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余华谈新作《文城》:和《活着》相比,这是一部传奇小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余华谈新作《文城》:和《活着》相比,这是一部传奇小说

“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我觉得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接下来有时间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作品写完,可能下面不用等个八年了,争取四年内完成。”余华说。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有个共同点,总是想把自己和时代的关系表现出来,不想成为象牙塔里的作家,不想成为博尔赫斯、伍尔夫和普鲁斯特,我们的偶像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和马尔克斯。”作家余华说。他日前推出了长篇小说《文城》,虽说是新作,但实际上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完成了二十多万字,“我在写《文城》的时候是20世纪快要结束,《活着》是从1940年代开始前,我就想把之前的也写了,刚好清末民初是个乱世,就要把乱世表现出来。”

昨日,余华与《收获》主编程永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出现在了朵云书院戏剧店的活动上。活动过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生张文宏也出现了。他们谈到了《文城》的读法,《活着》的写作和编辑经过以及文学杂志的生存与生态。除了小说《文城》之外,余华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新书《读书有益身心健康》。

《文城》
余华 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

谈《文城》:修改的时候不住地掉眼泪

余华说自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也不是每天都在写的状态,现在还有好几部没写完的长篇,“我总是有一个新想法就写新想法,过段时间又重新拿出来写,都是断断续续写。”在1998-1999年间,这本《文城》就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去年余华在疫情期间集中精力删掉了十几万字,才达到了他认为的自己过往作品的平均水平。余华说,“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我觉得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接下来有时间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作品写完,可能下面不用等个八年了,争取四年内完成。”

他在回忆写作过程时提到,《活着》也好《文城》也好,写的时候感觉还好,修改的时候不住地掉眼泪,“包括小美(故事角色)的婆婆临死之前,我也掉了眼泪。”《文城》在形式上分为正文与补,小美的完整形象出现在“文城补”中,余华说,这个部分是在写完《兄弟》之后再回头写的,把小美写坏很容易,把她写成能够爱上的好的女孩是难的,所以要把补回来。 

他在开始写作时有一些楷模与愿望,当年之所以写《许三观卖血记》是读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我能够读完的乔伊斯的作品就是《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面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根本读不下去;读的时候很年轻,有很多追求和抱负,发现可以用对话写完小说,就想将来有机会我也玩一把这个。”《许三观卖血记》便是这样一个“玩”的结果,他在现场回忆道,“《许三观卖血记》写了一万字,发现全部是对话,那干脆就全部是对话。但问题是,别的小说里的对话就是人物发言,这部小说里对话还有承担着推动叙事的作用,所以对话也要有点旋律感、有一种叙事的节奏感。有时候是故意多几个字,看起来啰嗦,是为了增加一种旋律感。”

余华这样定义自己过往的作品:《河边的错误》是侦探小说,《鲜血梅花》是武侠小说,《古典爱情》是才子佳人小说。他以前还想写一个传奇小说,等开始写《文城》才发现这就是传奇小说。“我很多年前就读过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就想如果能写这样的小说就好了,极其吸引人,读着就放不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是这样。”他说,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相比,《文城》是一部传奇小说,其中的人物也都是戏剧性的。他认为,写实主义的小说与传奇小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带动故事,而后者是故事带动人物。

活动现场 程永新与余华

程永新说,余华每次新作出来都会招致不同的意见,《活着》出版时也是一样,有人说写《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等先锋作品的作家怎么又回去了,他认为这次《文城》写的是民国梦、民国乌托邦,还少见地将南北文明集中在一个文本里。潘凯雄则注意到有《文城》的评论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为什么不是写《兄弟》不是写《第七天》的余华又回来了呢?这话里有话,就是说《兄弟》和《第七天》不怎么样,把《兄弟》和《第七天》跳过去了。”潘凯雄也看到有评论说《文城》是个好故事,潜台词是说不是个好小说。他说自己不能接受《活着》就是余华小说的标准,“《文城》既是好故事也是好小说。”

