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为和小米的汽车热度将超越特斯拉与比亚迪|界面预言家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为和小米的汽车热度将超越特斯拉与比亚迪|界面预言家④

当汽车的竞争焦点开始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科技公司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试图掌握行业主导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编辑 陈小同

2023年的最后一周,汽车圈的流量被两个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所占据。

先是华为鸿蒙智行的最贵车型问界M9上市,起售价高达46.98万元的新车2小时内大定便突破1万辆;后是小米汽车举办首场发布会,从活动预热期开始便频频登上热搜。

这不禁让人想问,即将到来的2024年,华为和小米在汽车圈的热度是否会超越特斯拉和比亚迪。毕竟在新能源时代,后两者取代了丰田、大众等燃油车巨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

当汽车的竞争焦点开始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科技公司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试图掌握行业主导权。

2024年,智能化将成为汽车行业竞逐焦点。华为的影响力已经展现,小米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吸引万千目光。他们凭借独特的互联网思维,以及科技和生态布局,有望重塑汽车行业。

早在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谈到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时便表示,不能接受他们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引发了业界对“灵魂论”的长期关注和讨论,虽然华为让汽车公司心存忌惮,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华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华为也收获了一些拥簇者。

华为不造车,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介入汽车行业,包括提供标准化模块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和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HI模式,智选车模式是华为无限接近于造车的方式,华为深度参与汽车的设计、开发以及销售等环节。

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圈不当配角。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已经与赛力斯和奇瑞分别打造了问界和智界品牌。每次新车型的发布,都是由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担任主讲人,产品由华为主导,搭载华为的关键技术,与之合作的汽车公司更像是个代工厂。

今年9月,问界新M7的上市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帮助华为汽车业务渡过难关。新车上市后累计大定突破10万辆,并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余承东称之为“起死回生”。

问界新M7的火爆与超5万元的降价,以及华为Mate 60手机的热销有很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华为自问界新M7开始,将智能驾驶真正刻入了消费者的心智,让人们愿意花数万元的溢价为智驾买单。

官方数据显示,问界新M7的10万订单中,智驾版占比达60%,城区NCA选装率达75%,智能驾驶成为很多消费者买车的重要考量。

11月,华为又投下重磅消息,引发科技圈和汽车圈震动。华为将和长安汽车成立一家新公司,把车BU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进去。未来,关于这家新合资公司的任何动态都将引发极大关注。

此外,华为的智选车业务已经升级为鸿蒙智行,除了赛力斯和奇瑞,还有北汽和江淮合作的品牌和车型没有揭晓,这也会成为未来华为汽车业务被外界关注的重点。

与华为的策略不同,小米直接下场造车。自2021年官宣以来,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100亿元。

小米创始人雷军虽然迫不及待地赶在年内预发布了首款车型SU7,但距离真正的量产上市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当新能源汽车竞争已成红海之时,小米汽车显然来的有些晚。

雷军在技术发布会上花三个小时讲了小米汽车的三电和智能化等技术,作为后来者,小米在这三年来钻研的技术成果,很难说可以超越和领先已有数十年经验的前辈们。对小米汽车来说,最大的优势或是小米多年来布局的生态。

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手机,同时还拥有包括电视、洗衣机、空调等一系列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loT产品生态。

在今年,小米集团将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其中人是个人设备,家是智能家居,车是移动智能空间。汽车成为小米新战略全面落地的最后拼图。

同时,小米还发布了全新的操作系统澎湃OS,借此可以实现汽车的车机和与手机以及各种loT产品的互通,真正做到了“车和家”互联。

小米此前积累起来的强大用户群体也是小米造车的一大底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小米消费级 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达6.55 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小米 IoT设备的用户已达1300万。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称,手机厂商做汽车有可能成功。因为手机厂出货量大,有一个亿的用户也很正常,只要有1%的粉丝转化为车的用户,那么就能卖出100万辆车。

对小米汽车来说,便是如此。以至于小米创始人雷军近日在央视采访时谈到小米汽车的预期时表示,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了。”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能否成为爆款关键在于定价但它短期内肯定会面临产能爬坡的问题,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有券商研报预测,小米汽车第一年的出货量大概在7万辆左右。这一成绩与华为的问界品牌在2022年的销量相当。

