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感官体验是如何通过人的想象力激活的? | 2月沪京展览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感官体验是如何通过人的想象力激活的? | 2月沪京展览推荐

水果与花草、尹朝阳、光与色彩、生长、摄影绘画、廿年、蜡烛、地洞与桃花源、机器美学、说明书……

记者 | 陈佳靖 林子人

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格兰特·李维-路西罗:水果与花草

展览时间:2021年1月29日-3月14日

展览地点:Edward Ressle画廊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水果与花草”展出了美国艺术家格兰特·李维-路西罗(Grant Levy-Lucero)在法国玛莱城堡(Château du Marais)驻留期间创作的一系列陶瓷雕塑作品和静物画作品,他是该项目的首位驻场艺术家。此次个展亦是李维-路西罗的陶瓷雕塑在亚洲的首次展出。

这些陶瓷雕塑作品大多采用古希腊双耳罐形制,表面绘有食品、日用品包装的商标图案——它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至今的波普文化,比如安迪·沃霍尔的《金宝罐头汤》和艾未未在新石器时代的瓮上画上可口可乐商标的尝试。就李维-路西罗的这一系列作品而言,陶罐粗粝不规则的手作质感打破了商标和广告本身蕴含的标准化生产含义,粗糙-顺滑两种质地的碰撞为这些作品赋予了一种幽默的趣味。在探讨对标志的挪用时,李维-路西罗说,“看起来是我引用了你的时候,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你在用这些标志体现你自己的文化。”

在静物画作品中,里维-路西罗用浓郁明快的色彩呈现了一系列水果和花朵,这些自然之物与陶罐的消费主义隐喻产生了某种关联和呼应。“我在法国乡村生活的那段时间,对观赏花园时因全神贯注而神游物外的体验特别感兴趣,”艺术家说,“我开始思考感官体验是如何通过人的想象力激活的。对消费者来说,水果和花草中的成分经过了多少蒸馏,变得与它们的本源的形态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用洗发水是如何给你带来轻啖哈密瓜的感触的?”

尹朝阳:浩瀚史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3月28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浩瀚史”展出了尹朝阳近50件油画、水墨、雕塑及版画作品,正好是传统美术学院里的四大专业。这位1977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的艺术家擅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展开突破性尝试,比如油墨重彩、笔触质感浓厚强烈且向中国绘画传统致敬的油画作品,将古代石兽像打磨出张大嘴的形态,以及在嵩山巨石雕塑上反复着色呈现出某种油画肌理和水墨皴法效果。他的作品尺度大,气势恢宏,与龙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相得益彰。在展览前言中尹朝阳写道,“在我看来,艺术的功能无非两个,超拔和拯救。一方面,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艺术所携带的那种无与伦比的修补功能;另一方面,经由人生所必然遭遇的苦痛和磨炼后的艺术也应该有不同的样子,这个过程事关拯救。”

李姝睿:震荡的高光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4月10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研究光、色彩及色彩背后的文化意涵是李姝睿艺术实践的核心。在她看来,“光”和“色彩”的运用能反映、记录和塑造不同时代个体需求和精神状态,进而呈现某种广义的集体意识。作为她在国内首个美术馆个展项目,“震荡的高光”以李姝睿长期以来关注的创作命题与工作方法为基本线索,通过展厅中7组系列绘画及绘画装置作品展开。艺术家长期有意识地收集不同时代与地区的光与色彩的资料信息,将其高度抽象化并档案化,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往往给人很强的像素/数字技术感。据艺术家本人介绍,她创作于2020年的新作《补一个春天》是她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在这个系列中,她开始在具象的花朵图案中玩弄色彩的排列组合变化,这是对疫情年动荡之春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礼赞。

陈彧君:生长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5月9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陈彧君大型个展“生长”集中呈现了陈彧君近期的社会性艺术实践,包括他与其他领域创作者们合作完成的跨界实验、把故乡建构为本土场域的二度尝试,以及最新创作的水墨拼贴系列作品。在此次个展中,陈彧君的身份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据他透露,展览期间展览的内容与呈现会不断发生调整与变化,为展览主题“生长”赋予一层现实意义。

