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婚姻是一座比萨斜塔,女性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婚姻是一座比萨斜塔,女性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

俄罗斯剧作家普图什金娜笔下的女性在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中的状态总是“黏稠”的——既有激烈的愤怒与反抗,也有恒常的犹疑与忍耐。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婚姻关系天然充满张力,不仅是永恒的社会议题,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常谈常新。文学传统中,中外作家笔下就诞生了不少精彩的比喻:钱锺书笔下“围城”和“鸟笼”的精妙譬喻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莫言的比喻更为冷冽,剥开所有的爱,婚姻不过是一场“合作”和“交易”:“男人的长相和甜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诺能否兑现。”易卜生也颇为犀利,借剧中妻子之口直指婚姻形塑的是一个不平等的“玩偶之家”:“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

一些男作家视角下的婚姻一个赛一个残酷,几乎剥离了所有的爱和理想,只剩下冰冷的现实议题。那么,女性视角下的婚姻会是什么模样呢?

俄罗斯当代剧作家普图什金娜在其经典剧作《比萨斜塔》中,贡献了关于婚姻的另一个新颖比喻:“家庭生活——就像那座比萨斜塔。倾斜,倾斜,但好像永远都不不会倒下。”不同于上述种种决绝的姿态,普图什金娜笔下的女性在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中的状态总是“黏稠”的——既有激烈的愤怒与反抗,也有恒常的犹疑与忍耐。

《比萨斜塔》
​​​​​​[俄]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 著 王丽丹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

或许,女性在亲密关系困境中的挣扎和反复,远比坚决和果断更为日常,更加切身。

01 危险关系:婚姻是一座倾斜却又不会倒下的比萨斜塔

不同于众多人物关系盘根错节的戏剧剧本,《比萨斜塔》的出场人物仅有两人——丈夫和妻子,置景也格外简单——餐桌、餐椅、电视、行李箱,但两幕戏高潮迭起,淋漓尽致地外化出婚姻关系中女性内心的暗涌。

婚姻可能暗藏着的危险在妻子喋喋不休的控诉中显露无遗: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却被丈夫要求从事公司中一份“助纣为虐”的工作;她希望过上平静的家庭生活,但丈夫酗酒无度屡劝不止,甚至曾在酒后失去理智动用暴力;她渴盼平静生活中甜蜜的爱意和惊喜,可丈夫不仅对她最基本的喜好和习惯一无所知,还肆无忌惮地背叛她……

与之相对的,是丈夫对妻子种种愤懑情绪的漫不经心:他对妻子“出走”的宣言无动于衷,沉迷于电视机里的球赛和餐桌上的饭食,回应“牛头不对马嘴”;他理所应当地要求妻子为家庭牺牲理想,还得寸进尺地希望妻子体谅其过往对婚姻的不忠;他一面辩驳,一面不忘指使妻子做各种家务活——盛饭、取调料以及跑腿买酒,肆无忌惮地延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除了家庭内部性别分工不公所激发的矛盾,这段婚姻关系中更本质的矛盾在于,丈夫注重的是家庭物质生活的“面子”——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不惜一切代价换取经济收入的提升,而妻子关注的则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里子”——希望实现自我的抱负,甚至对浪漫和惊喜抱有期待。

夫妻双方的感情观和价值观如此南辕北辙,婚姻的比萨斜塔愈来愈偏,但为什么它永远也不会倾倒?在得不到爱与尊重的婚姻中,夫妻间的内耗为何难以结束?普图什金娜通过密集的对白试图提供一些答案的线索:孩子的羁绊、他人的目光、社会的评价、对曾经真挚情感的留恋,都在拖住妻子出走的脚步。

《比萨斜塔》呈现的正是女性在意识到对婚姻的不满之后依旧无法决绝摆脱困局的普遍现实,倾斜不倒的比萨斜塔则喻示着难以改变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乃至更大的社会文化建构。

图/电影《婚姻连系》截图

02 不正常的女人:“爱一个人并因此而痛苦的人不总是正确的”

