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作家布莱恩·华盛顿:许多作家从未见过真正的穷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作家布莱恩·华盛顿:许多作家从未见过真正的穷人

在与《卫报》的对谈中,美国新人作家布莱恩·华盛顿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很难真正地理解贫困阶级,以及自己是如何在新作中描绘故乡休斯顿的生活的。

布莱恩·华盛顿: 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 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在布莱恩·华盛顿(Bryan Washington)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境遇:故事集》(Lot: Stories)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男人共进晚餐,酒足饭饱之后上楼共度云雨。华盛顿说,每次在公开场合朗读这个故事后,都会有人来找他,告诉他这是他们第一次考虑到有色人种的男人之间可能会发生性关系。

“这恰恰是我为什么要读这一章的原因,” 华盛顿回答说,“因为在那一刻——不论你是作为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看到这两个年轻人,感受到他们人性的一面。他们来自不同的社区,每天从你面前走过时,你或许都注意不到,更不用说和他们亲密接触了。”

种族问题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日益严峻,人们很容易将《境遇》这本书解读为对这种生活的映照。“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华盛顿说。这本书与种族问题紧密相关,因为他对那些少数族裔的社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社区有着什么样的相互影响,为什么相互影响,反过来,为什么有的社区相互孤立,又为什么相互孤立,这些问题都是我想探究的,而如果摈弃了种族问题的话,我又从何谈起呢?”

《境遇》

在《境遇》中,大约一半的故事是由一位年轻的同性恋男子讲述的,这些故事也体现了休斯顿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种族多样性——“对白人来说太黑,对黑人来说又太拉丁。”这个年轻人是在餐馆打工的穷人,他在餐馆后厨扫地洗碗、勾搭男人——范围甚广,从学习西班牙语以便升职的白人,到因妹妹生病而偷渡到美国的危地马拉人——一起鬼混。这本书讲述了从休斯顿谢泼德区到艾利芙区的贫民窟,一群毒贩、男妓和快餐店服务员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又组成了大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之下最低端贫困人群的缩影。

布莱恩·华盛顿1993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家搬到休斯顿后,他一直住在那里。2016年,华盛顿开始着手创作《境遇》,他希望用文字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地图,“这样就能证明,我了解了这座城市正在发生些什么。”休斯顿地区并没有土地分区法,这也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一起鱼龙混杂地生活着,“因此,你也许会体验到与许多人或平行,或相交的生活。”

休斯顿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感觉。华盛顿表示,书中描绘的许多地区处于中产阶级化的边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地方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他的书“成为了某些街区的时间胶囊”。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华盛顿开始逐渐意识到休斯敦是如此的多种多样,“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什么非凡的经历——我笔下的任何故事都无法简单概括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或者生活在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也不觉得有任何作家会试图这么做,因为在这个独特的城市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华盛顿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写下这些故事,用他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时间点”构成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当代美国文学小说很少深入关注那些边缘化的角色,如果一个角色很穷,这只会成为他们“决定性的特征标签”。

“从小时候起,我的家里就很穷,我也不知道当有钱人是什么感觉,” 华盛顿说,“但我知道,无论你处于什么经济阶层,在任何时候,你都有着多种多样的经历。许多作家从未见过真正的穷人,这一点在他们的作品中很明显。要么是他们见过这些人,却根本没有把他们看作是人——我认为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华盛顿热衷于描绘的另一种经历便是恐同症。他并不喜欢写一个同性恋克服自己、勇敢出柜、最后皆大欢喜的故事,“因为那并不是现实。现实是你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妥协,不断地质疑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场合展示什么样的自己。每个同性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我的目标是展现这些不同经历中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试图将其描绘成 ‘一种’特殊的经历,因为并不存在这种所谓的‘一种’特殊经历能代表所有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独一无二的经历。”

布里斯托尔的哈特克利夫被称为英国的“食物荒漠”之一,那里的人们很难获得新鲜的农产品 图片来源:Sam Frost/The Guardian

小说可以给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们了解到其他人的生活,但华盛顿表示,对他书中所写的一些社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仍然有许多“实际工作需要做”,比如让穷人吃上健康的食物。“对一些人来说,阅读《境遇》后意识到比如说书中描述的某些贫困地区存在着的“食物荒漠”是一回事——但看到这一点,承认这一点,接受这一点,并与朋友谈论这一点,是另一回事。但是,如果他们没做到这些,或者没有努力去减少‘食物荒漠’的存在,那么他们在做什么呢?”