进入展览空间,观众首先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型的金色空间里——它复刻了艺术家曾参观过的一幢废弃私家别墅。刻意做旧的墙体上悬挂、投射艺术家及其合作者创作的影像作品,构成一道绵延流动的风景,暗含“物质遗存终有期,艺术生命永不息”的寓意。随后出现的长约22米的复刻景观《木兰溪》原型为陈彧君的家乡福建莆田的木兰溪。悬在空中、插满芦苇的蜿蜒“溪流”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展览的第三部分,即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与展览同名的水墨拼贴画系列《生长》。在该系列作品中,陈彧君发展出一套将抽象与具象叠合对应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反复并置、穿插、颠倒,让画面如新陈代谢般获得再生。

史国威:重·现

展览时间:2021年2月6日-5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门票:30元

《多肉乐园》,摄影绘画,186x150cm,2020

为照片上色是一门老技术。在《佚名照》一书中,《大众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在彩色照片还未大范围流行开的时候,中国人如何通过为照片上色来赋予黑白照片生机与活力。不过艺术家将照片作为画布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则是另外一回事——批评者曾斥之为“四不像”,“艺术家对它们撇嘴,摄影师对它们冷嘲热讽”,但只有致力于探索绘画与摄影之关系的艺术家才明白,这种创作方式为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新可能性。

史国威,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2004年-2006年他在德国多特蒙德应用科学大学进修期间被黑白照片手工上色工艺深深吸引,从此开始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表达风格,即在大画幅黑白照片之上作画。植物与森林是史国威重要的创作母题,乍看之下这些图像与寻常彩色照片无异,但凑近细看会发现艺术家的再次创作是多么耗费心力,他对相机记录的现实瞬间的“重现”是多么具有想象力,比如阳光下反射出幻彩光芒的树叶。某种程度上来说,史国威的“摄影-绘画”是一种“增强现实”,增强的部分是艺术家以色彩的名义宣泄的情感。

【北京】

廿年

展览时间:1月30日 - 3月30日

展览地点:金杜艺术中心

门票:免费

陈丹青《米芾与其他(之二)》,布面油画,120 × 241 cm,2019

廿,意为二十。新世纪经廿年,世界面临本世纪以来最为割裂、动荡的一个时期。乔治·阿甘本曾指出:“对于当代人来说,现在的时间(time of the now)在编年的意义上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不在乎历史还是当代,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中不是具体的事实,而是对同类的、同时代元素的某种敏锐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下,艺术正是对当下不确定性的一种捕捉。

此次展览呈现陈丹青、蔡磊、陈彧君、何多苓、毛旭辉、秦琦、伍伟、尹朝阳、朱金石、赵赵10位重要艺术家的近30件精彩作品。借由他们的创作,展览试图回溯社会生活、形式探索、感官边界与物质性等主题在近年来的变化,探讨时代与个体在新世纪的面向。

扎克瑞·阿姆斯特朗:蜡烛袋

展览时间:1月15日 - 6月13日

展览地点:林冠艺术基金会

门票:60元

展览现场,林冠北京,2021年,摄影:雷坛坛 ©️林冠艺术基金会

对于艺术家扎克瑞·阿姆斯特朗来说,蜡烛是童年记忆的象征。儿时,他收集了很多蜡烛,长大后,他眼中的蜡烛成为一种强迫性收藏的象征,同时也是整个当代世界的内核。此次展览就围绕蜡烛展开,阿姆斯特朗将展览空间打造成一个与作品相互参照的微观世界,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步入式的绘画房屋模型、真人大小的霸王龙头骨青铜铸模、大规模的墙上装置等。它们汇总在一起,共同构建了“生活”,里面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又夹杂着种种令人不安的元素。

展览中另有四幅大型画作,展示了阿姆斯特朗掌握古老的蜡彩技法的高超水平。在这种热蜡绘画技法中,热蜂蜡层被用作颜料结合剂。贾斯珀·约翰斯(Jasper Johns)、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林达·本格里斯(Lynda Benglis)等艺术家曾复兴并普及这种古老的技法。这些作品暗示了阿姆斯特朗本人的生活和童年,也是艺术家长期以来与流行文化和艺术史的对话。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9日 - 2021年3月28日

展览地点:OCAT研究中心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OCAT研究中心

卡夫卡的《地洞》是以一句仿佛是结局的话开始的:“我造了一个地洞,似乎很成功”。小说中,一位不具姓名的理性动物在监视与自我监视之中,不停完善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地洞。来自内心深处的焦虑驱动着它的身体不停劳作,徒劳地追求安全感,沉浸在一种无法承受的愉悦中。它既是地洞的主人,又是地洞的奴隶。而《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位迷路的渔人离开现实、钻过山洞,找到了世外桃源,成为一个“他者”,进入到那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治之地。

