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国转型:模式与机遇 | 财富书单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国转型:模式与机遇 | 财富书单⑪

本期主题:“大国转型”,涉及到转型的模式、机会与挑战,以及方向等等。

 

【本栏目由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界面新闻联合推出,隔周更新。】

本期荐书人:陈达飞、赵宇、肖佳文、齐鲁骏、李志骞、陈燃萍

 

书名:《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张晓朴 朱鸿鸣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陈达飞 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财富研究中心主管

推荐语:不知缘何,近日国内兴起了一轮关于“德国模式”的探讨和“向德国学习”的思想热潮。

笔者长期关注欧元区和德国。但在写作德国专题时,总会受到语言的制约,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德语译作也相对缺乏。反之,有关美国的译作则汗牛充栋。《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有较高的原创性,填补了国内关于德国金融体系研究的长期空白。

改革开放就是关于学习外国经验,并探索如何本土化的历史,师夷长技以图强。“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哈耶克,《自由宪章》)我们大多数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来源于间接经验,它们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对许多国内问题的看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道路”都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方向。当然,由于地缘的关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验也有不少参考,但从论著角度看,还是无法与美国相比。而我们对于日本的认识,好像更多地是集中于1980年以后的历史——崩溃的前夜,以及崩溃后一个又一个“失落的十年”。

从经济、金融体制上看,德国和日本确实与我们相似度更高,尤其是金融市场,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主银行体制,但德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又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土地和房地产金融方面(当然还有汇率方面)。我个人的理解,德国是彼此约束,日本是互相裹挟。对于这一点,国内当下对于地产的调控政策,显然有德、日比较的经验。

德国的经验不仅在于其自身,还在于其在欧盟中的核心位置。从价值链角度而言,中国在亚洲的位置与之相似。在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中,如何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理好与美国关系同等重要。历史观之,大国博弈,同时也是“朋友圈”的博弈。

 

书名:《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

作者:周黎安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人:肖佳文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自现代以来,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如此长的时段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日本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让6亿人口脱离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记录。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迅速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起点低,人均收入低下,农业和农村的人口比重高,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的增长潜力巨大,因此高速增长不足为奇。这种观点不值一驳,按这种逻辑,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出现在最落后的非洲国家,而不是中国。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经济贫困是一种自我循环的低水平陷阱,如果不借助大推进的力量,彻底走出贫困是非常困难的。至二战以来完成这种跳跃的国家为数不多,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完成这样惊险的跳跃?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完全靠高投资、高投入支撑的,言下之意这是一种廉价的低效率增长。高水平的资本积累率是任何低收入国家实现高速增长所依赖的,许多低收入国家长期发展迟缓所对应的事实恰好是投资不足。因此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投资率水平?

周黎安认为与中国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一个艰难的制度转型和市场化过程。中国从一个高度集中、高度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投资、外贸、金融等方方面面的体制改革绝非自动发生,每一步改革推动都需要精心的政策设计和有效的政策执行,更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和魄力。

为了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周黎安将观察的视角投向了中国的政府治理,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全国的“经营城市”运动也反映了地方官员在更高的层面寻求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经营城市”以撬动土地价值和盘活城市资产为核心理念,改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大规模修建城市基础设施,彻底抛弃长期以来依靠单一财政投入和政府经营的城建模式,使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活力大为改观。

本书侧重从地方官员的激励和政府治理的视角,揭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在这种解释中,强调了中国解决政府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以及地方官员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同时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书名:《转型之机》

作者:赵伟 张蓉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齐鲁骏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正如我们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成长的烦恼”,企业组织如此,国家和经济体也是如此,本书作者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博士形象地的将其称为“转型的烦恼”,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投资机遇。

首先,作者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追赶红利(包含人口与制造业)和全球化分工之后,即指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追赶红利消失和逆全球化现状,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已经愈发显现。实际上,在过去四次全球化发展经验中,逆全球化思潮也都不同程度出现,最近显著例子就是日本的广场协议。

针对当下我国所面临的转型需求和现状,学习先导型经济体发展过程就具有一定的借鉴经验,第二部分以产业为核心脉络,总结了亚洲、拉美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措施和迥异结果,给出以产业行为根基,创新为突破,政策为保障的转型思路。

第三部分的若干章节内容则连续梳理分析了中国政策思路演变与国内地区的经济转型禀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红利释放期后,2011年前后开始步入转型期,并分为自然增速阶段和政策引导阶段,2015年前后经济结构逐步进行调整,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同步进行支持,整个阶段逻辑和转型认知非常清晰。

