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村上春树谈《弃猫》:“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村上春树谈《弃猫》:“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被历史包裹着前进,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却也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产生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他们和集体叙事相比,并非微不足道。

村上春树《弃猫》

记者 | 姜妍

编辑 | 黄月

2020年4月23日,年过七旬的村上春树在日本出版了新作《弃猫》的单行本,这本描述父亲村上千秋的散文,出版已是在父亲辞世12年之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之书,因为就如村上春树在《弃猫》后记中所言,很久以前他就在想写一篇文字,讲一讲去世的父亲,却迟迟未能落笔。好在中国大陆读者并没有等太久,在其新作日本版发表半年余,就可以看到简体版了。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两个维度或者说两种“冲突”入手理解:其一是父亲身份的冲突,作为一个本应继承父业成为寺庙住持的准僧侣,他三次应征入伍——僧侣与士兵,如此反差甚至是对立的角色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反复调适的?第二是父子间的冲突,村上春树成年后一度与父亲疏离冷淡,其中有代际差异的原因但又不仅如此。在《弃猫》中,这两个维度交相呼应,并不彼此独立。

01 僧侣VS士兵:乱世中俳句成为避难所

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其父是京都一座净土宗寺院的住持。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入日本后发生了很大变形,比如在中国净土宗的戒律是绝对不允许僧侣组建家庭,也不会允许僧人饮酒(村上的祖父作为住持常常豪饮)的,更不会出现住持之位代代相传的事情。但在日本,寺院有时候有点像家族的事业,而村上千秋是其父六个儿子中看起来性格最适合的继承人。

自记事起,村上春树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早饭前专注诵经,做早课,“这日复一日的功课谁也不能打搅。”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有做早课的习惯并不稀奇,只是儿时村上春树问过父亲在为谁诵经,得到的答案是——死在之前那场战争中的人们。

这些人既包括当时的日军,也包括了在战场上牺牲的中国人。也就是说,村上千秋日复一日地将自己做早课的功德回向给战场上这些亡灵,而不是求自己的世俗福报或是死后可以出轮回。

在村上春树的印象中,父亲只有一次提到自己的部队处刑俘虏的中国士兵的情形。那名士兵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后,没有惊慌失措,只是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那态度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父亲说。他恐怕到死为止,都对那名被斩首的中国士兵怀揣深深的敬意。”

不仅甚少与儿子沟通这段沉重往事,村上千秋一生都几乎不同别人讲述自己在战场的经历。村上春树认为,这是父亲不想也不愿提及的过去,但他在战争里受到的“心理创伤”,又必须只能由他这个做儿子的来部分继承,即便这种继承也是一种“伤害”,毕竟听到父亲故事时的村上春树只是上小学的年纪。“就算会在双方心里留下伤疤,也必须这样做。这自然只是我的揣测,不过我总是不自主地这样认为。”

《弃猫》内页(摄影:书鬼)

村上千秋所受到的战争创伤,除了作为人的个体层面的复杂感受之外,僧侣教育的学习或许也让他的内在的复杂性又加深了一层。幼年时,他就曾经在寺院里修行,辗转做过小和尚与见习僧,并且取得了僧人资格。虽然佛教在日本有了各种演变,但有着这么多年佛法熏习的村上千秋不可能对生命不敬畏。僧侣和士兵两个身份的巨大反差,他在当时是如何调适的,或许无人知晓,但俳句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

在第一次兵役结束时,村上千秋回到学校里继续读书。1940年他创作了一首俳句——“哼着歌儿与鹿游 希特勒青年团”。村上春树推测这是希特勒青年团赴日访问时所作,他很喜欢这首俳句,因为远方血光冲天的战场和群鹿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些开心在日本观光的年轻人,不知道多少人不久之后就死在了严冬的东部战线。

乱世之中,村上千秋依靠俳句找寻精神寄托,这也许是他当时唯一的避难所,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坚持吟咏俳句。