在展览中,策展人利用展厅环境,打造了一个从“地洞”到“桃花源”的跃迁路径。它仿佛一条无始无终的莫比乌斯带,邀请观者体验穿行往复的乐趣,同时也将不同的空间概念以及艺术家们共同建构的“档案的空间”交织在一起,在镜子、迷宫、折屏、阳台等既是空间物件又是空间概念的内部与外部、此处与彼处、正面与背面,展开多重对话,追问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的历史与现实。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

展览时间:1月30日 - 4月5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

门票:80元

郑达《机器的自在之语》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实践者,郑达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着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兴趣。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系统性的工作和方法,通过机器的冰冷气质、理性的运算,以及“信息投喂”与“机器学习”,将“机器美学”与“智能反馈”所构建的视觉系统呈现于观众面前。

展出作品是艺术家2016年以来的代表作,其中不少都具有互动或游戏性质,艺术家试图通过这一方式让观众重新构建对现实与虚拟世界认知的边界。例如,《机器的自在之语》和《捕食器的函数》都邀请观众触摸,并将心跳传送到作品中,作品中的装置便会随心跳的触发而变化。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人类的体征仿佛被其吞噬,而机器随之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意义和未知。

颜磊说明书

展览时间:1月9日 - 3月14日

展览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白盒子艺术馆

2020年,颜磊“增加剂量”展览展出的“新彩轮系列”作品广受好评,此次白盒子艺术馆呈现的“颜磊说明书”则推出了颜磊的新作“Ecstasy+”系列。展览主题围绕“自由”展开,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和斯宾诺莎“理性观念的审视”一样,主张“自由是从束缚精神的错误中摆脱出来的”。该系列作品除了延续颜磊一贯鲜明的个人风格外,更通过此次展览主题“USUAL MANUAL”,鼓励人们放下对说明书的依赖,去追寻内心中真正的自由。

“USUAL MANUAL”即使用说明书、手册(Manual)、用户指南(User Guide)等为使用特定系统的人提供帮助的技术支持文件。使用说明书所建立的秩序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导致我们逐渐形成浅薄的知识,培养错误的习惯。在展览中,颜磊借由说明书讲述并解释了自身的工作,同时也提倡人们不要被周围众多的手册所束缚,去思考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感官体验是如何通过人的想象力激活的? | 2月沪京展览推荐

水果与花草、尹朝阳、光与色彩、生长、摄影绘画、廿年、蜡烛、地洞与桃花源、机器美学、说明书……

记者 | 陈佳靖 林子人

编辑 | 林子人

【上海】

格兰特·李维-路西罗:水果与花草

展览时间:2021年1月29日-3月14日

展览地点:Edward Ressle画廊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水果与花草”展出了美国艺术家格兰特·李维-路西罗(Grant Levy-Lucero)在法国玛莱城堡(Château du Marais)驻留期间创作的一系列陶瓷雕塑作品和静物画作品,他是该项目的首位驻场艺术家。此次个展亦是李维-路西罗的陶瓷雕塑在亚洲的首次展出。

这些陶瓷雕塑作品大多采用古希腊双耳罐形制,表面绘有食品、日用品包装的商标图案——它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至今的波普文化,比如安迪·沃霍尔的《金宝罐头汤》和艾未未在新石器时代的瓮上画上可口可乐商标的尝试。就李维-路西罗的这一系列作品而言,陶罐粗粝不规则的手作质感打破了商标和广告本身蕴含的标准化生产含义,粗糙-顺滑两种质地的碰撞为这些作品赋予了一种幽默的趣味。在探讨对标志的挪用时,李维-路西罗说,“看起来是我引用了你的时候,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你在用这些标志体现你自己的文化。”

在静物画作品中,里维-路西罗用浓郁明快的色彩呈现了一系列水果和花朵,这些自然之物与陶罐的消费主义隐喻产生了某种关联和呼应。“我在法国乡村生活的那段时间,对观赏花园时因全神贯注而神游物外的体验特别感兴趣,”艺术家说,“我开始思考感官体验是如何通过人的想象力激活的。对消费者来说,水果和花草中的成分经过了多少蒸馏,变得与它们的本源的形态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用洗发水是如何给你带来轻啖哈密瓜的感触的?”

