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关于双碳的大框架与小策略丨财富书单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关于双碳的大框架与小策略丨财富书单⑰

共识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从共识到行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必然超载”的一个解释。

2021年10月27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本栏目由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界面新闻联合推出,隔周更新。】

本期荐书人:陈达飞、齐鲁骏、范亚琴、肖佳文、李志骞、赵宇、陈燃萍

环境问题的易发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威胁,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的威胁越来越严峻。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1.1°C,地球的碳浓度更是达到了两百多万年来的高峰。所以,全球减排刻不容缓,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未来长期内经济发展供给侧的硬约束,机会与挑战并存。本期书单的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

 

书名:《增长的极限》+《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人:陈达飞 东方证券博士后工作站主管、财富研究中心总经理

推荐语:对于预测,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或将其作为判断理论是否靠谱的标尺,典型代表是弥尔顿·弗里德曼;或对其不屑一顾,认为经济系统是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有的则认为短期可预测性较高,长期不可预测。从实务角度而言,预测的必要性不可置否,预测的准确性则很难简单地依据时间长短而论,因为经济有短中期和长周期。3年短周期预测中,2年可算长;50年长周期预测中,10年也算短。

笔者喜欢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解释。上世纪70年代,贝尔开始虚构后工业社会前景时,写作了鸿篇巨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一版出版于1973年。半个世纪之后回头看,贝尔在书中的描述可谓“八九不离十”。他在导论中写道:“我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撰写被德国哲学家汉斯·瓦格斯(Han Vaihinger)称之为‘如果’的一种虚构,一种对可能逻辑的逻辑构想,它可以与未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以便观察在实际的发展中是什么干预、改变了社会”。事后看来的错误预测,往往只是人们根据事前预测而改变了行为。

《增长的极限》和《2052:未来40年的中国与世界》是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进行长周期预测的经典作品,几位作者都是盛极一时的罗马俱乐部的成员,该组织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稀缺性”,经济学家们大多专注于稀缺性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却较少关注“稀缺”本身,如地球的物质资源,如土地、水、空气等。在1972年首次出版时,《增长的极限》引起了举世轰动,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销量破百万册。但当时收获的更多数是负面的评价,人们不屑于书中的警示。

在2004年再版时,作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人类活动基本处于可持续的水平,但到本世纪初,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共识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从共识到行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必然超载”的一个解释。50年后的2012年,作者出版了《2052:未来40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如果预测未来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回到未来呢?就像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说的:未来决定现在。

 

书名:《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趋势》

作者: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齐鲁骏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碳中和“30·60”目标向全球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里程碑贡献,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系统、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统筹和综合的考虑,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地进行战略谋划和技术升级,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彭文生老师与中金公司研究团队,从总论、行业、展望三个角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且重点关注目标-成本、碳价格外部性、绿色溢价工具、技术进步、绿色金融、国际间合作等新形势下的重点问题。

作者采用改进后CGE模型对碳中和目标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分别得出行四种不同的路径情形,并给出“碳中和=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公式,对碳中和路径在技术创新驱动与行业绿色实践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技术创新层面,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以绿色金融为载体工具,投资层面进行对实体经济技术进步进行支持和引导,市场层面进行绿色溢价框架的碳定价,将构建起碳中和切实可行的未来路径。对于关注碳中和与行业趋势的读者,都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书名:《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作者:比尔·盖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范亚琴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近年来,气候经济的话题热度不断上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重要的政府治理目标。尤其是年初以来,能耗双控下的上游供给短缺,引起了广泛关于长期能源变革的讨论。节能减碳由模糊的环保概念,逐步落实为可实施的具体政策协议,且在国际范围内达成行动共识,防范气候灾难已成为全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相比极端的环保主义者,盖茨强调,人们向往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是完全合理、正当且值得鼓励的,不应出于狭隘的环保理念,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放弃空调、开车,吃更多的肉,盖更多的楼房等,反而应考虑如何更好利用这些新增的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更多动力。