02 父亲VS儿子:曾经近乎决裂的二十年

如果我们从文学角度出发理解这对父子的关系,从热爱俳句到文学书写,似乎其中有着某种传承,但事实上一度并非如此。村上千秋学生时代成绩很不错,考入了京都帝国大学的文学专业。村上春树猜测,父亲希望自己也可以同样取得好成绩,甚至盼望由自己代替父亲昂首阔步重走他被时代耽误、无法迈步的人生。但村上春树偏偏对此毫无兴趣,念书时成绩并不出众。他觉得比起头脑灵光,心灵的自由和感觉的敏锐对自己的职业更重要。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父亲的想法,村上春树都是以猜测的心态去书写的。如他在书中所说,在三十岁以小说家出道时,他与父亲的关系已很冷淡。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依然觉得自己一直都是让父亲失望的,是辜负了他的期待的。

随着年龄渐长,父子二人的摩擦也逐渐升级。村上春树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只是说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扭曲。他将原因归为二人个性中相当倔强的部分,几乎不能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的想法。最后,父子二人近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

故事有个看似不错的结尾——父亲去世前,他们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在病房里,他们进行了一场极为短暂的对话。村上没有写出对话的内容,但他说,“尽管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牵绊着我们的那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毫无疑问在我心中发挥了作用。”

《弃猫》内页(插画:Alichia)

但是,裂痕持续二十几年,即便在父亲临终前各自释怀,就没有遗憾了吗?那些本可以肩并肩、面对面共度的时光,就这样溜走了,而父亲这位至亲在那些年自己的生命图谱中却几近空白……村上春树不是一个会轻易表露情感和情绪的人,他依旧只是在书中淡淡地说,自己和父亲成长的年代和环境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我们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修复我们的关系,也许情况会和现在有所不同。”或许那样的话,他在书写的时候就不用只是不停揣测父亲的想法,而可以更加笃定些吧。

讲出这些过往,对村上春树来说并非易事。在日文版新书出版后,他接受了《每日新闻》的采访,提及书中这些故事,他说,那段文字写起来异常艰难。“把我本人身上实际发生过的事实书写出来,非常费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好要以怎样的态度去写。”

03 个体VS集体:一个个个体记忆造就了时代

那么,这本追忆父亲的书和猫又有什么关系呢?《弃猫》的开篇与结尾处,有两个村上春树与父亲共同经历过的和猫有关的故事。书中以孩童时代的村上与父亲骑车去海边丢弃一只母猫的故事为开篇,神奇的是,当这对父子回到家中,母猫已经提前找回家并跑来迎接他们了。这让父子俩都松了口气,也就顺理成章地继续抚养它。

在书的结尾处,是关于另一只小猫短暂的故事。小猫蹭蹭蹭上了树,却没有办法下来。求救声发出后,年幼的村上春树叫来了父亲,但父亲也无计可施。第二日已经不再能听见小猫的呼救声,不知道它是后来自己找到了办法,还是耗尽力气衰弱而亡。

在这里,村上依旧是用揣测的方式,觉得那只被遗弃又回归的母猫让父亲想到了儿时自己被短暂送养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会成为看不见的伤痕,纠缠人一辈子。

也有人在分析文章中认为,弃猫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代表了战争中被日本“遗弃”掉的那些士兵。这一点村上春树在采访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他提及,这是一本自己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所以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而之所以不想写,很大比重是因为其中涉及到了父亲入伍经历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有太多人想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所以发生过的事情不把它好好写下来是不行的。”

《弃猫》
[日] 村上春树 著 烨伊 译
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 2021-01

但《弃猫》一书有很强的留白意味。一方面村上春树很多儿时记忆本就模糊,另一方面来自父亲的直接表述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作家本人并无意点破一切的隐喻,这种引申和思考或许也是读者阅读时的一种美好体验。关于猫的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除了上述两种“冲突”外,还有一点“冲突”更大也更核心,就是如何看待时代洪流中的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被历史包裹着前进,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却也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产生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和集体叙事相比,个体并非微不足道,虽然大多数个体记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被遗忘,但也正是这一个个个体,才造就了时代记忆。

关于这一观点,村上春树在本书的正文和后记部分有多次提及。他说在这本书中最想说的只有一点: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儿子。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越是坐下来深挖这一事实,就越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偶然。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成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

“我们不过是无数颗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噬,失去个体的轮廓,或是被某种集体替换掉,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种集体替换掉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村上春树谈《弃猫》:“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被历史包裹着前进,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却也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产生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他们和集体叙事相比,并非微不足道。