尽管华盛顿的小说可能根植于现实,但他对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和地点的联系持怀疑态度。他说: “对于有色人种作家,特别是有色人种中的酷儿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人种学指南,而不是小说。”

但对华盛顿来说,如果仅仅把《境遇》当作一篇关于他人生活的报道来写,就会错过写小说的重要意义之一:构思故事的乐趣。“如果有机会尝试创造一个世界,拥有一个世界,即使只是一小段时间,也是一件幸事。成为一名创作者是一项挑战,不管你想要重现的是你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还是并不熟悉的世界,都会很有趣,否则的话,我也不会成为作家了。”

(翻译:张海宁)

来源:卫报

原标题:Bryan Washington: 'Many authors haven't met poor people and that’s very clear in their writ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作家布莱恩·华盛顿:许多作家从未见过真正的穷人

在与《卫报》的对谈中,美国新人作家布莱恩·华盛顿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很难真正地理解贫困阶级,以及自己是如何在新作中描绘故乡休斯顿的生活的。

布莱恩·华盛顿: 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 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在布莱恩·华盛顿(Bryan Washington)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境遇:故事集》(Lot: Stories)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男人共进晚餐,酒足饭饱之后上楼共度云雨。华盛顿说,每次在公开场合朗读这个故事后,都会有人来找他,告诉他这是他们第一次考虑到有色人种的男人之间可能会发生性关系。

“这恰恰是我为什么要读这一章的原因,” 华盛顿回答说,“因为在那一刻——不论你是作为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看到这两个年轻人,感受到他们人性的一面。他们来自不同的社区,每天从你面前走过时,你或许都注意不到,更不用说和他们亲密接触了。”

种族问题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日益严峻,人们很容易将《境遇》这本书解读为对这种生活的映照。“种族问题在美国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华盛顿说。这本书与种族问题紧密相关,因为他对那些少数族裔的社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社区有着什么样的相互影响,为什么相互影响,反过来,为什么有的社区相互孤立,又为什么相互孤立,这些问题都是我想探究的,而如果摈弃了种族问题的话,我又从何谈起呢?”

《境遇》

在《境遇》中,大约一半的故事是由一位年轻的同性恋男子讲述的,这些故事也体现了休斯顿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种族多样性——“对白人来说太黑,对黑人来说又太拉丁。”这个年轻人是在餐馆打工的穷人,他在餐馆后厨扫地洗碗、勾搭男人——范围甚广,从学习西班牙语以便升职的白人,到因妹妹生病而偷渡到美国的危地马拉人——一起鬼混。这本书讲述了从休斯顿谢泼德区到艾利芙区的贫民窟,一群毒贩、男妓和快餐店服务员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又组成了大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之下最低端贫困人群的缩影。

布莱恩·华盛顿1993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家搬到休斯顿后,他一直住在那里。2016年,华盛顿开始着手创作《境遇》,他希望用文字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地图,“这样就能证明,我了解了这座城市正在发生些什么。”休斯顿地区并没有土地分区法,这也意味着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一起鱼龙混杂地生活着,“因此,你也许会体验到与许多人或平行,或相交的生活。”

休斯顿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感觉。华盛顿表示,书中描绘的许多地区处于中产阶级化的边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地方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他的书“成为了某些街区的时间胶囊”。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华盛顿开始逐渐意识到休斯敦是如此的多种多样,“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什么非凡的经历——我笔下的任何故事都无法简单概括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或者生活在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我也不觉得有任何作家会试图这么做,因为在这个独特的城市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华盛顿一次又一次地坚持写下这些故事,用他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时间点”构成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当代美国文学小说很少深入关注那些边缘化的角色,如果一个角色很穷,这只会成为他们“决定性的特征标签”。

“从小时候起,我的家里就很穷,我也不知道当有钱人是什么感觉,” 华盛顿说,“但我知道,无论你处于什么经济阶层,在任何时候,你都有着多种多样的经历。许多作家从未见过真正的穷人,这一点在他们的作品中很明显。要么是他们见过这些人,却根本没有把他们看作是人——我认为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华盛顿热衷于描绘的另一种经历便是恐同症。他并不喜欢写一个同性恋克服自己、勇敢出柜、最后皆大欢喜的故事,“因为那并不是现实。现实是你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妥协,不断地质疑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场合展示什么样的自己。每个同性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些问题。我的目标是展现这些不同经历中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试图将其描绘成 ‘一种’特殊的经历,因为并不存在这种所谓的‘一种’特殊经历能代表所有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独一无二的经历。”

布里斯托尔的哈特克利夫被称为英国的“食物荒漠”之一,那里的人们很难获得新鲜的农产品 图片来源:Sam Frost/The Guardian

小说可以给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们了解到其他人的生活,但华盛顿表示,对他书中所写的一些社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仍然有许多“实际工作需要做”,比如让穷人吃上健康的食物。“对一些人来说,阅读《境遇》后意识到比如说书中描述的某些贫困地区存在着的“食物荒漠”是一回事——但看到这一点,承认这一点,接受这一点,并与朋友谈论这一点,是另一回事。但是,如果他们没做到这些,或者没有努力去减少‘食物荒漠’的存在,那么他们在做什么呢?”

尽管华盛顿的小说可能根植于现实,但他对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和地点的联系持怀疑态度。他说: “对于有色人种作家,特别是有色人种中的酷儿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往往会被看作是一种人种学指南,而不是小说。”

但对华盛顿来说,如果仅仅把《境遇》当作一篇关于他人生活的报道来写,就会错过写小说的重要意义之一:构思故事的乐趣。“如果有机会尝试创造一个世界,拥有一个世界,即使只是一小段时间,也是一件幸事。成为一名创作者是一项挑战,不管你想要重现的是你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还是并不熟悉的世界,都会很有趣,否则的话,我也不会成为作家了。”

(翻译:张海宁)

来源:卫报

原标题:Bryan Washington: 'Many authors haven't met poor people and that’s very clear in their writ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