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磅】“上汽奥迪”箭在弦上 或将研发全新车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磅】“上汽奥迪”箭在弦上 或将研发全新车型

奥迪、一汽、上汽以及经销商的命运被一场潜在的合作交织到了一起,今年或将是奥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变数最大的一年,消费者则将由此成为最大受益者。

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的真实情况,远比外界所理解的复杂。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行为给奥迪此前的合作方及相关经销商带来了压力,并因为地方的重视使事态变得有些微妙。

界面新闻记者周四(2月9日)从知情渠道了解到,奥迪推进此事的意愿远比其潜在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更为强烈。这一信息对外界此前的普遍判断形成了挑战,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奥迪品牌当前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北大众”在中国的巨大成功给了奥迪再次缔造神话的信心。从2014年起,奥迪每年在中国的销量都超过50万辆,并牢牢占据高档车市场30%的份额,保持着行业领跑的位置。中国市场对该品牌的重要性已令其成为一块不容割舍的疆域。

但从最近几年奥迪在中国豪华汽车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其整体趋势不如以往,尤其是在奔驰和宝马持续发力的情况下。2016年,奥迪在华实现汽车销售59.15万台,与宝马同期的51.63万台及奔驰的47.28万台相比,差距正不断缩小。更重要的是,奥迪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增长率仅达到3.6%,而最大竞争对手宝马和奔驰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3%和28%,其“老大”地位随时可能被动摇。

此外,奥迪目前在中国的产品已较难符合该品牌在当地市场上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作为销量支柱的A4L车型由于在终端价格方面出现松动,其利润表现已很难令人满意。如果奥迪需要在德系三强中继续占据领导地位,就必须向类似中国这样的重要市场导入更有利可图的车型。

事实上,奥迪方面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德国的产品要比其母公司的核心品牌大众品牌更全面,但在中国市场上,该品牌目前的产品线极为贫瘠,外加多年来与一汽集团合作给市场造成的“官方汽车”印象多少令其在中国的发展遭遇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奥迪急需在中国谋求一个能够带来改变的机遇。而寻找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事实上,在与一汽集团的合作体系中,奥迪方面仅占10%的股比,而由于一汽集团近年在自主品牌方面的乏力,其主要收益大都由奥迪方面贡献,这势必在对后者的话语权形成巨大限制的情况下,又对其收益造成拖累。

基于上述两点,奥迪势必要在中国寻找一个新车研发及制造能力过硬且自身实力不俗的合作伙伴。从这个角度看,奥迪的选择真的不多——或者说,在上汽集团之外,他们没有第二个选择。

作为奥迪汽车的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早在1984年便开始了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其历史远早于与一汽的“联姻”。而在过去30多年内,上汽大众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上汽大众的流程和系统沿用大众集团的标准人员与技术也相当成熟奥迪与上汽集团可基于既有的模式进行合作无需过多磨合。

另一方面,对奥迪而言,与上汽合作似乎是最具经济性的一个选择。目前上汽大众拥有现成的MQB及MLB平台,可被无缝运用于奥迪车型的生产。不久前推出的辉昂车型正是基于MLB平台制造,后者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端模块化平台。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奥迪与上汽的合作还将在上汽大众的基础上形成更加显著的规模效益。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两家企业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控制成本。

记者了解到,上汽奥迪一旦成立,奥迪品牌可借此将旗下除A4L、A6L及Q3、Q5等在一汽渠道中销售的车型尽数引入中国,实现全系车型的在华生产与销售。

上汽集团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是奥迪方面相当看重的一点。有消息称,未来的上汽奥迪也不排除按照现有的上汽大众模式,在海外原型车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发,以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全新奥迪车型。

在产品之外,奥迪或将通过与上汽的合作为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渠道注入新意。上汽集团近年来在打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记者了解到,未来上汽奥迪如果成立,除现有的线下经销渠道外,不排除建立线上渠道的可能,并有望引入类似VR这样的新型技术,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选项不多的选择题令奥迪方面急于给出答案。

