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伟大的相遇:布莱希特如何影响了本雅明? | 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伟大的相遇:布莱希特如何影响了本雅明? | 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

在历史上,二人深厚的友谊是如何结成的?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思考有着怎样奇妙的共振?

记者 | 实习记者 张洁

编辑 | 黄月 潘文捷

今天是叙事剧的开创者、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的日子。

在昏暗的时代/那里也会歌唱吗/那里也会歌唱/歌唱昏暗的时代”,这是布莱希特为躲避纳粹屠杀、流亡至丹麦时所写的诗句。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在不满六十载的生命里,历经了德国五种社会体制的变革——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独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尽管如此,他艺术创作的热情从未减弱,一生创作了48部戏剧、2300余篇诗歌、约200部短篇小说以及3部长篇小说。布莱希特还完成了众多文艺理论性、批判性、政治性和哲学性著作,达数卷之多,此外还担任了4部电影的编剧和副导演。“贫穷”是其写作主题中重要的部分,他擅长在作品中讽刺资产阶级制度的虚伪,刻画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

20世纪,德国著名戏剧家与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像。布莱希特年轻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布莱希特20世纪文论建设、戏剧改革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叙事剧理论。这一理论革新了陈旧的戏剧形式,对先锋美学的尝试和对艺术界限的突破,但在当时并未获得德国文坛享誉盛名的老一代作家的认可。1922年《柏林日报》(Berliner Tageblatt)的圣诞节版次刊登了一场之前不为人知的论战,以《旧人与新人》(Die Alten und die Jungen)为题展现了两代人的冲突。面对老一辈作家的攻讦和误读,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对叙事剧意义的解读是替布莱希特进行的有力辩护。

本雅明为何完全站在布莱希特一方?在历史上,二人的友谊是如何结成的?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思考有着怎样奇妙的共振?《试论布莱希特》中文版日前出版,包含了本雅明11篇对布莱希特叙事剧、诗歌等作品的评述,写于1929年与布莱希特交谈期间的日记,就让我们在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的日子里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被布莱希特吸引的本雅明

从本雅明的这本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其对布莱希特艺术探索的肯定。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主张的叙事剧立足于技术的前沿,“它不向新出现的传媒工具发起竞争,而是试图运用它们,向它们学习,也就是钻研剖析它们。”叙事剧对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即在表演中“中断”情节的戏剧手法,发挥戏剧的教育作用。通过引起观众的惊愕,迫使大众产生对生活的思考,也迫使演员对他所演的角色表态。本雅明认为,“叙事剧在作为社会活动的戏剧中取得的突破,要远远大于它在作为夜间娱乐产业的戏剧中制造的断裂。”

布莱希特与本雅明是在1929年5月通过本雅明女友阿西娅·拉齐丝的介绍认识的二人在气质上距离颇大,相比于布莱希特的直接、果断,本雅明的性格偏于沉默、敏感。尽管性格迥异,但两人相似的历史想象力和人道主义观念使得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本雅明1940年9月在逃避纳粹迫害的途中自杀。无论是在其好友圈还是后来的学术界,二人的关系都颇受关注和争议。

德国犹太人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他们的相遇“是德国在世最伟大的诗人和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的相遇,这是一个双方都充分意识到的事实”。但本雅明的好友、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和以色列犹太神学家格肖姆·肖勒姆对这种关系则怀有激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两者的交往属于一种错误,批评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影响具有破坏性。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塑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本雅明的日记和评述中可以看出,本雅明确实是被布莱希特所吸引的一方,在他看来,“布莱希特是一种难以捕捉的现象。”本雅明不仅高度赞赏布莱希特艺术造诣,将叙事剧理论称之为“先进的戏剧理论”,将布莱希特的创作视为真正发挥生产效用的典范。同时,在与布莱希特随意的交谈中,他也流露出欣赏之意他说这些话时,我感到一股可与法西斯主义相抗的力量灌注进我的身体。

革命时期的特殊联结

在思考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布莱希特和本雅明不断追问着知识分子该以何种态度创作戏剧,创作戏剧的目的又是什么。二人的讨论有一定的时代语境——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时,德国社会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政权更迭。