普图什金娜格外擅长塑造"不正常"的女性形象——她们既不是雷厉风行的霸气"大女主",也不是惹人怜爱的纯洁"傻白甜",而是在密密麻麻的生存之网中奋力挣扎求爱的普通女人。

《我预先支付!》里,女富豪甘愿豪掷百万美元试图换取与男演员一年的契约婚姻,甚至一次次出钱送走情敌们,却能在厘清纠葛关系后潇洒地自认失败;《在别人的烛光下》里,感情生活空白、靠丰富遗产度日的女批评家面对被洗劫一空的家,却曾对手足无措的“帮凶”女孩抱以同情;《不正常的女人》里,在街上逮住陌生男性求爱的知识女性则更为疯狂,即将如愿时,她却断然终止关系,迅速离开并消失……

这些身处于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女人,有着和时代转轨同样的不安和躁动。她们的行为大胆出格甚至自相矛盾,主动出击追爱又随时抽身离去,丝毫不符合传统对女性温柔内敛的规训,因而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比萨斜塔》一书译者王丽丹分析认为,普氏剧本中的女主人公一般是疲于生活的中年女人——“她们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劳动女性,却渴望特立独行,对爱有着不懈的追求,她们通常以‘不正常女人’的面目出现,期待并要求奇迹。”事实上,所谓的“不正常”,不过是女性面对亲密关系惶惑不安的外在表现。她们如此渴望爱与婚姻,却又如此恐惧爱与婚姻,这也是她们“拧巴”状态的根源。

“不爱的唯一方法是嫁给您。什么样的爱都不会在婚姻中存活下来。”她们可以为心中执念不惜一切大胆追爱,也能够在看透亲密关系的本质后拂袖而去,世俗目光中的“不正常”,恰恰是映现了她们的勇敢、洒脱和迷人之处。

图/电影《革命之路》截图

03 悬而未决的出走:“娜拉”们的勇敢与畏怯

“我要走了。”《比萨斜塔》开篇,妻子在丈夫的使唤声里简洁有力地说出即将出走的决定。

如果说《玩偶之家》呈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妻子的出走作为最后一枪,那么,《比萨斜塔》则在开头就推向“质变”的爆发,随后才在冲突与犹豫中回溯“量变”的过程,但耐人寻味的是,最初的一枪始终没有真正打响。

普图什金娜在戏剧落幕前借丈夫之口如是形容岌岌可危却又异常坚固的婚姻:

家庭生活——就像那座比萨斜塔。倾斜,倾斜,但好像永远都不会倒下。谁知道呢?你的意外怀孕,我的结婚义务,我们的争吵和麻烦,我的背叛和醉酒,你的希望和失望、委屈和容忍——所有这一切都是命运,她把男女神秘地连接起来……家庭要么销蚀并承受许多事情……要么毁灭。

皮球一点点泄气,直至剧终,妻子仍未走出家门,普图什金娜为读者留下最后的悬念:备受煎熬的妻子究竟能否亲手推翻婚姻这座比萨斜塔?

这层"暧昧"的姿态在普氏其他剧作中也频繁现身。“最好让男人见鬼去吧!”“我根本就不需要男人!就像不需要男人这个物种一样!”女主人公们频繁吐露对男性的失望和激愤之情,转头又隐忍苦痛,试图改造对方,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

她们是勇敢的——勇于指出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她们也是畏怯的——对告别曾经所爱的畏惧,对迎接未知新生的胆怯。

我们很难以“对”或“错”来衡量“妻子”们最后的抉择。她们出走的脚步之所以滞重,既因为浪漫叙事构筑的"爱情神话",也因为她们的良善之心——对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依然抱有期待。或许,只有如普氏一般细腻的女性视角,才能捕捉到犹疑之间潜藏的柔软和坚韧,以及对美好情感最朴素的期待。

正如《不正常的女人》的台词所言:“爱一个人并因此而痛苦的人不总是正确的。不爱的人也并非总是错的。”普图什金娜把临门一脚交给读者,相信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图/电影《消失的爱人》截图

 

来源:新民说

原标题:如果婚姻是一座比萨斜塔,女性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婚姻是一座比萨斜塔,女性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