而相比奥迪的急切,上汽集团则更为从容。然而可以料想的一点是,这场合作一旦顺遂将有效提升该集团旗下品牌的整体形象,并有望为其自主品牌带来积极效应。此前,上汽集团曾与大众汽车集团就合作国产保时捷品牌事宜进行谈判,但最终因保时捷旗下产品过于单一而放弃。

这场合作对消费者的益处同样显而易见。通过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线将更加丰富,继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而销售渠道的创新以及由合作产生的规模效益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拥车及养车成本。

此外,对于一汽奥迪的经销商来说,此举也未必是坏事。上汽奥迪自建传统4S店,资金需求庞大,能够让经销商收回成本已属难题,实现盈利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探索全新的营销模式成为一种更优选的出路,未来消费者或许可以实现线上选车,线下提车的全新购车方式。

从公开信息可见,上汽方面之所以表现较淡定,一则是因为该企业对自身实力拥有极大的自信。去年12月初,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对上汽奥迪事件回应称:“奥迪和两家合作,如果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好,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上汽方面也的确需要时间。不望可知,上汽方面当前必定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管理班子的组建、销售渠道的布置、产品的选定、新车型的研发、员工的培训、技术层面的磨合、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

但上汽方面的类似情绪似乎并未被外界察觉,多数人都认为在这场谈判中,上汽将会成为最先示好的那一方。此类判断甚至引起了某些利益相关方的不安。最先发难的是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

去年11月,全国近30家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商集团代表在与奥迪中国和一汽奥迪方面管理层的“佛山会谈”中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奥迪与上汽牵手,并明确表示如果奥迪不终止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一汽大众奥迪的中国地区经销商将全部暂停从厂家提车。

针对CADA经销商联合会已经向奥迪中国针对是否与上汽大众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的销售渠道如何建立?怎么保障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经销商的权益?等三个问题提交《问询函》,至今这三个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答案。由于奥迪新产品的迭代缓慢,品牌增长也随之出现疲乏,再加上奔驰和宝马以及新晋欧美日豪华品牌的双面夹击,奥迪经销商们的日子已经过得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经销商一直都未实现盈利,长期依靠厂家补贴维持,巨大的财务压力和运营成本对于盈利能力尚未发育健全的经销商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很多原来盈利状况良好的经销商近年也出现了亏损。

“在亏钱的状态下产生情绪可以理解,但经销商和一汽大众奥迪的对立由来已久,在这种情况下把矛盾转嫁到尚未成立的上汽奥迪身上,显然有失公允。”一名业内人士分析道。更何况,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即便上汽奥迪成立,也将会考虑在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中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对后者来说,上汽奥迪成立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

“上汽奥迪”发展至今,不仅牵动着南北以及大众中国的三方利益,甚至政府都已经有介入干预的动作。据相关媒体报道“吉林省领导高度重视奥迪与上汽的合作事宜,并已有专门负责此事的省级领导赴京与有关部门磋商,力图狙击上汽与奥迪的合作。”尽管春节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明确表示:“2017年上汽与奥迪的合作项目,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运行,预计最快的动作也会等到2018年。”

而在上汽与奥迪签署合作协议两个月后,一汽与奥迪以同等领导规格签署了《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借助此协议的契机,奥迪在一直不满的销售利益分成、股权划分以及运营管理等实质问题上,也可能迎来转机。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汽集团安排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咏等在一汽-大众有过任职经验、了解内情的相关领导正推进与奥迪深化合作,协商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一事,希望能在今年内有个确切的结果。”

实际上,奥迪提升股比一事早已谈妥。奥迪只需按照增持的股份相应注资即可,但万万没想到2015年大众“排放门”事件为整个集团带来了沉重的一击,整个大众集团元气大伤,奥迪也身陷囹圄,按照此前谈好的一汽-大众中外股比由60:40变为51:49,奥迪方面增持9%的方案来看,奥迪至少要拿出40-50亿元的资金,而此时奥迪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了。”介于这个背景,奥迪或许才动了牵手上汽的念头。