在本雅明看来,知识分子往往将自己视作“精神人物”,而不是一名生产者。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他引用法国拉蒙·费尔南德的的话“应该将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阶级一边,要使知识分子意识到二者的精神活动和作为生产者的地位是一致的”,并进一步阐释道,知识分子如果只是在观念上作形式表达,而不是以生产者的身份与无产阶级团结在一起,那么其政治倾向无论如何革命,都只能称之为“反革命”。

《试论布莱希特》
瓦尔特·本雅明 著 曹旸、胡蔚 译
谭徐锋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6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新写实派戏剧为例,布莱希特将其视作反生产者的工具,尽管新写实派戏剧大量宣传革命题材,但缺乏对事件以及更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思考。本雅明认为,这种动用复杂机械、庞大阵容和巧妙特效的戏剧之所以成为反生产者的工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被电影和广播拖入竞争,将对困苦、反困苦斗争的书写变成消费品,被富裕阶层拿来消遣娱乐。新写实派摄影也是如此——将出租屋、垃圾堆加以美化,通过时髦的方式理解困苦,从而成功地困苦也变成享受的对象。

布莱希特如何与无产阶级坚定地团结在一起?依本雅明之见,布莱希特的创作对象就是“贫穷”,“他在作品中探讨贫穷所具有的丰富创作价值,展现出贫穷潦倒可怜的形象。”布莱希特以其来自群众的粗犷思想,以及对贫穷辩证的认识,将贫穷的对象解释成革命中最坚定的力量,正是要从“充满下流和堕落的试管中制造出革命者”。

参考文献:

瓦尔特·本雅明.试论布莱希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

(德)雅恩·克诺普夫著;黄河清译.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1.

杨毅.本雅明论布莱希特[J].中国图书评论,2016(10):87-93.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J].开放时代,2014(06):49-70+6.

[理解布莱希特]导言,“ Bertolt 布莱希特

https://mp.weixin.qq.com/s/Gwx169w-rTJmCYYNwgTzpg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伟大的相遇:布莱希特如何影响了本雅明? | 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

在历史上,二人深厚的友谊是如何结成的?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思考有着怎样奇妙的共振?

记者 | 实习记者 张洁

编辑 | 黄月 潘文捷

今天是叙事剧的开创者、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的日子。

在昏暗的时代/那里也会歌唱吗/那里也会歌唱/歌唱昏暗的时代”,这是布莱希特为躲避纳粹屠杀、流亡至丹麦时所写的诗句。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在不满六十载的生命里,历经了德国五种社会体制的变革——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独裁、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尽管如此,他艺术创作的热情从未减弱,一生创作了48部戏剧、2300余篇诗歌、约200部短篇小说以及3部长篇小说。布莱希特还完成了众多文艺理论性、批判性、政治性和哲学性著作,达数卷之多,此外还担任了4部电影的编剧和副导演。“贫穷”是其写作主题中重要的部分,他擅长在作品中讽刺资产阶级制度的虚伪,刻画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

20世纪,德国著名戏剧家与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像。布莱希特年轻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布莱希特20世纪文论建设、戏剧改革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叙事剧理论。这一理论革新了陈旧的戏剧形式,对先锋美学的尝试和对艺术界限的突破,但在当时并未获得德国文坛享誉盛名的老一代作家的认可。1922年《柏林日报》(Berliner Tageblatt)的圣诞节版次刊登了一场之前不为人知的论战,以《旧人与新人》(Die Alten und die Jungen)为题展现了两代人的冲突。面对老一辈作家的攻讦和误读,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对叙事剧意义的解读是替布莱希特进行的有力辩护。

本雅明为何完全站在布莱希特一方?在历史上,二人的友谊是如何结成的?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思考有着怎样奇妙的共振?《试论布莱希特》中文版日前出版,包含了本雅明11篇对布莱希特叙事剧、诗歌等作品的评述,写于1929年与布莱希特交谈期间的日记,就让我们在布莱希特逝世65周年的日子里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被布莱希特吸引的本雅明

