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武器
当哲学家为闲散辩护:人类是否有可能脱离忙碌的苦海?

“只要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闲散,就能脱离无边的苦海。即便是对于那些尝试从工作制度与社会尊严的紧密关系中谋取最大利益的人来说,也免不了遭受种种痛苦。”

【专访】伊藤诗织:大部分性侵案件不关乎性企图,而关乎权力

“日本的强奸法案在过去110年间都未曾改变。如果我没有经历这一切,我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伊藤诗织告诉界面文化,“等我去中国的时候,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强奸法律是怎样的。”

不当全职主妇就能少做家务?这项新研究的答案是未必

唯有在一种情况下女性的家务时间能够明显下降——当家庭内部实行财务独立,女性能够自主管理个人财产的时候。

身体教养、国民素质与邻避效应:中国人准备好垃圾分类了吗?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更清洁、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里。垃圾分类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其中一条路径——也许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如果因此踟躇犹豫,改变就永远不会发生。

从反思精神到公共关怀,90岁的哈贝马斯对当下中国有何意义?

“在哈贝马斯诞生九十年之际,我们需要以纪念他生日为理由,深入地去把握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工肉的前景与弊端

人工肉对动物更友好,还能减少温室效应,节约能源。但这种经过大量加工的“肉”依然有不少问题,且其主要生产商与传统“真肉”行业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哈贝马斯:一个世界公民的理想

1978年,已经有“现代性方案负责人”之称的哈贝马斯接受采访并声称,当下左翼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治参与,而是将剥削和权力剥夺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其实就是迄今为止西方左翼的最大公约数。

全球化、中产梦与地名的空间政治:我们为什么在意“洋地名”?

地名亦是一种空间政治(spatial politics)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冲突中形塑着我们对某一具体空间的认知。

专家“死”后,无知野蛮生长

“在近代,民间智慧填补了人类知识上的空白,随后,专业化和专业知识催生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后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有公民都认为自己是一切问题的专家。”

日本的“下流社会”作家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主体。一种超稳定被打破之后,中流阶层分崩离析,原来整齐划一的社会便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