尹朝阳:浩瀚史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3月28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浩瀚史”展出了尹朝阳近50件油画、水墨、雕塑及版画作品,正好是传统美术学院里的四大专业。这位1977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的艺术家擅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展开突破性尝试,比如油墨重彩、笔触质感浓厚强烈且向中国绘画传统致敬的油画作品,将古代石兽像打磨出张大嘴的形态,以及在嵩山巨石雕塑上反复着色呈现出某种油画肌理和水墨皴法效果。他的作品尺度大,气势恢宏,与龙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相得益彰。在展览前言中尹朝阳写道,“在我看来,艺术的功能无非两个,超拔和拯救。一方面,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艺术所携带的那种无与伦比的修补功能;另一方面,经由人生所必然遭遇的苦痛和磨炼后的艺术也应该有不同的样子,这个过程事关拯救。”

李姝睿:震荡的高光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4月10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研究光、色彩及色彩背后的文化意涵是李姝睿艺术实践的核心。在她看来,“光”和“色彩”的运用能反映、记录和塑造不同时代个体需求和精神状态,进而呈现某种广义的集体意识。作为她在国内首个美术馆个展项目,“震荡的高光”以李姝睿长期以来关注的创作命题与工作方法为基本线索,通过展厅中7组系列绘画及绘画装置作品展开。艺术家长期有意识地收集不同时代与地区的光与色彩的资料信息,将其高度抽象化并档案化,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往往给人很强的像素/数字技术感。据艺术家本人介绍,她创作于2020年的新作《补一个春天》是她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在这个系列中,她开始在具象的花朵图案中玩弄色彩的排列组合变化,这是对疫情年动荡之春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礼赞。

陈彧君:生长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1日-5月9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

门票:150元(全馆通票)

展览现场(摄影:林子人)

陈彧君大型个展“生长”集中呈现了陈彧君近期的社会性艺术实践,包括他与其他领域创作者们合作完成的跨界实验、把故乡建构为本土场域的二度尝试,以及最新创作的水墨拼贴系列作品。在此次个展中,陈彧君的身份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据他透露,展览期间展览的内容与呈现会不断发生调整与变化,为展览主题“生长”赋予一层现实意义。

进入展览空间,观众首先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型的金色空间里——它复刻了艺术家曾参观过的一幢废弃私家别墅。刻意做旧的墙体上悬挂、投射艺术家及其合作者创作的影像作品,构成一道绵延流动的风景,暗含“物质遗存终有期,艺术生命永不息”的寓意。随后出现的长约22米的复刻景观《木兰溪》原型为陈彧君的家乡福建莆田的木兰溪。悬在空中、插满芦苇的蜿蜒“溪流”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展览的第三部分,即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与展览同名的水墨拼贴画系列《生长》。在该系列作品中,陈彧君发展出一套将抽象与具象叠合对应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反复并置、穿插、颠倒,让画面如新陈代谢般获得再生。

史国威:重·现

展览时间:2021年2月6日-5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门票:30元

《多肉乐园》,摄影绘画,186x150cm,2020

为照片上色是一门老技术。在《佚名照》一书中,《大众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在彩色照片还未大范围流行开的时候,中国人如何通过为照片上色来赋予黑白照片生机与活力。不过艺术家将照片作为画布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则是另外一回事——批评者曾斥之为“四不像”,“艺术家对它们撇嘴,摄影师对它们冷嘲热讽”,但只有致力于探索绘画与摄影之关系的艺术家才明白,这种创作方式为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新可能性。

史国威,197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2004年-2006年他在德国多特蒙德应用科学大学进修期间被黑白照片手工上色工艺深深吸引,从此开始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表达风格,即在大画幅黑白照片之上作画。植物与森林是史国威重要的创作母题,乍看之下这些图像与寻常彩色照片无异,但凑近细看会发现艺术家的再次创作是多么耗费心力,他对相机记录的现实瞬间的“重现”是多么具有想象力,比如阳光下反射出幻彩光芒的树叶。某种程度上来说,史国威的“摄影-绘画”是一种“增强现实”,增强的部分是艺术家以色彩的名义宣泄的情感。

【北京】

廿年

展览时间:1月30日 - 3月30日

展览地点:金杜艺术中心

门票:免费

陈丹青《米芾与其他(之二)》,布面油画,120 × 241 cm,2019

廿,意为二十。新世纪经廿年,世界面临本世纪以来最为割裂、动荡的一个时期。乔治·阿甘本曾指出:“对于当代人来说,现在的时间(time of the now)在编年的意义上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不在乎历史还是当代,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眼中不是具体的事实,而是对同类的、同时代元素的某种敏锐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下,艺术正是对当下不确定性的一种捕捉。