村上春树《弃猫》

记者 | 姜妍

编辑 | 黄月

2020年4月23日,年过七旬的村上春树在日本出版了新作《弃猫》的单行本,这本描述父亲村上千秋的散文,出版已是在父亲辞世12年之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之书,因为就如村上春树在《弃猫》后记中所言,很久以前他就在想写一篇文字,讲一讲去世的父亲,却迟迟未能落笔。好在中国大陆读者并没有等太久,在其新作日本版发表半年余,就可以看到简体版了。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两个维度或者说两种“冲突”入手理解:其一是父亲身份的冲突,作为一个本应继承父业成为寺庙住持的准僧侣,他三次应征入伍——僧侣与士兵,如此反差甚至是对立的角色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反复调适的?第二是父子间的冲突,村上春树成年后一度与父亲疏离冷淡,其中有代际差异的原因但又不仅如此。在《弃猫》中,这两个维度交相呼应,并不彼此独立。

01 僧侣VS士兵:乱世中俳句成为避难所

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其父是京都一座净土宗寺院的住持。需要强调的是,佛教传入日本后发生了很大变形,比如在中国净土宗的戒律是绝对不允许僧侣组建家庭,也不会允许僧人饮酒(村上的祖父作为住持常常豪饮)的,更不会出现住持之位代代相传的事情。但在日本,寺院有时候有点像家族的事业,而村上千秋是其父六个儿子中看起来性格最适合的继承人。

自记事起,村上春树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早饭前专注诵经,做早课,“这日复一日的功课谁也不能打搅。”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有做早课的习惯并不稀奇,只是儿时村上春树问过父亲在为谁诵经,得到的答案是——死在之前那场战争中的人们。

这些人既包括当时的日军,也包括了在战场上牺牲的中国人。也就是说,村上千秋日复一日地将自己做早课的功德回向给战场上这些亡灵,而不是求自己的世俗福报或是死后可以出轮回。

在村上春树的印象中,父亲只有一次提到自己的部队处刑俘虏的中国士兵的情形。那名士兵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后,没有惊慌失措,只是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那态度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父亲说。他恐怕到死为止,都对那名被斩首的中国士兵怀揣深深的敬意。”

不仅甚少与儿子沟通这段沉重往事,村上千秋一生都几乎不同别人讲述自己在战场的经历。村上春树认为,这是父亲不想也不愿提及的过去,但他在战争里受到的“心理创伤”,又必须只能由他这个做儿子的来部分继承,即便这种继承也是一种“伤害”,毕竟听到父亲故事时的村上春树只是上小学的年纪。“就算会在双方心里留下伤疤,也必须这样做。这自然只是我的揣测,不过我总是不自主地这样认为。”

《弃猫》内页(摄影:书鬼)

村上千秋所受到的战争创伤,除了作为人的个体层面的复杂感受之外,僧侣教育的学习或许也让他的内在的复杂性又加深了一层。幼年时,他就曾经在寺院里修行,辗转做过小和尚与见习僧,并且取得了僧人资格。虽然佛教在日本有了各种演变,但有着这么多年佛法熏习的村上千秋不可能对生命不敬畏。僧侣和士兵两个身份的巨大反差,他在当时是如何调适的,或许无人知晓,但俳句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

在第一次兵役结束时,村上千秋回到学校里继续读书。1940年他创作了一首俳句——“哼着歌儿与鹿游 希特勒青年团”。村上春树推测这是希特勒青年团赴日访问时所作,他很喜欢这首俳句,因为远方血光冲天的战场和群鹿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些开心在日本观光的年轻人,不知道多少人不久之后就死在了严冬的东部战线。

乱世之中,村上千秋依靠俳句找寻精神寄托,这也许是他当时唯一的避难所,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坚持吟咏俳句。