回忆《活着》:《活着》是余华自己编的

在活动上,余华还与程永新还回忆了当年创作与编辑《活着》的经过。余华说《活着》的第一个读者就是程永新,他们彼时都住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宿舍,“那时候一到上海来,《收获》就给我们安排到华师大。住在格非那里,一间房四张床。程永新和我待在一起,我就逼着他把《活着》读完,不读完不能出门,读完逼着他给李小林(当时《收获》主编)送过去稿子。” 余华回忆说,《收获》决定发表《活着》的时候,程永新要回浦东家中编稿,格非要上课,他一个人在华师大校园里晃来晃去,后来就坐公交坐到浦东杨高路程永新家。“我敲门进来,问他《活着》编的怎么样了,他说正在编,我说我来编可不可以,他说可以,他就教我,我拿红笔。我很骄傲地说《活着》是我自己编的,在程永新老师的指导下。”程永新表示赞同,作家当中余华的稿子非常清晰干净,有些作家比如王蒙看起来会很累,因为后者“是一稿而成,在上面有涂改的”。

活动主题定为“关于江南的文学、阅读与日常”,程永新也讲到了余华小说里的江南特色,像是《许三观卖血记》里讲献血的人要吃猪肝拌黄酒,他小时候就常常见到这样的吃法——他是浙江嵊州人,邻居怀孕生孩子补营养也要吃这东西。张文宏则关心是生拌还是炒熟,因为生拌了吃非常危险,“余华写得很美好,但是大家都不要模仿。”

活动现场

张文宏也表示了对余华“江南”身份的怀疑,“江南人我们都有数的、一搭脉就知道了,你看他的样子、他的腔调、他写出来的东西,你跟他谈什么江南,他的基因是北方的基因(笑),跟莫言坐在一起你说他是山东人我都相信,只不过人家有高密乡,而他没有,最近出了一个‘文城’。有些人会透露出自己的文化是哪里来的,但余华没有,南北交织塑造出余华独特的文字。”余华回应说,他自己祖上确实是山东人。 

张文宏说他印象中的江南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家乡乍一看没人辨得出来是哪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干活,作家就是让我们这些干活的人知道活着的意义。干活的人从来不想这些事,但你讲了大家会想到好像是这么回事就回去做,这就是作家存在的意义,仅仅知道干活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与时代匹配的作家出现,那是因为作家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样在干活。”

活动现场 张文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余华谈新作《文城》:和《活着》相比,这是一部传奇小说

“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我觉得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接下来有时间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作品写完,可能下面不用等个八年了,争取四年内完成。”余华说。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有个共同点,总是想把自己和时代的关系表现出来,不想成为象牙塔里的作家,不想成为博尔赫斯、伍尔夫和普鲁斯特,我们的偶像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卡夫卡和马尔克斯。”作家余华说。他日前推出了长篇小说《文城》,虽说是新作,但实际上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完成了二十多万字,“我在写《文城》的时候是20世纪快要结束,《活着》是从1940年代开始前,我就想把之前的也写了,刚好清末民初是个乱世,就要把乱世表现出来。”

昨日,余华与《收获》主编程永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出现在了朵云书院戏剧店的活动上。活动过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生张文宏也出现了。他们谈到了《文城》的读法,《活着》的写作和编辑经过以及文学杂志的生存与生态。除了小说《文城》之外,余华还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新书《读书有益身心健康》。

《文城》
余华 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

谈《文城》:修改的时候不住地掉眼泪

余华说自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也不是每天都在写的状态,现在还有好几部没写完的长篇,“我总是有一个新想法就写新想法,过段时间又重新拿出来写,都是断断续续写。”在1998-1999年间,这本《文城》就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去年余华在疫情期间集中精力删掉了十几万字,才达到了他认为的自己过往作品的平均水平。余华说,“现在年纪慢慢大了,我觉得留给自己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接下来有时间集中精力把没写完的作品写完,可能下面不用等个八年了,争取四年内完成。”

他在回忆写作过程时提到,《活着》也好《文城》也好,写的时候感觉还好,修改的时候不住地掉眼泪,“包括小美(故事角色)的婆婆临死之前,我也掉了眼泪。”《文城》在形式上分为正文与补,小美的完整形象出现在“文城补”中,余华说,这个部分是在写完《兄弟》之后再回头写的,把小美写坏很容易,把她写成能够爱上的好的女孩是难的,所以要把补回来。 