上汽奥迪合作的消息爆出后,一汽集团确实也感受到了压力,同时也在与奥迪方面沟通之前因资金而搁置的增持股份的事宜,一汽给出的方案是:一汽-大众现有的股份不变,由一汽与奥迪单独成立新的合资销售公司。如此一来,奥迪方面无需出巨资,就可以实现股比、利润分成提升、管理权限独立更加市场化等一系列诉求。表面不动声色的一汽为了阻止上汽与奥迪的合作,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面对如此高度的关注,以及牵扯到多方的关系。海兹曼站出来说“上汽奥迪项目2018年前不会落地”很难不被认为是缓兵之计。

而当下“冷却一年”的决策确实也是权宜之计,相信这段时间对于上汽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毕竟是面对一个全新的品牌,而且奥迪的到来也是上汽企盼已久的,所以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当然,在这之前上汽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未来上汽奥迪的产品极有可能依托MLB平台生产,与A6L同平台的高端产品辉昂就可以看做是上汽的试水之作。

此外,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很可能会效仿斯柯达的模式,避开审批难的整车合资公司的形式,奥迪以新品牌的方式落户上汽大众,生产制造由上汽大众负责,奥迪与上汽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即可。同时,上海国资委对于上汽与奥迪合作项目是否需要审批也给出了回应:“上汽和奥迪的合作是企业行为,二级公司的设立,不需要国资委审批,工商登记后备案即可”。这也是对上汽与奥迪合作进展和商业模式的官方定论。

目前可以预见的是,奥迪在尝试与上汽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其风险都将降到最低。无论最终以何种形式成立上汽奥迪,或按照新股比与一汽成立独立运营的一汽奥迪销售公司,奥迪都将立于不不败之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都将对奥迪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及品牌力带来积极效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奥迪

4.7k
  • 奥迪去年在中国市场增速远低于欧洲和美国
  • 奥迪CEO:将在今年或明年就美国生产布局做出决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磅】“上汽奥迪”箭在弦上 或将研发全新车型

奥迪、一汽、上汽以及经销商的命运被一场潜在的合作交织到了一起,今年或将是奥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变数最大的一年,消费者则将由此成为最大受益者。

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的真实情况,远比外界所理解的复杂。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行为给奥迪此前的合作方及相关经销商带来了压力,并因为地方的重视使事态变得有些微妙。

界面新闻记者周四(2月9日)从知情渠道了解到,奥迪推进此事的意愿远比其潜在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更为强烈。这一信息对外界此前的普遍判断形成了挑战,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奥迪品牌当前在中国市场上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北大众”在中国的巨大成功给了奥迪再次缔造神话的信心。从2014年起,奥迪每年在中国的销量都超过50万辆,并牢牢占据高档车市场30%的份额,保持着行业领跑的位置。中国市场对该品牌的重要性已令其成为一块不容割舍的疆域。

但从最近几年奥迪在中国豪华汽车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其整体趋势不如以往,尤其是在奔驰和宝马持续发力的情况下。2016年,奥迪在华实现汽车销售59.15万台,与宝马同期的51.63万台及奔驰的47.28万台相比,差距正不断缩小。更重要的是,奥迪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增长率仅达到3.6%,而最大竞争对手宝马和奔驰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3%和28%,其“老大”地位随时可能被动摇。

此外,奥迪目前在中国的产品已较难符合该品牌在当地市场上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作为销量支柱的A4L车型由于在终端价格方面出现松动,其利润表现已很难令人满意。如果奥迪需要在德系三强中继续占据领导地位,就必须向类似中国这样的重要市场导入更有利可图的车型。