与经济转型相对应的即是投研分析框架的变化和投资机遇挖掘,第四部分就给出了基于转型逻辑的结构主义投研框架,点题“转型之机”。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新经济转型过程中,轻总量、重结构的共识将持续存在,转型核心下,技术行业新经济、传统行业优化、消费服务升级成为关键变量,突出成长的新投资机遇也正包含其中。

在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程,把握政策支持导向,探寻未来转型之路等方面,本书都值得开卷一读。

 

书名:《认识数字化转型》

作者:托马斯·西贝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人:陈燃萍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数据就像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一样,是企业发展的关键。2016年12月工信部编制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产业支撑。

数字化转型对各行各业均形成了强烈冲击,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将更加广泛,其影响将更加深远,尤其是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特别显著。例如,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影响了传统金融服务行业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传统金融服务公司,在保持自我禀赋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然,及早行动的企业将会取得更高的发展。

《认识数字化转型》的作者托马斯·西贝尔(Thomas M. Siebel)从从业者的视角,探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冲击,紧紧扣住企业生存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命脉相连的主题,展示了法能能源公司、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卡特彼勒、约翰迪尔、3M和美国空军等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繁荣发展,最后给出了可供企业参考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财富管理业务拥有大量的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等,在进一步跟进存量客户、维护好客户数据的基础之上,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并加强分析,更好地服务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通过数据来推动业务的更好发展。

此外,客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数字足迹,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完善客户画像,提供客户的个性化定位,并推断同类型客户的画像,为获得增量客户做贡献。

在保护国家和全球数据安全的基础之上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高管领导推动,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本书不只是写给高管与领导的,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书名:《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人:赵宇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大国大城》一书主要探讨的是城市化转型中的社会与经济问题,不过本书中第三章提出的国家政策制定“不可能三角”很具有启发性,很多投资人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及制定过程缺少可预见性,这当然与中国的转型经济体有关,但如果从本书中提出的“统一、经济效率、区域平衡”三角出发就会发现,中国的政策制定逻辑似乎未曾改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毫无疑问减损了经济效率与福利积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农业GDP已经降到全部GDP的10%之时,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一半(50.32%),而且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一个没有所在城市户籍的外来居民与当地城市居民相比,前者的消费要低大约30%,户籍制约导致的消费损失相当于每年GDP增长部分的五分之一。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相近发展阶段的印度和巴西比,或是与同处于亚洲文化下的日本和韩国比,中国的消费率都更低。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支撑了大量的出口,而消费增长却相对受阻。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受到了抑制,这两件事之间并不只是巧合,关键也在于户籍制度。一方面,户籍制度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率低,农业收益低,这也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工资要求的参照系,低工资形成了出口加工制造业对于低劳动成本的依赖。

从趋势来看,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户籍制度在效率上存在损失,但其长期存在却具有自洽性,因为理解中国政策制定的逻辑要从“统一、效率、平衡”三角出发,放弃户籍制度会形成区域层面更大的不平衡,这也是当前以及未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基础出发点。

 

书名:《美国创新简史: 科技如何助推经济增长》

作者:乔纳森·格鲁伯 、西蒙·约翰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李志骞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从长期来看,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动力。一个国家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合适的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本书从政府资助的角度探讨了公共部门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全景式地展示了19世纪以来美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巨大的外部性,企业部门的投入往往是不足的,政府引导、投入和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本书并非否定私营部门研发的价值,希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科学研究上互相补充,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公司每年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巨资,并创造了社会价值。本书列举了一些历史时期政府资助科学研究的数据,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力资助了阿波罗计划,1964年美国公共资助的研发支出占到GDP的2%左右,但当前只有0.7%左右,低于以色列、韩国、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家。

作者指出了美国科技创新的三个突出问题,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应局限于少数城市,而应该更加分布广泛,拥有庞大的城市规模、高学历的创业人口、实力雄厚的教育机构和良好的生活质量,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引擎所在地。二是聚焦于服务国家利益,而非个别公司的利益;三是找到一种新的模式,更直接地让美国纳税人分享创新的红利。

本书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政府公共部门的资助和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其次,科技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最后,科技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让社会全体都能享受科技创新的好处。

 

相关阅读:

大危机之后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方位丨财富书单⑩

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 | 财富书单⑨

金融的本质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 财富书单⑧

驾驭周期vs穿越周期:疯狂时期的投资丨财富书单⑦

债务与魔鬼:凝结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权 | 财富书单⑥

“创新魔咒”:新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丨财富书单⑤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起落 | 财富书单④

为什么金融资本对创新如此重要 | 财富书单③

如何跟随美联储投资丨财富书单②

如何理解美联储、黄金和美元丨财富书单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国转型:模式与机遇 | 财富书单⑪

