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亮:共享电动车自带头盔,徐州的政策“好心会办坏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亮:共享电动车自带头盔,徐州的政策“好心会办坏事”吗?

在新兴业态风起云涌时,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让子弹飞一会儿”,体现了徐州政府较强的监管定力。在看准了一件事情以后大力推进,乃至引领一场政策创新风尚,则反映了另一种值得肯定的锐意进取精神。

2020年8月13日,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街头,市民戴着头盔安全出行。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徐州市在逐步为其投放的1.5万辆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首批4千辆已配备完毕。该市大力发展“智慧有桩共享电动车”出行系统,而自带安全头盔将方便市民安全骑行共享电动车。为了防止偷盗和不影响安全骑行,安全头盔装有防盗伸缩绳,将头盔与左把手相连。此外,头盔反复使用会存在卫生隐患,因此共享单车企业会对头盔每日消毒。

今年上半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交通安全行动,倡导摩托车和电动车的骑行者戴安全头盔。此次徐州市为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是具体执行“一盔一带”的政策创新。当然,此前广东、浙江等地的城市已为共享电动车配备了安全头盔,但是如此大规模和全方位地推行则尚属首次。

电动自行车的车速较快,如果不佩戴安全头盔,发生交通意外的伤亡风险会较大。大量研究都显示,不佩戴安全头盔去骑行电动自行车,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仅规定“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而没有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做出规定。这使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比例极低,交管部门不得不靠宣传教育来劝服人们戴头盔,但是效果甚微。

今年5月15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首部省级电动自行车地方立法,并自7月1日起实施。《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不戴头盔驾乘电动自行车的属于违法行为,并将受到罚款处理。目前江苏省13个地级以上城市陆续正式实施这项地方性条例,对违规人员进行检查和罚款。尽管安全头盔的价格一度因为政策执行而飙升,但是这项条例的确极大地提升了骑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养成戴头盔骑行的习惯。

从推动人们在骑乘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这一政策目的来看,宣传教育的作用甚微,而立法强制的效果则非常明显。但是,立法强制的政策成本和副作用较高,同文明社会的自然养成也有一定距离。

以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例,政府为了保护人们的交通安全,规定骑自行车都要佩戴安全头盔,否则就会面临高额罚款。这使自行车骑行者的头部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避免了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但是,头盔强制令也使骑自行车的人大幅减少,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也举步维艰。

尽管澳大利亚的一些运营企业为其共享单车配备了安全头盔,但是骑行者“顺手牵羊”的问题则使安全头盔供不应求。安全头盔屡屡被盗,使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偏低,并直接影响了这些计划的可持续运行。为了鼓励人们佩戴安全头盔,政府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如果骑行者在便利店购买头盔,政府会进行适度补贴,但是效果也不明显。

2018年澳大利亚多地爆发针对安全头盔强制法令的示威游行,2019年墨尔本的公共自行车计划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得不宣告终止。由此可见,如何平衡交通安全与骑行便利之间的关系,成为安全头盔强制令面临的棘手挑战。

之所以许多人不愿意戴头盔,同头盔难以携带和容易丢失有关,也同电动自行车没有专门的头盔存储空间有关。大量研究显示,人们骑乘自己的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的比例远高于使用公共自行车。因此,如果能够使佩戴头盔变成一件举手之劳,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那么愿意自觉戴头盔的人会越来越多。

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干预并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而要想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就需要理解人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近些年来,行为科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公共政策设计和优化方面应用广泛。行为科学强调对人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诱因进行研究,藉此设计最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干预和改变人们的行为。

如果期望人们支持某项政策,那么让政策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富有吸引力、人人乐于参与,就可以使人们更愿意配合和服从政策。电动自行车自带安全头盔,就完全符合行为科学的政策设计思想,尽管在如何使其更加人性化方面还有待改善。比如,防盗伸缩绳可能影响骑行体验,甚至威胁骑行安全。再如,安全头盔的被盗风险仍然较高,消毒频次和效果也存疑。

对于徐州市的这项政策创新,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呢?人民网在微博发起了一项小调查,截至9月14日晚有2.2万多人回答,其中1.11万人认为要“小心头盔被盗”,0.63万人“建议全国推广”,还有0.43万人“担心卫生问题”。由此可见,人们期望这样的惠民政策可以全国推广,但是也对这项政策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存疑。

徐州市为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好心办坏事”。这是因为从此前其他地区类似政策的推行情况来看,安全头盔被盗是主要问题,而人们有盔不戴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尽管市民的整体素质在普遍提升,但是在缺乏监督和寄希望人们“慎独”的情况下,仍可能会发生大量偷盗案件,使这项政策前功尽弃。因此,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除了要发自好心地“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做到有好意,用好的创意和精心的设计来制定政策,才能真正办成好事。

