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亮:从办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半常态化”生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亮:从办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半常态化”生存?

半常态化意味着疫情反复无常,就像日本频发的地震一样,而这可能会逐步推动人们改善公共卫生习惯,促进政府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并使人们在一波波疫情反弹发生时可以自如应对。

2020年1月31日,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的一户家庭,妈妈抱着不满一岁的小儿女,看着姐姐用田地里刚采摘的红辣椒,在家里楼顶摆出“宅家战疫,一起加油”字样。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已历时半年有余,全球新冠疫情何时终结牵动人心。最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悲观地预测疫情要持续到2025年才有可能终结。之所以如此悲观,是因为他们估计疫苗的有效性太低,而疫情会时不时地卷土重来。与此同时,这项研究也指出,严格实施封城、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保持社交距离等政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够避免医疗卫生系统因为季节性疫情反弹而崩溃。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多次强调,人类未来或将长期同新冠肺炎疫情共存。目前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很多国家还处于第一波疫情初期,疫情何时达到峰值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用说疫情终结了。与此同时,病毒变种、季节更替、复工反弹、境外输入等问题不时发生,使疫情就像关不紧的水龙头一样,看不到终止的迹象。

中国最早大规模暴发疫情并加以有效防控,但是疫情反弹仍不时发生,提醒人们仍然要紧绷防疫心理,避免前期防疫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功亏一篑。比如,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在6月中旬暴发疫情,如果不是当地政府果断防控,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意味着疫情防控将在可见的未来长期处于常态化,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会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左右摇摆。

对于未来的疫情走势和疫后治理,我提出“半常态化”(Semi-normal)的概念。这既不同于常态(Normal),也不同于非常态(Abnormal),而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当然不同地区、人群和时期可能会摇摆不定,处于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较长连续体上的某个点或区间。

图1 半常态化的疫情循环

半常态化也是一种新常态,不是说它是常态的,而是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状态。所谓半常态化,就是我们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模糊地带,二者之间的切换也是不确定的。半常态化意味着我们的防控是常态化的,而生产生活是在常态化与非常态之间的。这种混合状态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需要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并加以适应。

半常态化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存续期取决于有效疫苗的广泛接种。疫情的最终结束仍然需要医学手段,即通过全民疫苗接种而达到“群体免疫”。但是,疫苗的研发、生产、分配、接种、观察和奏效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即便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在2021年初。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差距较大,疫苗的覆盖面是一个巨大问题。因此,要实现全球经济社会交流的常态化,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半常态化会在许多方面对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治理过程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政府的治理模式、企业的运营方式、民众的生活方式都需要因此而调整,避免导致不适应。但是,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半常态化也会蕴含重要的转型机遇。适应了半常态化的我们,将会更从容地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比如,日本处于一个不幸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但是,日本社会却由此形成了防灾抗灾的优秀传统,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在多灾多难中日臻成熟。人们从小就接受充分的培训和演练,在遇到地震时可以临阵不乱,政府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也能应对自如。半常态化意味着疫情反复无常,就像日本频发的地震一样,而这可能会逐步推动人们改善公共卫生习惯,促进政府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并使人们在一波波疫情反弹发生时可以自如应对。

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被迫允许员工在家办公,而疫情稳定后就恢复常态了。考虑到面对面沟通的必要性,在家办公不会完全取代办公室办公,但是企业应该考虑将二者混合,根据疫情波动、企业情况和员工状态进行动态调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前员工只有5%的工作日是在家办公,而在疫情期间则增至40%。疫后这个数字可能会跌至20%,但是和疫前相比仍然是四倍的增长。考虑到疫情的长期性,企业可以逐步引入和适应在家办公,避免员工难以适应在家办公。比如,可以允许员工三天在办公室,两天在家办公,或者反过来进行工作安排。

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学校必须在秋季学期正常开学,并威胁不返校的国际学生,会取消他们的学生签证。但是,此举招致学校师生的普遍不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将联邦政府告上法庭。在半常态化的疫情期间,各类学校的教学也将是混合式的,很难一步到位和一劳永逸地回归常态化。这同此前一些大学的过渡状态类似,即部分学生返校在教室面对面上课,部分学生在宿舍隔离和上网课,还有部分学生无法返校而在家上网课。通过培训使师生都能适应混合式教学,并能够在线上和线下教育之间自如切换,是教育领域半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