此次展览呈现陈丹青、蔡磊、陈彧君、何多苓、毛旭辉、秦琦、伍伟、尹朝阳、朱金石、赵赵10位重要艺术家的近30件精彩作品。借由他们的创作,展览试图回溯社会生活、形式探索、感官边界与物质性等主题在近年来的变化,探讨时代与个体在新世纪的面向。

扎克瑞·阿姆斯特朗:蜡烛袋

展览时间:1月15日 - 6月13日

展览地点:林冠艺术基金会

门票:60元

展览现场,林冠北京,2021年,摄影:雷坛坛 ©️林冠艺术基金会

对于艺术家扎克瑞·阿姆斯特朗来说,蜡烛是童年记忆的象征。儿时,他收集了很多蜡烛,长大后,他眼中的蜡烛成为一种强迫性收藏的象征,同时也是整个当代世界的内核。此次展览就围绕蜡烛展开,阿姆斯特朗将展览空间打造成一个与作品相互参照的微观世界,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步入式的绘画房屋模型、真人大小的霸王龙头骨青铜铸模、大规模的墙上装置等。它们汇总在一起,共同构建了“生活”,里面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又夹杂着种种令人不安的元素。

展览中另有四幅大型画作,展示了阿姆斯特朗掌握古老的蜡彩技法的高超水平。在这种热蜡绘画技法中,热蜂蜡层被用作颜料结合剂。贾斯珀·约翰斯(Jasper Johns)、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林达·本格里斯(Lynda Benglis)等艺术家曾复兴并普及这种古老的技法。这些作品暗示了阿姆斯特朗本人的生活和童年,也是艺术家长期以来与流行文化和艺术史的对话。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9日 - 2021年3月28日

展览地点:OCAT研究中心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OCAT研究中心

卡夫卡的《地洞》是以一句仿佛是结局的话开始的:“我造了一个地洞,似乎很成功”。小说中,一位不具姓名的理性动物在监视与自我监视之中,不停完善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地洞。来自内心深处的焦虑驱动着它的身体不停劳作,徒劳地追求安全感,沉浸在一种无法承受的愉悦中。它既是地洞的主人,又是地洞的奴隶。而《桃花源》讲述的是一位迷路的渔人离开现实、钻过山洞,找到了世外桃源,成为一个“他者”,进入到那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治之地。

在展览中,策展人利用展厅环境,打造了一个从“地洞”到“桃花源”的跃迁路径。它仿佛一条无始无终的莫比乌斯带,邀请观者体验穿行往复的乐趣,同时也将不同的空间概念以及艺术家们共同建构的“档案的空间”交织在一起,在镜子、迷宫、折屏、阳台等既是空间物件又是空间概念的内部与外部、此处与彼处、正面与背面,展开多重对话,追问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的历史与现实。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

展览时间:1月30日 - 4月5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

门票:80元

郑达《机器的自在之语》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实践者,郑达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着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兴趣。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系统性的工作和方法,通过机器的冰冷气质、理性的运算,以及“信息投喂”与“机器学习”,将“机器美学”与“智能反馈”所构建的视觉系统呈现于观众面前。

展出作品是艺术家2016年以来的代表作,其中不少都具有互动或游戏性质,艺术家试图通过这一方式让观众重新构建对现实与虚拟世界认知的边界。例如,《机器的自在之语》和《捕食器的函数》都邀请观众触摸,并将心跳传送到作品中,作品中的装置便会随心跳的触发而变化。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人类的体征仿佛被其吞噬,而机器随之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意义和未知。

颜磊说明书

展览时间:1月9日 - 3月14日

展览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白盒子艺术馆

2020年,颜磊“增加剂量”展览展出的“新彩轮系列”作品广受好评,此次白盒子艺术馆呈现的“颜磊说明书”则推出了颜磊的新作“Ecstasy+”系列。展览主题围绕“自由”展开,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和斯宾诺莎“理性观念的审视”一样,主张“自由是从束缚精神的错误中摆脱出来的”。该系列作品除了延续颜磊一贯鲜明的个人风格外,更通过此次展览主题“USUAL MANUAL”,鼓励人们放下对说明书的依赖,去追寻内心中真正的自由。

“USUAL MANUAL”即使用说明书、手册(Manual)、用户指南(User Guide)等为使用特定系统的人提供帮助的技术支持文件。使用说明书所建立的秩序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导致我们逐渐形成浅薄的知识,培养错误的习惯。在展览中,颜磊借由说明书讲述并解释了自身的工作,同时也提倡人们不要被周围众多的手册所束缚,去思考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