事实上,奥迪方面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家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德国的产品要比其母公司的核心品牌大众品牌更全面,但在中国市场上,该品牌目前的产品线极为贫瘠,外加多年来与一汽集团合作给市场造成的“官方汽车”印象多少令其在中国的发展遭遇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奥迪急需在中国谋求一个能够带来改变的机遇。而寻找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事实上,在与一汽集团的合作体系中,奥迪方面仅占10%的股比,而由于一汽集团近年在自主品牌方面的乏力,其主要收益大都由奥迪方面贡献,这势必在对后者的话语权形成巨大限制的情况下,又对其收益造成拖累。

基于上述两点,奥迪势必要在中国寻找一个新车研发及制造能力过硬且自身实力不俗的合作伙伴。从这个角度看,奥迪的选择真的不多——或者说,在上汽集团之外,他们没有第二个选择。

作为奥迪汽车的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早在1984年便开始了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其历史远早于与一汽的“联姻”。而在过去30多年内,上汽大众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上汽大众的流程和系统沿用大众集团的标准人员与技术也相当成熟奥迪与上汽集团可基于既有的模式进行合作无需过多磨合。

另一方面,对奥迪而言,与上汽合作似乎是最具经济性的一个选择。目前上汽大众拥有现成的MQB及MLB平台,可被无缝运用于奥迪车型的生产。不久前推出的辉昂车型正是基于MLB平台制造,后者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端模块化平台。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奥迪与上汽的合作还将在上汽大众的基础上形成更加显著的规模效益。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两家企业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控制成本。

记者了解到,上汽奥迪一旦成立,奥迪品牌可借此将旗下除A4L、A6L及Q3、Q5等在一汽渠道中销售的车型尽数引入中国,实现全系车型的在华生产与销售。

上汽集团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是奥迪方面相当看重的一点。有消息称,未来的上汽奥迪也不排除按照现有的上汽大众模式,在海外原型车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发,以推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全新奥迪车型。

在产品之外,奥迪或将通过与上汽的合作为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渠道注入新意。上汽集团近年来在打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记者了解到,未来上汽奥迪如果成立,除现有的线下经销渠道外,不排除建立线上渠道的可能,并有望引入类似VR这样的新型技术,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选项不多的选择题令奥迪方面急于给出答案。

而相比奥迪的急切,上汽集团则更为从容。然而可以料想的一点是,这场合作一旦顺遂将有效提升该集团旗下品牌的整体形象,并有望为其自主品牌带来积极效应。此前,上汽集团曾与大众汽车集团就合作国产保时捷品牌事宜进行谈判,但最终因保时捷旗下产品过于单一而放弃。

这场合作对消费者的益处同样显而易见。通过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线将更加丰富,继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而销售渠道的创新以及由合作产生的规模效益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消费者的拥车及养车成本。

此外,对于一汽奥迪的经销商来说,此举也未必是坏事。上汽奥迪自建传统4S店,资金需求庞大,能够让经销商收回成本已属难题,实现盈利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探索全新的营销模式成为一种更优选的出路,未来消费者或许可以实现线上选车,线下提车的全新购车方式。

从公开信息可见,上汽方面之所以表现较淡定,一则是因为该企业对自身实力拥有极大的自信。去年12月初,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对上汽奥迪事件回应称:“奥迪和两家合作,如果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好,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上汽方面也的确需要时间。不望可知,上汽方面当前必定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管理班子的组建、销售渠道的布置、产品的选定、新车型的研发、员工的培训、技术层面的磨合、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

但上汽方面的类似情绪似乎并未被外界察觉,多数人都认为在这场谈判中,上汽将会成为最先示好的那一方。此类判断甚至引起了某些利益相关方的不安。最先发难的是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

去年11月,全国近30家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商集团代表在与奥迪中国和一汽奥迪方面管理层的“佛山会谈”中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奥迪与上汽牵手,并明确表示如果奥迪不终止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一汽大众奥迪的中国地区经销商将全部暂停从厂家提车。

