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2016年,老布什夫妇做客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官邸时,还曾愉快地回忆起当年在北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与中国人接触的画面。夫妇二人不无感慨地说道,“在中国的那段时间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光”。
让小孩的书架更能反映现实,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最容易的方法是:我们应该更批判地看待以前的文学经典,比如伊妮德·布莱顿那充满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儿童文学。
今天的世界照样有不公,有冷漠,“富人可以通神,穷人连律师都请不起,”写了一辈子武侠的萧逸看到,武侠的价值不可取代。
漫威给那些误打误撞来到这个世上的孩子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是的!你们也能够改变世界!”与此同时也在告诫我们,超乎常人的力量也给将给你带来更大的责任。
漫威超级英雄众多,斯坦·李为何偏爱蜘蛛侠?
批评者李敖与他的批评对象金庸都已故去,浙大风波也已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回响,当我们重读其人其作、重思其行其感,金庸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呢。
在金庸逝世的当晚,界面文化采访了学者陈平原、孔庆东、徐岱以及资深“金迷”六神磊磊,聊了聊他们与金庸在武侠江湖或现实世界中的相识交游,以及他们对于金庸斯人的认识与评价。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45年在杭州《东南日报》任外勤记者。1948年移居香港,任《大公报》香港版国际电讯翻译。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表明《明报》的立场是“维护公平与善良”,数十年间书写社评文章,讨论大陆和香港问题,从无中断,还吸纳了大批香港文化、新闻界人士,比如董千里、胡菊人、董桥、林行止等人都曾与他共事。金庸一生的创作可以用一句对联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译者达米恩·瑟尔讲述了《周年纪念日》及其作者乌韦·约翰森的故事。
维利里奥指出,速度不单是一个物理变量,更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的在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