俄罗斯剧作家普图什金娜笔下的女性在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中的状态总是“黏稠”的——既有激烈的愤怒与反抗,也有恒常的犹疑与忍耐。

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婚姻关系天然充满张力,不仅是永恒的社会议题,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常谈常新。文学传统中,中外作家笔下就诞生了不少精彩的比喻:钱锺书笔下“围城”和“鸟笼”的精妙譬喻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莫言的比喻更为冷冽,剥开所有的爱,婚姻不过是一场“合作”和“交易”:“男人的长相和甜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诺能否兑现。”易卜生也颇为犀利,借剧中妻子之口直指婚姻形塑的是一个不平等的“玩偶之家”:“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

一些男作家视角下的婚姻一个赛一个残酷,几乎剥离了所有的爱和理想,只剩下冰冷的现实议题。那么,女性视角下的婚姻会是什么模样呢?

俄罗斯当代剧作家普图什金娜在其经典剧作《比萨斜塔》中,贡献了关于婚姻的另一个新颖比喻:“家庭生活——就像那座比萨斜塔。倾斜,倾斜,但好像永远都不不会倒下。”不同于上述种种决绝的姿态,普图什金娜笔下的女性在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中的状态总是“黏稠”的——既有激烈的愤怒与反抗,也有恒常的犹疑与忍耐。

《比萨斜塔》
​​​​​​[俄]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 著 王丽丹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

或许,女性在亲密关系困境中的挣扎和反复,远比坚决和果断更为日常,更加切身。

01 危险关系:婚姻是一座倾斜却又不会倒下的比萨斜塔

不同于众多人物关系盘根错节的戏剧剧本,《比萨斜塔》的出场人物仅有两人——丈夫和妻子,置景也格外简单——餐桌、餐椅、电视、行李箱,但两幕戏高潮迭起,淋漓尽致地外化出婚姻关系中女性内心的暗涌。

婚姻可能暗藏着的危险在妻子喋喋不休的控诉中显露无遗: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却被丈夫要求从事公司中一份“助纣为虐”的工作;她希望过上平静的家庭生活,但丈夫酗酒无度屡劝不止,甚至曾在酒后失去理智动用暴力;她渴盼平静生活中甜蜜的爱意和惊喜,可丈夫不仅对她最基本的喜好和习惯一无所知,还肆无忌惮地背叛她……

与之相对的,是丈夫对妻子种种愤懑情绪的漫不经心:他对妻子“出走”的宣言无动于衷,沉迷于电视机里的球赛和餐桌上的饭食,回应“牛头不对马嘴”;他理所应当地要求妻子为家庭牺牲理想,还得寸进尺地希望妻子体谅其过往对婚姻的不忠;他一面辩驳,一面不忘指使妻子做各种家务活——盛饭、取调料以及跑腿买酒,肆无忌惮地延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除了家庭内部性别分工不公所激发的矛盾,这段婚姻关系中更本质的矛盾在于,丈夫注重的是家庭物质生活的“面子”——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不惜一切代价换取经济收入的提升,而妻子关注的则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里子”——希望实现自我的抱负,甚至对浪漫和惊喜抱有期待。

夫妻双方的感情观和价值观如此南辕北辙,婚姻的比萨斜塔愈来愈偏,但为什么它永远也不会倾倒?在得不到爱与尊重的婚姻中,夫妻间的内耗为何难以结束?普图什金娜通过密集的对白试图提供一些答案的线索:孩子的羁绊、他人的目光、社会的评价、对曾经真挚情感的留恋,都在拖住妻子出走的脚步。

《比萨斜塔》呈现的正是女性在意识到对婚姻的不满之后依旧无法决绝摆脱困局的普遍现实,倾斜不倒的比萨斜塔则喻示着难以改变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乃至更大的社会文化建构。

图/电影《婚姻连系》截图

02 不正常的女人:“爱一个人并因此而痛苦的人不总是正确的”