针对CADA经销商联合会已经向奥迪中国针对是否与上汽大众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的销售渠道如何建立?怎么保障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经销商的权益?等三个问题提交《问询函》,至今这三个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答案。由于奥迪新产品的迭代缓慢,品牌增长也随之出现疲乏,再加上奔驰和宝马以及新晋欧美日豪华品牌的双面夹击,奥迪经销商们的日子已经过得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经销商一直都未实现盈利,长期依靠厂家补贴维持,巨大的财务压力和运营成本对于盈利能力尚未发育健全的经销商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很多原来盈利状况良好的经销商近年也出现了亏损。

“在亏钱的状态下产生情绪可以理解,但经销商和一汽大众奥迪的对立由来已久,在这种情况下把矛盾转嫁到尚未成立的上汽奥迪身上,显然有失公允。”一名业内人士分析道。更何况,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即便上汽奥迪成立,也将会考虑在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中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对后者来说,上汽奥迪成立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

“上汽奥迪”发展至今,不仅牵动着南北以及大众中国的三方利益,甚至政府都已经有介入干预的动作。据相关媒体报道“吉林省领导高度重视奥迪与上汽的合作事宜,并已有专门负责此事的省级领导赴京与有关部门磋商,力图狙击上汽与奥迪的合作。”尽管春节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明确表示:“2017年上汽与奥迪的合作项目,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运行,预计最快的动作也会等到2018年。”

而在上汽与奥迪签署合作协议两个月后,一汽与奥迪以同等领导规格签署了《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借助此协议的契机,奥迪在一直不满的销售利益分成、股权划分以及运营管理等实质问题上,也可能迎来转机。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汽集团安排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咏等在一汽-大众有过任职经验、了解内情的相关领导正推进与奥迪深化合作,协商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一事,希望能在今年内有个确切的结果。”

实际上,奥迪提升股比一事早已谈妥。奥迪只需按照增持的股份相应注资即可,但万万没想到2015年大众“排放门”事件为整个集团带来了沉重的一击,整个大众集团元气大伤,奥迪也身陷囹圄,按照此前谈好的一汽-大众中外股比由60:40变为51:49,奥迪方面增持9%的方案来看,奥迪至少要拿出40-50亿元的资金,而此时奥迪已经拿不出这么多钱了。”介于这个背景,奥迪或许才动了牵手上汽的念头。

上汽奥迪合作的消息爆出后,一汽集团确实也感受到了压力,同时也在与奥迪方面沟通之前因资金而搁置的增持股份的事宜,一汽给出的方案是:一汽-大众现有的股份不变,由一汽与奥迪单独成立新的合资销售公司。如此一来,奥迪方面无需出巨资,就可以实现股比、利润分成提升、管理权限独立更加市场化等一系列诉求。表面不动声色的一汽为了阻止上汽与奥迪的合作,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面对如此高度的关注,以及牵扯到多方的关系。海兹曼站出来说“上汽奥迪项目2018年前不会落地”很难不被认为是缓兵之计。

而当下“冷却一年”的决策确实也是权宜之计,相信这段时间对于上汽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毕竟是面对一个全新的品牌,而且奥迪的到来也是上汽企盼已久的,所以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当然,在这之前上汽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未来上汽奥迪的产品极有可能依托MLB平台生产,与A6L同平台的高端产品辉昂就可以看做是上汽的试水之作。

此外,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很可能会效仿斯柯达的模式,避开审批难的整车合资公司的形式,奥迪以新品牌的方式落户上汽大众,生产制造由上汽大众负责,奥迪与上汽成立销售层面的合资公司即可。同时,上海国资委对于上汽与奥迪合作项目是否需要审批也给出了回应:“上汽和奥迪的合作是企业行为,二级公司的设立,不需要国资委审批,工商登记后备案即可”。这也是对上汽与奥迪合作进展和商业模式的官方定论。

目前可以预见的是,奥迪在尝试与上汽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其风险都将降到最低。无论最终以何种形式成立上汽奥迪,或按照新股比与一汽成立独立运营的一汽奥迪销售公司,奥迪都将立于不不败之地。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都将对奥迪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及品牌力带来积极效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