保持社交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如何凝聚人心也成为许多家庭和“朋友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像社会学者费孝通所刻画的“同心圆”一样,这可能会使人们的社交圈进一步“圈层化”。比如,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交会减少,但是关系亲密的家庭和朋友聚会仍然会进行。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方式发生改变,而代之以其他情感表露方式。比如,过去人与人见面握手,而现在则选择点头示意。诸如此类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交、凝聚力、信任等社会心理因素。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平战结合和平战转换,在半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不断增强国家治理能力。这样一来,政府能够根据疫情随需而动,快速切换“暂停键”“快进键”,避免疫情导致“停摆”。鉴于疫情反弹的可能性较大,政府应做好冗余管理和物资储备,使防疫资源和能力可以高效调度和及时应对。由于未来疫情的不确定性,人们的规划可能难以长远和有序。这就要在每项决策中都要“留一手”,在疫情反转时能够因应。比如,在筹备线下会议时要考虑线上会议的备选方案,避免由于没有“备胎”而不得不“抛锚”。

相对于疫情发生前的常态化和疫情初期的非常态,我们目前所处的半常态化使其有向这两个方面转换的可能。间歇性的疫情反弹,会使我们陷入短暂的非常态;日臻完善的疫情防控能力和经验,则使我们会在经历短期的非常态后再次回归半常态化,如此循环往复。半常态化恰如喝掉了一半的一杯水一样,一些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另一些人看到的是只剩下一半水了。长期维持半常态化的疫情,以及遥遥无期乃至虚无缥缈的“疫后”或“后疫情”,固然会使一些人陷入悲观,但是却也为更多人的反思和转变提供契机。疫情本身捉摸不定,而如果把握半常态化所提供的契机,则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期待政府部门和更多有识之士,可以携手推动疫情防控从半常态化真正走向常态化。

 

 

作者其他文章:

马亮:从政企合作到技术“黑箱”,健康码何去何从?

马亮:我们分析了177所中国大学的机构设置,它们与美国大学有哪些异同

北京车牌调控新规:增量上做文章,更须存量上动蛋糕

马亮:“地摊经济”考验城市治理的平衡术

马亮:“一盔一带”的政策困境与疏解之道

从绩效、道德、专业三维度考察中国大学声誉,及其与美欧的差异

马亮:全球民众对疫情防控打几分?首项全球调查给各国排座次

马亮:学位论文查重的“七宗罪”

马亮:哪些国家的疫情防控拖了后腿?牛津团队给全球政府一一打分

马亮:外防疫情输入,可采取处罚、电子手环和社区单位管控等措施

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缘何剑走偏锋:循证决策变成了循策决证

《全球卫生安全指数》与各国疫情应对能力点评

马亮:国务院新条例为农民工依法获薪鼓劲撑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亮:从办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半常态化”生存?

半常态化意味着疫情反复无常,就像日本频发的地震一样,而这可能会逐步推动人们改善公共卫生习惯,促进政府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并使人们在一波波疫情反弹发生时可以自如应对。

2020年1月31日,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的一户家庭,妈妈抱着不满一岁的小儿女,看着姐姐用田地里刚采摘的红辣椒,在家里楼顶摆出“宅家战疫,一起加油”字样。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已历时半年有余,全球新冠疫情何时终结牵动人心。最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悲观地预测疫情要持续到2025年才有可能终结。之所以如此悲观,是因为他们估计疫苗的有效性太低,而疫情会时不时地卷土重来。与此同时,这项研究也指出,严格实施封城、居家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保持社交距离等政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够避免医疗卫生系统因为季节性疫情反弹而崩溃。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多次强调,人类未来或将长期同新冠肺炎疫情共存。目前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很多国家还处于第一波疫情初期,疫情何时达到峰值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用说疫情终结了。与此同时,病毒变种、季节更替、复工反弹、境外输入等问题不时发生,使疫情就像关不紧的水龙头一样,看不到终止的迹象。

中国最早大规模暴发疫情并加以有效防控,但是疫情反弹仍不时发生,提醒人们仍然要紧绷防疫心理,避免前期防疫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功亏一篑。比如,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在6月中旬暴发疫情,如果不是当地政府果断防控,其后果不堪设想。这意味着疫情防控将在可见的未来长期处于常态化,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会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左右摇摆。

对于未来的疫情走势和疫后治理,我提出“半常态化”(Semi-normal)的概念。这既不同于常态(Normal),也不同于非常态(Abnormal),而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当然不同地区、人群和时期可能会摇摆不定,处于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较长连续体上的某个点或区间。

图1 半常态化的疫情循环

半常态化也是一种新常态,不是说它是常态的,而是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状态。所谓半常态化,就是我们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模糊地带,二者之间的切换也是不确定的。半常态化意味着我们的防控是常态化的,而生产生活是在常态化与非常态之间的。这种混合状态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需要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并加以适应。

