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工业
“重新定义女团”两年,定了?

两年过去,中国女团的新定义,定好了吗?

女团再无火箭少女

偶像工业遇冷,资本出逃在即,短暂的热潮之后,留给火箭少女的,可能依然只有轻飘飘地一句:一切交给时间。

AKB的海外扩张与本土化

48系团体在亚洲的扩张代表着一种偶像工业的繁殖方法,其要素有48系成熟的模式和粉丝基础、新市场的红利、本土化的困难还有始终没有消散的地下化危机。

选秀玄学探讨:后期剪辑何时能逃脱被“围剿”的命运?

偶像选秀后期剪辑所遭遇的“围剿”,本质上是偶像产业、饭圈文化的微观缩影。

从李宇春到刘雨昕,选秀十五年从“卫视制造”到“互联网制造”?

从“想唱就唱”到“不定义女团”,十五年选秀节目到底在沿着怎样的轨迹行进?随着时代的改变,造星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

超千亿市场规模,内娱女团有多吸金?

做女团,是如何做到多维盈利的?谁在其中受益?

从女团选秀节目谈起:中国女性偶像打破单一审美怪圈了吗?

在女团选秀节目泛滥的今天,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标准衡量女性偶像?

铁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饭圈”背后的资本收割

“饭圈文化”大行其道的背后,是资本的助推还是消费的崛起,铁打的流量,流水的偶像,你也被收割了吗?

内地偶像选秀,正在借K-POP的东风“出海”

《青春有你第二季》相比其他内地偶像选秀节目,更大程度地借到了K-POP的“东风”。

中国的偶像产业脱胎于日韩模式,在本土艺人经纪公司、影视公司的纷纷入局下,如今已然自成一派,极具本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