随着小米汽车的上市,华为和小米的竞争也将从手机领域延伸到汽车领域,余承东和雷军的隔空交锋,或许也将会成为汽车行业2024年新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流量和关注。

与此同时,特斯拉和比亚迪也不容忽视。已经赢得上半场的比亚迪,正在加大智驾投入,发力智能化下半场;特斯拉的FSD也即将入华,或许会成为新的鲶鱼搅动智驾圈。

创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以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愿景,不断推出价格更低的电动汽车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今年9月在上海超级工厂迎来第500万辆整车下线。

在特斯拉的影响下,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涌现,国内的“蔚小理”等企业如今也走过了0到1的阶段。特斯拉还成功地带动了OTA、一体化压铸以及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风靡,对传统汽车实现了颠覆。

特斯拉CEO马斯克年中开展了一场“特种兵”式的访华之行,受到了高规格接待和巨大流量关注。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商业版图,让他成为2023年最能赚钱的人,一年财富增长7700亿。

不过,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自主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卷产品、卷技术、卷价格。特斯拉虽有发动价格战的底气和资本,主销车型在年内也进行了改款和更新,但其影响力和竞争力已大不如从前。

恰巧是在特斯拉成立的那一年,比亚迪从电池行业进入到汽车行业,而且比亚迪也是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跨界造车。

凭借在三电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垂直整合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车海”战术,比亚迪成功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在2022年彻底停产燃油车后,当年销量超越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销冠。

2023年,比亚迪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将中国自主品牌的销量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比亚迪在纯电领域已经对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形成赶超之势。

这两家进入汽车行业整二十年的青年军,在新能源赛道完成了对传统燃油车巨头的超越,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行业领头羊。现如今,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者。

面对华为和小米这两大来势汹汹的攻擂者,占据先发优势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不会掉以轻心同时,汽车作为关乎人身安全的大件消费品,不能光靠流量,得用真正的技术和产品说话。

但不管如何,2024年的汽车行业注定会更加激烈和精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华为

7.1k
  • 特步集团与华为云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 盘前机会前瞻|华为超充联盟正式成立,这几家公司已抢先布局,其中1股在液冷超充领域已与华为达成全方位合作(附概念股)

比亚迪

6.2k
  • 比亚迪股份:一季度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加10.62%
  • 易车研究院发布家庭车市洞察报告 (2024版):比亚迪拿什么把合资份额打到10%

特斯拉

9.9k
  • 特斯拉辟谣国内车主收到FSD内测邀请
  • 美股开盘:三大指数高开,特斯拉涨近12%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为和小米的汽车热度将超越特斯拉与比亚迪|界面预言家④

当汽车的竞争焦点开始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科技公司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试图掌握行业主导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编辑 陈小同

2023年的最后一周,汽车圈的流量被两个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所占据。

先是华为鸿蒙智行的最贵车型问界M9上市,起售价高达46.98万元的新车2小时内大定便突破1万辆;后是小米汽车举办首场发布会,从活动预热期开始便频频登上热搜。

这不禁让人想问,即将到来的2024年,华为和小米在汽车圈的热度是否会超越特斯拉和比亚迪。毕竟在新能源时代,后两者取代了丰田、大众等燃油车巨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

当汽车的竞争焦点开始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科技公司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试图掌握行业主导权。

2024年,智能化将成为汽车行业竞逐焦点。华为的影响力已经展现,小米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吸引万千目光。他们凭借独特的互联网思维,以及科技和生态布局,有望重塑汽车行业。

早在2021年,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谈到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时便表示,不能接受他们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引发了业界对“灵魂论”的长期关注和讨论,虽然华为让汽车公司心存忌惮,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华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华为也收获了一些拥簇者。

华为不造车,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介入汽车行业,包括提供标准化模块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和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HI模式,智选车模式是华为无限接近于造车的方式,华为深度参与汽车的设计、开发以及销售等环节。

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圈不当配角。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已经与赛力斯和奇瑞分别打造了问界和智界品牌。每次新车型的发布,都是由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担任主讲人,产品由华为主导,搭载华为的关键技术,与之合作的汽车公司更像是个代工厂。

今年9月,问界新M7的上市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帮助华为汽车业务渡过难关。新车上市后累计大定突破10万辆,并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余承东称之为“起死回生”。

问界新M7的火爆与超5万元的降价,以及华为Mate 60手机的热销有很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华为自问界新M7开始,将智能驾驶真正刻入了消费者的心智,让人们愿意花数万元的溢价为智驾买单。