从本雅明的这本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其对布莱希特艺术探索的肯定。本雅明认为,布莱希特主张的叙事剧立足于技术的前沿,“它不向新出现的传媒工具发起竞争,而是试图运用它们,向它们学习,也就是钻研剖析它们。”叙事剧对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即在表演中“中断”情节的戏剧手法,发挥戏剧的教育作用。通过引起观众的惊愕,迫使大众产生对生活的思考,也迫使演员对他所演的角色表态。本雅明认为,“叙事剧在作为社会活动的戏剧中取得的突破,要远远大于它在作为夜间娱乐产业的戏剧中制造的断裂。”

布莱希特与本雅明是在1929年5月通过本雅明女友阿西娅·拉齐丝的介绍认识的二人在气质上距离颇大,相比于布莱希特的直接、果断,本雅明的性格偏于沉默、敏感。尽管性格迥异,但两人相似的历史想象力和人道主义观念使得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本雅明1940年9月在逃避纳粹迫害的途中自杀。无论是在其好友圈还是后来的学术界,二人的关系都颇受关注和争议。

德国犹太人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他们的相遇“是德国在世最伟大的诗人和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的相遇,这是一个双方都充分意识到的事实”。但本雅明的好友、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和以色列犹太神学家格肖姆·肖勒姆对这种关系则怀有激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两者的交往属于一种错误,批评布莱希特对本雅明的影响具有破坏性。

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塑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本雅明的日记和评述中可以看出,本雅明确实是被布莱希特所吸引的一方,在他看来,“布莱希特是一种难以捕捉的现象。”本雅明不仅高度赞赏布莱希特艺术造诣,将叙事剧理论称之为“先进的戏剧理论”,将布莱希特的创作视为真正发挥生产效用的典范。同时,在与布莱希特随意的交谈中,他也流露出欣赏之意他说这些话时,我感到一股可与法西斯主义相抗的力量灌注进我的身体。

革命时期的特殊联结

在思考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布莱希特和本雅明不断追问着知识分子该以何种态度创作戏剧,创作戏剧的目的又是什么。二人的讨论有一定的时代语境——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此时,德国社会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政权更迭。

在本雅明看来,知识分子往往将自己视作“精神人物”,而不是一名生产者。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中,他引用法国拉蒙·费尔南德的的话“应该将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阶级一边,要使知识分子意识到二者的精神活动和作为生产者的地位是一致的”,并进一步阐释道,知识分子如果只是在观念上作形式表达,而不是以生产者的身份与无产阶级团结在一起,那么其政治倾向无论如何革命,都只能称之为“反革命”。

《试论布莱希特》
瓦尔特·本雅明 著 曹旸、胡蔚 译
谭徐锋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6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新写实派戏剧为例,布莱希特将其视作反生产者的工具,尽管新写实派戏剧大量宣传革命题材,但缺乏对事件以及更复杂的阶级斗争的思考。本雅明认为,这种动用复杂机械、庞大阵容和巧妙特效的戏剧之所以成为反生产者的工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被电影和广播拖入竞争,将对困苦、反困苦斗争的书写变成消费品,被富裕阶层拿来消遣娱乐。新写实派摄影也是如此——将出租屋、垃圾堆加以美化,通过时髦的方式理解困苦,从而成功地困苦也变成享受的对象。

布莱希特如何与无产阶级坚定地团结在一起?依本雅明之见,布莱希特的创作对象就是“贫穷”,“他在作品中探讨贫穷所具有的丰富创作价值,展现出贫穷潦倒可怜的形象。”布莱希特以其来自群众的粗犷思想,以及对贫穷辩证的认识,将贫穷的对象解释成革命中最坚定的力量,正是要从“充满下流和堕落的试管中制造出革命者”。

参考文献:

瓦尔特·本雅明.试论布莱希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

(德)雅恩·克诺普夫著;黄河清译.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1.

杨毅.本雅明论布莱希特[J].中国图书评论,2016(10):87-93.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J].开放时代,2014(06):49-70+6.

[理解布莱希特]导言,“ Bertolt 布莱希特

https://mp.weixin.qq.com/s/Gwx169w-rTJmCYYNwgTzpg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