普图什金娜格外擅长塑造"不正常"的女性形象——她们既不是雷厉风行的霸气"大女主",也不是惹人怜爱的纯洁"傻白甜",而是在密密麻麻的生存之网中奋力挣扎求爱的普通女人。

《我预先支付!》里,女富豪甘愿豪掷百万美元试图换取与男演员一年的契约婚姻,甚至一次次出钱送走情敌们,却能在厘清纠葛关系后潇洒地自认失败;《在别人的烛光下》里,感情生活空白、靠丰富遗产度日的女批评家面对被洗劫一空的家,却曾对手足无措的“帮凶”女孩抱以同情;《不正常的女人》里,在街上逮住陌生男性求爱的知识女性则更为疯狂,即将如愿时,她却断然终止关系,迅速离开并消失……

这些身处于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女人,有着和时代转轨同样的不安和躁动。她们的行为大胆出格甚至自相矛盾,主动出击追爱又随时抽身离去,丝毫不符合传统对女性温柔内敛的规训,因而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

《比萨斜塔》一书译者王丽丹分析认为,普氏剧本中的女主人公一般是疲于生活的中年女人——“她们虽是被生活磨去棱角的劳动女性,却渴望特立独行,对爱有着不懈的追求,她们通常以‘不正常女人’的面目出现,期待并要求奇迹。”事实上,所谓的“不正常”,不过是女性面对亲密关系惶惑不安的外在表现。她们如此渴望爱与婚姻,却又如此恐惧爱与婚姻,这也是她们“拧巴”状态的根源。

“不爱的唯一方法是嫁给您。什么样的爱都不会在婚姻中存活下来。”她们可以为心中执念不惜一切大胆追爱,也能够在看透亲密关系的本质后拂袖而去,世俗目光中的“不正常”,恰恰是映现了她们的勇敢、洒脱和迷人之处。

图/电影《革命之路》截图

03 悬而未决的出走:“娜拉”们的勇敢与畏怯

“我要走了。”《比萨斜塔》开篇,妻子在丈夫的使唤声里简洁有力地说出即将出走的决定。

如果说《玩偶之家》呈现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妻子的出走作为最后一枪,那么,《比萨斜塔》则在开头就推向“质变”的爆发,随后才在冲突与犹豫中回溯“量变”的过程,但耐人寻味的是,最初的一枪始终没有真正打响。

普图什金娜在戏剧落幕前借丈夫之口如是形容岌岌可危却又异常坚固的婚姻:

家庭生活——就像那座比萨斜塔。倾斜,倾斜,但好像永远都不会倒下。谁知道呢?你的意外怀孕,我的结婚义务,我们的争吵和麻烦,我的背叛和醉酒,你的希望和失望、委屈和容忍——所有这一切都是命运,她把男女神秘地连接起来……家庭要么销蚀并承受许多事情……要么毁灭。

皮球一点点泄气,直至剧终,妻子仍未走出家门,普图什金娜为读者留下最后的悬念:备受煎熬的妻子究竟能否亲手推翻婚姻这座比萨斜塔?

这层"暧昧"的姿态在普氏其他剧作中也频繁现身。“最好让男人见鬼去吧!”“我根本就不需要男人!就像不需要男人这个物种一样!”女主人公们频繁吐露对男性的失望和激愤之情,转头又隐忍苦痛,试图改造对方,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

她们是勇敢的——勇于指出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她们也是畏怯的——对告别曾经所爱的畏惧,对迎接未知新生的胆怯。

我们很难以“对”或“错”来衡量“妻子”们最后的抉择。她们出走的脚步之所以滞重,既因为浪漫叙事构筑的"爱情神话",也因为她们的良善之心——对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依然抱有期待。或许,只有如普氏一般细腻的女性视角,才能捕捉到犹疑之间潜藏的柔软和坚韧,以及对美好情感最朴素的期待。

正如《不正常的女人》的台词所言:“爱一个人并因此而痛苦的人不总是正确的。不爱的人也并非总是错的。”普图什金娜把临门一脚交给读者,相信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图/电影《消失的爱人》截图

 

来源:新民说

原标题:如果婚姻是一座比萨斜塔,女性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