本期主题:“大国转型”,涉及到转型的模式、机会与挑战,以及方向等等。

 

【本栏目由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界面新闻联合推出,隔周更新。】

本期荐书人:陈达飞、赵宇、肖佳文、齐鲁骏、李志骞、陈燃萍

 

书名:《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张晓朴 朱鸿鸣 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陈达飞 东方证券宏观研究员、财富研究中心主管

推荐语:不知缘何,近日国内兴起了一轮关于“德国模式”的探讨和“向德国学习”的思想热潮。

笔者长期关注欧元区和德国。但在写作德国专题时,总会受到语言的制约,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德语译作也相对缺乏。反之,有关美国的译作则汗牛充栋。《金融的谜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有较高的原创性,填补了国内关于德国金融体系研究的长期空白。

改革开放就是关于学习外国经验,并探索如何本土化的历史,师夷长技以图强。“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哈耶克,《自由宪章》)我们大多数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来源于间接经验,它们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对许多国内问题的看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美国道路”都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方向。当然,由于地缘的关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验也有不少参考,但从论著角度看,还是无法与美国相比。而我们对于日本的认识,好像更多地是集中于1980年以后的历史——崩溃的前夜,以及崩溃后一个又一个“失落的十年”。

从经济、金融体制上看,德国和日本确实与我们相似度更高,尤其是金融市场,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主银行体制,但德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又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土地和房地产金融方面(当然还有汇率方面)。我个人的理解,德国是彼此约束,日本是互相裹挟。对于这一点,国内当下对于地产的调控政策,显然有德、日比较的经验。

德国的经验不仅在于其自身,还在于其在欧盟中的核心位置。从价值链角度而言,中国在亚洲的位置与之相似。在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战略中,如何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理好与美国关系同等重要。历史观之,大国博弈,同时也是“朋友圈”的博弈。

 

书名:《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

作者:周黎安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人:肖佳文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自现代以来,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如此长的时段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日本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让6亿人口脱离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记录。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迅速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起点低,人均收入低下,农业和农村的人口比重高,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的增长潜力巨大,因此高速增长不足为奇。这种观点不值一驳,按这种逻辑,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出现在最落后的非洲国家,而不是中国。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经济贫困是一种自我循环的低水平陷阱,如果不借助大推进的力量,彻底走出贫困是非常困难的。至二战以来完成这种跳跃的国家为数不多,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完成这样惊险的跳跃?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完全靠高投资、高投入支撑的,言下之意这是一种廉价的低效率增长。高水平的资本积累率是任何低收入国家实现高速增长所依赖的,许多低收入国家长期发展迟缓所对应的事实恰好是投资不足。因此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如此高的投资率水平?

周黎安认为与中国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一个艰难的制度转型和市场化过程。中国从一个高度集中、高度管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投资、外贸、金融等方方面面的体制改革绝非自动发生,每一步改革推动都需要精心的政策设计和有效的政策执行,更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勇气和魄力。

为了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周黎安将观察的视角投向了中国的政府治理,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独特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全国的“经营城市”运动也反映了地方官员在更高的层面寻求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经营城市”以撬动土地价值和盘活城市资产为核心理念,改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大规模修建城市基础设施,彻底抛弃长期以来依靠单一财政投入和政府经营的城建模式,使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活力大为改观。

本书侧重从地方官员的激励和政府治理的视角,揭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在这种解释中,强调了中国解决政府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以及地方官员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同时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书名:《转型之机》

作者:赵伟 张蓉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齐鲁骏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正如我们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成长的烦恼”,企业组织如此,国家和经济体也是如此,本书作者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博士形象地的将其称为“转型的烦恼”,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投资机遇。

首先,作者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追赶红利(包含人口与制造业)和全球化分工之后,即指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追赶红利消失和逆全球化现状,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已经愈发显现。实际上,在过去四次全球化发展经验中,逆全球化思潮也都不同程度出现,最近显著例子就是日本的广场协议。

针对当下我国所面临的转型需求和现状,学习先导型经济体发展过程就具有一定的借鉴经验,第二部分以产业为核心脉络,总结了亚洲、拉美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措施和迥异结果,给出以产业行为根基,创新为突破,政策为保障的转型思路。

第三部分的若干章节内容则连续梳理分析了中国政策思路演变与国内地区的经济转型禀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红利释放期后,2011年前后开始步入转型期,并分为自然增速阶段和政策引导阶段,2015年前后经济结构逐步进行调整,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同步进行支持,整个阶段逻辑和转型认知非常清晰。