官方数据显示,问界新M7的10万订单中,智驾版占比达60%,城区NCA选装率达75%,智能驾驶成为很多消费者买车的重要考量。

11月,华为又投下重磅消息,引发科技圈和汽车圈震动。华为将和长安汽车成立一家新公司,把车BU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进去。未来,关于这家新合资公司的任何动态都将引发极大关注。

此外,华为的智选车业务已经升级为鸿蒙智行,除了赛力斯和奇瑞,还有北汽和江淮合作的品牌和车型没有揭晓,这也会成为未来华为汽车业务被外界关注的重点。

与华为的策略不同,小米直接下场造车。自2021年官宣以来,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费用超100亿元。

小米创始人雷军虽然迫不及待地赶在年内预发布了首款车型SU7,但距离真正的量产上市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当新能源汽车竞争已成红海之时,小米汽车显然来的有些晚。

雷军在技术发布会上花三个小时讲了小米汽车的三电和智能化等技术,作为后来者,小米在这三年来钻研的技术成果,很难说可以超越和领先已有数十年经验的前辈们。对小米汽车来说,最大的优势或是小米多年来布局的生态。

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手机,同时还拥有包括电视、洗衣机、空调等一系列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loT产品生态。

在今年,小米集团将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其中人是个人设备,家是智能家居,车是移动智能空间。汽车成为小米新战略全面落地的最后拼图。

同时,小米还发布了全新的操作系统澎湃OS,借此可以实现汽车的车机和与手机以及各种loT产品的互通,真正做到了“车和家”互联。

小米此前积累起来的强大用户群体也是小米造车的一大底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小米消费级 IoT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达6.55 亿台,拥有5个及以上小米 IoT设备的用户已达1300万。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观点称,手机厂商做汽车有可能成功。因为手机厂出货量大,有一个亿的用户也很正常,只要有1%的粉丝转化为车的用户,那么就能卖出100万辆车。

对小米汽车来说,便是如此。以至于小米创始人雷军近日在央视采访时谈到小米汽车的预期时表示,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了。”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能否成为爆款关键在于定价但它短期内肯定会面临产能爬坡的问题,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有券商研报预测,小米汽车第一年的出货量大概在7万辆左右。这一成绩与华为的问界品牌在2022年的销量相当。

随着小米汽车的上市,华为和小米的竞争也将从手机领域延伸到汽车领域,余承东和雷军的隔空交锋,或许也将会成为汽车行业2024年新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流量和关注。

与此同时,特斯拉和比亚迪也不容忽视。已经赢得上半场的比亚迪,正在加大智驾投入,发力智能化下半场;特斯拉的FSD也即将入华,或许会成为新的鲶鱼搅动智驾圈。

创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以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愿景,不断推出价格更低的电动汽车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今年9月在上海超级工厂迎来第500万辆整车下线。

在特斯拉的影响下,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涌现,国内的“蔚小理”等企业如今也走过了0到1的阶段。特斯拉还成功地带动了OTA、一体化压铸以及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风靡,对传统汽车实现了颠覆。

特斯拉CEO马斯克年中开展了一场“特种兵”式的访华之行,受到了高规格接待和巨大流量关注。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商业版图,让他成为2023年最能赚钱的人,一年财富增长7700亿。

不过,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自主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卷产品、卷技术、卷价格。特斯拉虽有发动价格战的底气和资本,主销车型在年内也进行了改款和更新,但其影响力和竞争力已大不如从前。

恰巧是在特斯拉成立的那一年,比亚迪从电池行业进入到汽车行业,而且比亚迪也是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跨界造车。

凭借在三电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垂直整合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加上“车海”战术,比亚迪成功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在2022年彻底停产燃油车后,当年销量超越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销冠。

2023年,比亚迪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将中国自主品牌的销量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比亚迪在纯电领域已经对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形成赶超之势。

这两家进入汽车行业整二十年的青年军,在新能源赛道完成了对传统燃油车巨头的超越,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行业领头羊。现如今,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者。

面对华为和小米这两大来势汹汹的攻擂者,占据先发优势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不会掉以轻心同时,汽车作为关乎人身安全的大件消费品,不能光靠流量,得用真正的技术和产品说话。

但不管如何,2024年的汽车行业注定会更加激烈和精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