盖茨通过本书为防范气候灾难提供了务实且详尽的解决方案,他基于商业领袖、慈善家和技术专家的视角,将二氧化碳排放分为原料生产、发电、农业、交通物流、日常生活五大类,分别探讨了每类碳排放的现状、减排难点、解决方案及成本。盖茨认为,气候灾难将成为新冠疫情后人类面临的下一个危机,现代生活几乎所有活动都涉及碳排放,气候持续恶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若不同国家就减碳目标达成共识并迅速行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零碳”目标,则气候灾难是可以避免的。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同时扩大创新的供应和需求。缺乏创新需求,发明家和政策制定者就没有动力推出新想法,如果没有稳定的创新供应,买家将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绿色产品来实现零排放。

基于节能减碳的技术创新,将催生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及相应投资机会,如盖茨在书中提到的清洁能源、生产材料、人造肉、新能源车、生物燃料等技术创新,可能成为未来碳中和概念相关的投资风向标。以上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已商用但存在改进空间(如核电、锂电池),技术可行但未商用(如碳捕获、人造肉),技术难度较大的概念想法(如生产材料及工艺的创新)。短期可从第一类技术开始投资,中长期投资可考虑第二类技术,今年以来持续的新能源行情,也部分程度印证了以上短期逻辑。

 

书目:《大加速:1945年以来人类世的环境史》

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彼得·恩格尔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肖佳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 “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这一术语指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在速度、规模和范围上的显著增长。地球的环境在它整个40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发生着变化,而人类却在我们30万年的时间里改变着它。1945年以来,在人的一生的时间跨度里所发生的环境变化,在人为导致的环境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是前所未有的。

本书采用这样一种观点:在地球的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全新世已告终结,某个新的世代已经开启,是为人类世。变动中的大气成分,尤其是证据确凿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于地球生命而言,似乎都是如此猝不及防,而又如此影响深远。据此,可以推断地球的历史已经翻开了一个新篇章,人类对全球生态开始施加最为重大的影响。人类世概念的关键之处仅在于:在新的时代(不论地质学家所说的世、纪或代)中,无论微生物悄无声息的存续,还是地球轨道的持续摆动和绕日轨道离心率,同人类活动相比都不免黯然失色;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调节系统施加着影响,由此,这一时代因人类的活动而得以界定。

人类世始于18世纪后期,那时化石燃料能源体制得以建立。在18世纪80年代,煤的使用开始变成英国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从那时起,煤炭在世界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技术和新能源需求引发了对其他化石能源即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到了19世纪90年代,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使用量中占了半数,而在2015年,这一份额已经攀升至近80%。如我们所见,在化石燃料能源体制和能源用量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历史步入了近代阶段。

1945年以来的逐步升级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有时它也被冠以大加速之名。在由人类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当中,有3/4产生于过去三代人的生存时期之内。目前形态下的大加速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已经没有足够的大江大河可供建造水坝,已经没有足够的石油储藏可供燃烧,已经没有足够的森林可供砍伐,已经没有足够的海洋鱼类可供捕捞,已经没有足够的地下水可供抽取。

事实上,预示着大加速渐趋停止的若干迹象已然显现出来,并且在一些案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它呈现着逆转的趋势,正如本书将会阐释的那样。或许可以从能源体系的特征和人口的规模对其解释。如果我们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里精心打造一个能源体系,其中,化石燃料所起的作用将比它们近来所起的作用小得多,那么大体上,我们对于地球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将显著降低,并有可能改变当前大加速的趋势。            

 

书目:《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李志骞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20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的共振,造成环境在规模和程度上巨大的变迁,已从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各方面改变了地球表面,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麦克尼尔从岩石圈与土壤圈、大气圈、水文圈、生物圈这五个圈层,探讨不同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岩石圈与土壤圈,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和侵蚀造成土壤流失。在大气圈,20纪人类的行为使更多气体进入大气圈,燃烧化石燃料、金属冶炼以及焚化废弃物等,大气污染从区域性变为为全球性问题。在水文圈,河水、湖泊、和海洋污染的规模,不断超越水域所能吸收废弃物的极限,随着技术革新,人类加大对当地水文圈的改造以适应生产生活。在生物圈,20世纪最大的变化在于疾病系统、农业与人类的处境发生强烈而根本的变化,人类对周围环境侵入导致一定程度的反噬。