他在开始写作时有一些楷模与愿望,当年之所以写《许三观卖血记》是读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我能够读完的乔伊斯的作品就是《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面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根本读不下去;读的时候很年轻,有很多追求和抱负,发现可以用对话写完小说,就想将来有机会我也玩一把这个。”《许三观卖血记》便是这样一个“玩”的结果,他在现场回忆道,“《许三观卖血记》写了一万字,发现全部是对话,那干脆就全部是对话。但问题是,别的小说里的对话就是人物发言,这部小说里对话还有承担着推动叙事的作用,所以对话也要有点旋律感、有一种叙事的节奏感。有时候是故意多几个字,看起来啰嗦,是为了增加一种旋律感。”

余华这样定义自己过往的作品:《河边的错误》是侦探小说,《鲜血梅花》是武侠小说,《古典爱情》是才子佳人小说。他以前还想写一个传奇小说,等开始写《文城》才发现这就是传奇小说。“我很多年前就读过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就想如果能写这样的小说就好了,极其吸引人,读着就放不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是这样。”他说,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相比,《文城》是一部传奇小说,其中的人物也都是戏剧性的。他认为,写实主义的小说与传奇小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带动故事,而后者是故事带动人物。

活动现场 程永新与余华

程永新说,余华每次新作出来都会招致不同的意见,《活着》出版时也是一样,有人说写《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等先锋作品的作家怎么又回去了,他认为这次《文城》写的是民国梦、民国乌托邦,还少见地将南北文明集中在一个文本里。潘凯雄则注意到有《文城》的评论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为什么不是写《兄弟》不是写《第七天》的余华又回来了呢?这话里有话,就是说《兄弟》和《第七天》不怎么样,把《兄弟》和《第七天》跳过去了。”潘凯雄也看到有评论说《文城》是个好故事,潜台词是说不是个好小说。他说自己不能接受《活着》就是余华小说的标准,“《文城》既是好故事也是好小说。”

回忆《活着》:《活着》是余华自己编的

在活动上,余华还与程永新还回忆了当年创作与编辑《活着》的经过。余华说《活着》的第一个读者就是程永新,他们彼时都住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宿舍,“那时候一到上海来,《收获》就给我们安排到华师大。住在格非那里,一间房四张床。程永新和我待在一起,我就逼着他把《活着》读完,不读完不能出门,读完逼着他给李小林(当时《收获》主编)送过去稿子。” 余华回忆说,《收获》决定发表《活着》的时候,程永新要回浦东家中编稿,格非要上课,他一个人在华师大校园里晃来晃去,后来就坐公交坐到浦东杨高路程永新家。“我敲门进来,问他《活着》编的怎么样了,他说正在编,我说我来编可不可以,他说可以,他就教我,我拿红笔。我很骄傲地说《活着》是我自己编的,在程永新老师的指导下。”程永新表示赞同,作家当中余华的稿子非常清晰干净,有些作家比如王蒙看起来会很累,因为后者“是一稿而成,在上面有涂改的”。

活动主题定为“关于江南的文学、阅读与日常”,程永新也讲到了余华小说里的江南特色,像是《许三观卖血记》里讲献血的人要吃猪肝拌黄酒,他小时候就常常见到这样的吃法——他是浙江嵊州人,邻居怀孕生孩子补营养也要吃这东西。张文宏则关心是生拌还是炒熟,因为生拌了吃非常危险,“余华写得很美好,但是大家都不要模仿。”

活动现场

张文宏也表示了对余华“江南”身份的怀疑,“江南人我们都有数的、一搭脉就知道了,你看他的样子、他的腔调、他写出来的东西,你跟他谈什么江南,他的基因是北方的基因(笑),跟莫言坐在一起你说他是山东人我都相信,只不过人家有高密乡,而他没有,最近出了一个‘文城’。有些人会透露出自己的文化是哪里来的,但余华没有,南北交织塑造出余华独特的文字。”余华回应说,他自己祖上确实是山东人。 

张文宏说他印象中的江南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家乡乍一看没人辨得出来是哪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但这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干活,作家就是让我们这些干活的人知道活着的意义。干活的人从来不想这些事,但你讲了大家会想到好像是这么回事就回去做,这就是作家存在的意义,仅仅知道干活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与时代匹配的作家出现,那是因为作家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样在干活。”

活动现场 张文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