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乐意免费配备安全头盔,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平台企业加强监管,推动政策切实执行。目前大量城市面临共享单车乱停放、过度供给和车辆维护不到位等难题,而徐州市则大力发展本市公共自行车计划,不允许无桩的共享单车进入市区。目前推动的共享电动车也是有桩的,并要求平台企业承担必要的责任,这就为车辆维护与安全管理提供了便利。尽管无桩共享单车有许多优势,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地坚持有桩共享单车,也为政策实验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在新兴业态风起云涌时,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让子弹飞一会儿”,体现了当地政府部门较强的监管定力。在看准了一件事情以后大力推进,乃至引领一场政策创新风尚,则反映了另一种值得肯定的锐意进取精神。我们期待徐州市的这项政策可以在推行的过程中多吸收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多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不断对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这将开拓一条可资参照的政策路径,为其他地区借鉴学习和复制推广提供参考,避免各地犯同样的错误和反复交学费。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作者其他文章:

马亮:如何破解外卖骑手的“生死劫”

马亮:非全日制学历“就业歧视门”,为什么?怎么办?

马亮:清北硕博进街道办,是人才的浪费还是善用?

马亮:“90后”女博士直聘副教授引发热议,恰恰说明优秀青年学者太少了

马亮:“不择手段”通过集中测评期的“文明城市”还算文明吗?

马亮:触发式监管机制呼之欲出,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在何处?

马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何注水严重,如何根治?

马亮:从办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半常态化”生存?

马亮:从政企合作到技术“黑箱”,健康码何去何从?

马亮:我们分析了177所中国大学的机构设置,它们与美国大学有哪些异同

北京车牌调控新规:增量上做文章,更须存量上动蛋糕

马亮:“地摊经济”考验城市治理的平衡术

马亮:“一盔一带”的政策困境与疏解之道

从绩效、道德、专业三维度考察中国大学声誉,及其与美欧的差异

马亮:全球民众对疫情防控打几分?首项全球调查给各国排座次

马亮:学位论文查重的“七宗罪”

马亮:哪些国家的疫情防控拖了后腿?牛津团队给全球政府一一打分

马亮:外防疫情输入,可采取处罚、电子手环和社区单位管控等措施

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缘何剑走偏锋:循证决策变成了循策决证

《全球卫生安全指数》与各国疫情应对能力点评

马亮:国务院新条例为农民工依法获薪鼓劲撑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亮:共享电动车自带头盔,徐州的政策“好心会办坏事”吗?

在新兴业态风起云涌时,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让子弹飞一会儿”,体现了徐州政府较强的监管定力。在看准了一件事情以后大力推进,乃至引领一场政策创新风尚,则反映了另一种值得肯定的锐意进取精神。

2020年8月13日,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街头,市民戴着头盔安全出行。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徐州市在逐步为其投放的1.5万辆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首批4千辆已配备完毕。该市大力发展“智慧有桩共享电动车”出行系统,而自带安全头盔将方便市民安全骑行共享电动车。为了防止偷盗和不影响安全骑行,安全头盔装有防盗伸缩绳,将头盔与左把手相连。此外,头盔反复使用会存在卫生隐患,因此共享单车企业会对头盔每日消毒。

今年上半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交通安全行动,倡导摩托车和电动车的骑行者戴安全头盔。此次徐州市为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是具体执行“一盔一带”的政策创新。当然,此前广东、浙江等地的城市已为共享电动车配备了安全头盔,但是如此大规模和全方位地推行则尚属首次。

电动自行车的车速较快,如果不佩戴安全头盔,发生交通意外的伤亡风险会较大。大量研究都显示,不佩戴安全头盔去骑行电动自行车,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仅规定“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而没有对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做出规定。这使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比例极低,交管部门不得不靠宣传教育来劝服人们戴头盔,但是效果甚微。

今年5月15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首部省级电动自行车地方立法,并自7月1日起实施。《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规定,不戴头盔驾乘电动自行车的属于违法行为,并将受到罚款处理。目前江苏省13个地级以上城市陆续正式实施这项地方性条例,对违规人员进行检查和罚款。尽管安全头盔的价格一度因为政策执行而飙升,但是这项条例的确极大地提升了骑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养成戴头盔骑行的习惯。

从推动人们在骑乘电动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这一政策目的来看,宣传教育的作用甚微,而立法强制的效果则非常明显。但是,立法强制的政策成本和副作用较高,同文明社会的自然养成也有一定距离。

以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例,政府为了保护人们的交通安全,规定骑自行车都要佩戴安全头盔,否则就会面临高额罚款。这使自行车骑行者的头部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避免了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但是,头盔强制令也使骑自行车的人大幅减少,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也举步维艰。