半常态化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存续期取决于有效疫苗的广泛接种。疫情的最终结束仍然需要医学手段,即通过全民疫苗接种而达到“群体免疫”。但是,疫苗的研发、生产、分配、接种、观察和奏效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即便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在2021年初。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差距较大,疫苗的覆盖面是一个巨大问题。因此,要实现全球经济社会交流的常态化,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半常态化会在许多方面对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治理过程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政府的治理模式、企业的运营方式、民众的生活方式都需要因此而调整,避免导致不适应。但是,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半常态化也会蕴含重要的转型机遇。适应了半常态化的我们,将会更从容地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比如,日本处于一个不幸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但是,日本社会却由此形成了防灾抗灾的优秀传统,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在多灾多难中日臻成熟。人们从小就接受充分的培训和演练,在遇到地震时可以临阵不乱,政府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也能应对自如。半常态化意味着疫情反复无常,就像日本频发的地震一样,而这可能会逐步推动人们改善公共卫生习惯,促进政府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并使人们在一波波疫情反弹发生时可以自如应对。

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被迫允许员工在家办公,而疫情稳定后就恢复常态了。考虑到面对面沟通的必要性,在家办公不会完全取代办公室办公,但是企业应该考虑将二者混合,根据疫情波动、企业情况和员工状态进行动态调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前员工只有5%的工作日是在家办公,而在疫情期间则增至40%。疫后这个数字可能会跌至20%,但是和疫前相比仍然是四倍的增长。考虑到疫情的长期性,企业可以逐步引入和适应在家办公,避免员工难以适应在家办公。比如,可以允许员工三天在办公室,两天在家办公,或者反过来进行工作安排。

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学校必须在秋季学期正常开学,并威胁不返校的国际学生,会取消他们的学生签证。但是,此举招致学校师生的普遍不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将联邦政府告上法庭。在半常态化的疫情期间,各类学校的教学也将是混合式的,很难一步到位和一劳永逸地回归常态化。这同此前一些大学的过渡状态类似,即部分学生返校在教室面对面上课,部分学生在宿舍隔离和上网课,还有部分学生无法返校而在家上网课。通过培训使师生都能适应混合式教学,并能够在线上和线下教育之间自如切换,是教育领域半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

保持社交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如何凝聚人心也成为许多家庭和“朋友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像社会学者费孝通所刻画的“同心圆”一样,这可能会使人们的社交圈进一步“圈层化”。比如,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交会减少,但是关系亲密的家庭和朋友聚会仍然会进行。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也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方式发生改变,而代之以其他情感表露方式。比如,过去人与人见面握手,而现在则选择点头示意。诸如此类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交、凝聚力、信任等社会心理因素。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平战结合和平战转换,在半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不断增强国家治理能力。这样一来,政府能够根据疫情随需而动,快速切换“暂停键”“快进键”,避免疫情导致“停摆”。鉴于疫情反弹的可能性较大,政府应做好冗余管理和物资储备,使防疫资源和能力可以高效调度和及时应对。由于未来疫情的不确定性,人们的规划可能难以长远和有序。这就要在每项决策中都要“留一手”,在疫情反转时能够因应。比如,在筹备线下会议时要考虑线上会议的备选方案,避免由于没有“备胎”而不得不“抛锚”。

相对于疫情发生前的常态化和疫情初期的非常态,我们目前所处的半常态化使其有向这两个方面转换的可能。间歇性的疫情反弹,会使我们陷入短暂的非常态;日臻完善的疫情防控能力和经验,则使我们会在经历短期的非常态后再次回归半常态化,如此循环往复。半常态化恰如喝掉了一半的一杯水一样,一些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另一些人看到的是只剩下一半水了。长期维持半常态化的疫情,以及遥遥无期乃至虚无缥缈的“疫后”或“后疫情”,固然会使一些人陷入悲观,但是却也为更多人的反思和转变提供契机。疫情本身捉摸不定,而如果把握半常态化所提供的契机,则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期待政府部门和更多有识之士,可以携手推动疫情防控从半常态化真正走向常态化。

 

 

作者其他文章:

马亮:从政企合作到技术“黑箱”,健康码何去何从?

马亮:我们分析了177所中国大学的机构设置,它们与美国大学有哪些异同

北京车牌调控新规:增量上做文章,更须存量上动蛋糕

马亮:“地摊经济”考验城市治理的平衡术

马亮:“一盔一带”的政策困境与疏解之道

从绩效、道德、专业三维度考察中国大学声誉,及其与美欧的差异

马亮:全球民众对疫情防控打几分?首项全球调查给各国排座次

马亮:学位论文查重的“七宗罪”

马亮:哪些国家的疫情防控拖了后腿?牛津团队给全球政府一一打分

马亮:外防疫情输入,可采取处罚、电子手环和社区单位管控等措施

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缘何剑走偏锋:循证决策变成了循策决证

《全球卫生安全指数》与各国疫情应对能力点评

马亮:国务院新条例为农民工依法获薪鼓劲撑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