讨论:

“召唤来世的人回到现世是违反规定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允许,哪些又是不允许的?”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知道,就好像你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知晓那些你天天唱的好玩歌曲一样。但我觉得规则就是这么起作用的,我们生活的规则。”

“但是假如根本就没有来世呢?如果我死了就再不醒来呢?如果我就这样不再醒转,我又会是谁?”

这些交谈大多围绕着道德、死亡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当埃斯特拉城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满足于过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时,西蒙、大卫和迪米特里却都有着强烈的好奇,这与他们所居住的灰色乌托邦格格不入,那是个显然没有宗教、没有贫穷,也没有欢乐的国度。但西蒙缺乏大卫和迪米特里的那种信念,当他有时试图用数量不足的碎片完成拼图时,他就成了读者的替身。库切在小说中向读者做恶作剧,而内涵只有作者本人才真正理解,人们无法摆脱这种感觉。

《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这套三卷本虚构巨著中唯一直接引用的著作是《堂吉诃德》。大卫借一份《堂吉诃德》缩减版自学阅读,最后把整本书都记了下来。后来,在医院的时候,他把骑士游侠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一篇谈塞万提斯的论文中,米兰·昆德拉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因偏见与分析的帷幕,与世界分隔开来。“塞万提斯送堂吉诃德远行,并且刺破了这个帷幕,”昆德拉写道,“世界以充满滑稽赤裸的辞藻,在这位骑士游侠面前展开。”库切的耶稣系列小说则取得了与之相反的成就——它们什么也不揭示。

(翻译:马元西)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The Death of Jesus’ completes J.M. Coetzee’s nativity-inspired trilogy. But what does it all me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