尽管澳大利亚的一些运营企业为其共享单车配备了安全头盔,但是骑行者“顺手牵羊”的问题则使安全头盔供不应求。安全头盔屡屡被盗,使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偏低,并直接影响了这些计划的可持续运行。为了鼓励人们佩戴安全头盔,政府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如果骑行者在便利店购买头盔,政府会进行适度补贴,但是效果也不明显。

2018年澳大利亚多地爆发针对安全头盔强制法令的示威游行,2019年墨尔本的公共自行车计划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得不宣告终止。由此可见,如何平衡交通安全与骑行便利之间的关系,成为安全头盔强制令面临的棘手挑战。

之所以许多人不愿意戴头盔,同头盔难以携带和容易丢失有关,也同电动自行车没有专门的头盔存储空间有关。大量研究显示,人们骑乘自己的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的比例远高于使用公共自行车。因此,如果能够使佩戴头盔变成一件举手之劳,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那么愿意自觉戴头盔的人会越来越多。

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干预并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而要想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就需要理解人们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近些年来,行为科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公共政策设计和优化方面应用广泛。行为科学强调对人们的行为及其背后的诱因进行研究,藉此设计最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干预和改变人们的行为。

如果期望人们支持某项政策,那么让政策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富有吸引力、人人乐于参与,就可以使人们更愿意配合和服从政策。电动自行车自带安全头盔,就完全符合行为科学的政策设计思想,尽管在如何使其更加人性化方面还有待改善。比如,防盗伸缩绳可能影响骑行体验,甚至威胁骑行安全。再如,安全头盔的被盗风险仍然较高,消毒频次和效果也存疑。

对于徐州市的这项政策创新,人们是如何看待的呢?人民网在微博发起了一项小调查,截至9月14日晚有2.2万多人回答,其中1.11万人认为要“小心头盔被盗”,0.63万人“建议全国推广”,还有0.43万人“担心卫生问题”。由此可见,人们期望这样的惠民政策可以全国推广,但是也对这项政策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存疑。

徐州市为共享电动车配备安全头盔,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好心办坏事”。这是因为从此前其他地区类似政策的推行情况来看,安全头盔被盗是主要问题,而人们有盔不戴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尽管市民的整体素质在普遍提升,但是在缺乏监督和寄希望人们“慎独”的情况下,仍可能会发生大量偷盗案件,使这项政策前功尽弃。因此,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除了要发自好心地“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做到有好意,用好的创意和精心的设计来制定政策,才能真正办成好事。

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乐意免费配备安全头盔,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平台企业加强监管,推动政策切实执行。目前大量城市面临共享单车乱停放、过度供给和车辆维护不到位等难题,而徐州市则大力发展本市公共自行车计划,不允许无桩的共享单车进入市区。目前推动的共享电动车也是有桩的,并要求平台企业承担必要的责任,这就为车辆维护与安全管理提供了便利。尽管无桩共享单车有许多优势,但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地坚持有桩共享单车,也为政策实验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在新兴业态风起云涌时,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让子弹飞一会儿”,体现了当地政府部门较强的监管定力。在看准了一件事情以后大力推进,乃至引领一场政策创新风尚,则反映了另一种值得肯定的锐意进取精神。我们期待徐州市的这项政策可以在推行的过程中多吸收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多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不断对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这将开拓一条可资参照的政策路径,为其他地区借鉴学习和复制推广提供参考,避免各地犯同样的错误和反复交学费。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作者其他文章:

马亮:如何破解外卖骑手的“生死劫”

马亮:非全日制学历“就业歧视门”,为什么?怎么办?

马亮:清北硕博进街道办,是人才的浪费还是善用?

马亮:“90后”女博士直聘副教授引发热议,恰恰说明优秀青年学者太少了

马亮:“不择手段”通过集中测评期的“文明城市”还算文明吗?

马亮:触发式监管机制呼之欲出,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在何处?

马亮: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何注水严重,如何根治?

马亮:从办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后疫情时代如何“半常态化”生存?

马亮:从政企合作到技术“黑箱”,健康码何去何从?

马亮:我们分析了177所中国大学的机构设置,它们与美国大学有哪些异同

北京车牌调控新规:增量上做文章,更须存量上动蛋糕

马亮:“地摊经济”考验城市治理的平衡术

马亮:“一盔一带”的政策困境与疏解之道

从绩效、道德、专业三维度考察中国大学声誉,及其与美欧的差异

马亮:全球民众对疫情防控打几分?首项全球调查给各国排座次

马亮:学位论文查重的“七宗罪”

马亮:哪些国家的疫情防控拖了后腿?牛津团队给全球政府一一打分

马亮:外防疫情输入,可采取处罚、电子手环和社区单位管控等措施

西方国家疫情防控缘何剑走偏锋:循证决策变成了循策决证

《全球卫生安全指数》与各国疫情应对能力点评

马亮:国务院新条例为农民工依法获薪鼓劲撑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