与经济转型相对应的即是投研分析框架的变化和投资机遇挖掘,第四部分就给出了基于转型逻辑的结构主义投研框架,点题“转型之机”。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新经济转型过程中,轻总量、重结构的共识将持续存在,转型核心下,技术行业新经济、传统行业优化、消费服务升级成为关键变量,突出成长的新投资机遇也正包含其中。

在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程,把握政策支持导向,探寻未来转型之路等方面,本书都值得开卷一读。

 

书名:《认识数字化转型》

作者:托马斯·西贝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人:陈燃萍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数据就像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一样,是企业发展的关键。2016年12月工信部编制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据强国,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产业支撑。

数字化转型对各行各业均形成了强烈冲击,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将更加广泛,其影响将更加深远,尤其是对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特别显著。例如,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影响了传统金融服务行业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传统金融服务公司,在保持自我禀赋的前提下,进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然,及早行动的企业将会取得更高的发展。

《认识数字化转型》的作者托马斯·西贝尔(Thomas M. Siebel)从从业者的视角,探讨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冲击,紧紧扣住企业生存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命脉相连的主题,展示了法能能源公司、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卡特彼勒、约翰迪尔、3M和美国空军等企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繁荣发展,最后给出了可供企业参考的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财富管理业务拥有大量的销售数据、客户数据等,在进一步跟进存量客户、维护好客户数据的基础之上,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并加强分析,更好地服务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通过数据来推动业务的更好发展。

此外,客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数字足迹,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完善客户画像,提供客户的个性化定位,并推断同类型客户的画像,为获得增量客户做贡献。

在保护国家和全球数据安全的基础之上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高管领导推动,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本书不只是写给高管与领导的,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书名:《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人:赵宇 东方证券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大国大城》一书主要探讨的是城市化转型中的社会与经济问题,不过本书中第三章提出的国家政策制定“不可能三角”很具有启发性,很多投资人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及制定过程缺少可预见性,这当然与中国的转型经济体有关,但如果从本书中提出的“统一、经济效率、区域平衡”三角出发就会发现,中国的政策制定逻辑似乎未曾改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毫无疑问减损了经济效率与福利积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农业GDP已经降到全部GDP的10%之时,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一半(50.32%),而且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一个没有所在城市户籍的外来居民与当地城市居民相比,前者的消费要低大约30%,户籍制约导致的消费损失相当于每年GDP增长部分的五分之一。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相近发展阶段的印度和巴西比,或是与同处于亚洲文化下的日本和韩国比,中国的消费率都更低。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支撑了大量的出口,而消费增长却相对受阻。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受到了抑制,这两件事之间并不只是巧合,关键也在于户籍制度。一方面,户籍制度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率低,农业收益低,这也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工资要求的参照系,低工资形成了出口加工制造业对于低劳动成本的依赖。

从趋势来看,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户籍制度在效率上存在损失,但其长期存在却具有自洽性,因为理解中国政策制定的逻辑要从“统一、效率、平衡”三角出发,放弃户籍制度会形成区域层面更大的不平衡,这也是当前以及未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基础出发点。

 

书名:《美国创新简史: 科技如何助推经济增长》

作者:乔纳森·格鲁伯 、西蒙·约翰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李志骞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从长期来看,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动力。一个国家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合适的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本书从政府资助的角度探讨了公共部门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和作用。

本书全景式地展示了19世纪以来美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巨大的外部性,企业部门的投入往往是不足的,政府引导、投入和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本书并非否定私营部门研发的价值,希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科学研究上互相补充,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公司每年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巨资,并创造了社会价值。本书列举了一些历史时期政府资助科学研究的数据,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力资助了阿波罗计划,1964年美国公共资助的研发支出占到GDP的2%左右,但当前只有0.7%左右,低于以色列、韩国、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家。

作者指出了美国科技创新的三个突出问题,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应局限于少数城市,而应该更加分布广泛,拥有庞大的城市规模、高学历的创业人口、实力雄厚的教育机构和良好的生活质量,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引擎所在地。二是聚焦于服务国家利益,而非个别公司的利益;三是找到一种新的模式,更直接地让美国纳税人分享创新的红利。

本书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政府公共部门的资助和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其次,科技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最后,科技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让社会全体都能享受科技创新的好处。

 

相关阅读:

大危机之后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方位丨财富书单⑩

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 | 财富书单⑨

金融的本质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 财富书单⑧

驾驭周期vs穿越周期:疯狂时期的投资丨财富书单⑦

债务与魔鬼:凝结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权 | 财富书单⑥

“创新魔咒”:新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丨财富书单⑤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起落 | 财富书单④

为什么金融资本对创新如此重要 | 财富书单③

如何跟随美联储投资丨财富书单②

如何理解美联储、黄金和美元丨财富书单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