02 父亲VS儿子:曾经近乎决裂的二十年

如果我们从文学角度出发理解这对父子的关系,从热爱俳句到文学书写,似乎其中有着某种传承,但事实上一度并非如此。村上千秋学生时代成绩很不错,考入了京都帝国大学的文学专业。村上春树猜测,父亲希望自己也可以同样取得好成绩,甚至盼望由自己代替父亲昂首阔步重走他被时代耽误、无法迈步的人生。但村上春树偏偏对此毫无兴趣,念书时成绩并不出众。他觉得比起头脑灵光,心灵的自由和感觉的敏锐对自己的职业更重要。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父亲的想法,村上春树都是以猜测的心态去书写的。如他在书中所说,在三十岁以小说家出道时,他与父亲的关系已很冷淡。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依然觉得自己一直都是让父亲失望的,是辜负了他的期待的。

随着年龄渐长,父子二人的摩擦也逐渐升级。村上春树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只是说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扭曲。他将原因归为二人个性中相当倔强的部分,几乎不能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的想法。最后,父子二人近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

故事有个看似不错的结尾——父亲去世前,他们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在病房里,他们进行了一场极为短暂的对话。村上没有写出对话的内容,但他说,“尽管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牵绊着我们的那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毫无疑问在我心中发挥了作用。”

《弃猫》内页(插画:Alichia)

但是,裂痕持续二十几年,即便在父亲临终前各自释怀,就没有遗憾了吗?那些本可以肩并肩、面对面共度的时光,就这样溜走了,而父亲这位至亲在那些年自己的生命图谱中却几近空白……村上春树不是一个会轻易表露情感和情绪的人,他依旧只是在书中淡淡地说,自己和父亲成长的年代和环境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我们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修复我们的关系,也许情况会和现在有所不同。”或许那样的话,他在书写的时候就不用只是不停揣测父亲的想法,而可以更加笃定些吧。

讲出这些过往,对村上春树来说并非易事。在日文版新书出版后,他接受了《每日新闻》的采访,提及书中这些故事,他说,那段文字写起来异常艰难。“把我本人身上实际发生过的事实书写出来,非常费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好要以怎样的态度去写。”

03 个体VS集体:一个个个体记忆造就了时代

那么,这本追忆父亲的书和猫又有什么关系呢?《弃猫》的开篇与结尾处,有两个村上春树与父亲共同经历过的和猫有关的故事。书中以孩童时代的村上与父亲骑车去海边丢弃一只母猫的故事为开篇,神奇的是,当这对父子回到家中,母猫已经提前找回家并跑来迎接他们了。这让父子俩都松了口气,也就顺理成章地继续抚养它。

在书的结尾处,是关于另一只小猫短暂的故事。小猫蹭蹭蹭上了树,却没有办法下来。求救声发出后,年幼的村上春树叫来了父亲,但父亲也无计可施。第二日已经不再能听见小猫的呼救声,不知道它是后来自己找到了办法,还是耗尽力气衰弱而亡。

在这里,村上依旧是用揣测的方式,觉得那只被遗弃又回归的母猫让父亲想到了儿时自己被短暂送养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会成为看不见的伤痕,纠缠人一辈子。

也有人在分析文章中认为,弃猫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代表了战争中被日本“遗弃”掉的那些士兵。这一点村上春树在采访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他提及,这是一本自己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所以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而之所以不想写,很大比重是因为其中涉及到了父亲入伍经历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有太多人想要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所以发生过的事情不把它好好写下来是不行的。”

《弃猫》
[日] 村上春树 著 烨伊 译
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 2021-01

但《弃猫》一书有很强的留白意味。一方面村上春树很多儿时记忆本就模糊,另一方面来自父亲的直接表述也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作家本人并无意点破一切的隐喻,这种引申和思考或许也是读者阅读时的一种美好体验。关于猫的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除了上述两种“冲突”外,还有一点“冲突”更大也更核心,就是如何看待时代洪流中的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被历史包裹着前进,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却也在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产生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和集体叙事相比,个体并非微不足道,虽然大多数个体记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被遗忘,但也正是这一个个个体,才造就了时代记忆。

关于这一观点,村上春树在本书的正文和后记部分有多次提及。他说在这本书中最想说的只有一点: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儿子。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越是坐下来深挖这一事实,就越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偶然。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成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

“我们不过是无数颗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是确实存在的,却也是可以被替代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噬,失去个体的轮廓,或是被某种集体替换掉,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种集体替换掉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