推动上述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麦克尼尔认为,城市化和人口增长与迁徙是导致20世纪环境变迁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能源、科技与经济之间紧紧相系的路径,对20世纪环境史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与意识形态及政治风潮之间互相联结。20世纪各种观念、政策与政治结构的漩涡中,对生态最具影响的,可能是对经济增长的迫切以及对安全的焦虑,而这两者也主宰了世界各地的政策。

未来何去何从?麦克尼尔认为,人类需要了解环境变迁并采取行动,以免全球社会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逐渐逼近生态门槛。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类重视并采取行动,包括全球碳达峰政策、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等,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全球环境变迁、环境治理以及未来的全球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书名:《江小娟学术自传》

作者:江小娟

出版社:南方出版集团

推荐人:赵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针对全球变暖的公共政策制定几乎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政策选择。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到2020年气候大会,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决策是缓慢而又不连续的,从认识问题到采取行动,这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直到今天人们对全球变暖、环境政策的实施力度等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在缺少理论共识的情形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江小涓院长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在她的学术自传中谈到了近年国内环境政策出台的细节。那种各方面完全达成一致的重要决策并不多,环境问题更是如此,许多问题靠讲理论讲理念也不能彼此说服,因此往往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要由高层定夺。

以近些年力度很大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例,虽然恶劣环境事件不断发生,舆情反映各个方面的意见都很大,加快治理的诉求迫切。但真的要行动时,就有许多担心和疑问,例如影响了经济增长、增加了投入、承担了过多的全球责任等。这些争论各有道理和立场,道理还可以讨论,但立场不容易改变,说理并不能解决分歧。况且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前提和结论并不相同。

一方的观点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既无经济效益也无社会公平,影响经济效益好理解,影响社会公平的逻辑是:富人讲究生活质量,穷人却更需要增加收入,因此环境保护偏向富人的诉求。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环境保护既有公平也有效益,富人有办法保护自己,例如只饮瓶装水、只吃进口食品甚至移居等,而穷人只能承受污染的种种恶果;同时,恶劣环境影响健康,大量的医疗费用支出会抵消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最终并不是争议中的各方统一了认识,而是最高层下决心必须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判断,此后严格的环保措施才能出台和有效实施。

可见即便拥有大量的学术、理论智库供参考,政府决策的信息不确定性依旧不能消除。这也是全球政策制定的一个缩影,理论研究是一方面,政策制定则是另一方面。辨别不同观点的利益背景,理解人们立场和观点不同的多种成因也是理解现实经济的一大环节。

 

书名:《ESG投资》

作者:[美] 马克·墨比尔斯,卡洛斯·冯·哈登伯格,格雷格·科尼茨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陈燃萍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气候变暖、垃圾漂浮、沙漠增多、雨林减少……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引发了全球关注。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减排速度将是世界能否成功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等政策环境下,绿色、低碳、环保、节能转型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的基石,ESG(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ESG有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与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统一的。

“新兴市场投资教父”马克·墨比尔斯及其团队,在《ESG投资》一书中全面解读了什么是ESG,以及ESG的原则、发展现状与规模等,有实证、重分析、得结论,通俗易懂,书中以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ESG投资案例为基础,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对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和政府都有积极的影响。指导企业更好践行ESG原则、参与全球化,引导金融机构利用ESG原则、从而影响更多企业遵循ESG原则,帮助个人看清绿色投资机会、影响企业向更有益于人类未来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快速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进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ain.com。)

 

 

相关阅读:

 

创新从何而来?来自制度 、资本和金融的解答|财富书单

复杂系统对投资方法论的启发丨财富书单⑮

用经济学棱镜透视共同富裕 | 财富书单⑭

从“规模法则”看反垄断| 财富书单 ⑬

国穷与财富分配 | 财富书单

大国转型:模式与机遇 | 财富书单

大危机之后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方位丨财富书单

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 | 财富书单

金融的本质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 财富书单

驾驭周期vs穿越周期:疯狂时期的投资丨财富书单

债务与魔鬼:凝结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权 | 财富书单

创新魔咒:新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丨财富书单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起落 | 财富书单

为什么金融资本对创新如此重要 | 财富书单

如何跟随美联储投资丨财富书单

如何理解美联储、黄金和美元丨财富书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关于双碳的大框架与小策略丨财富书单⑰

共识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从共识到行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必然超载”的一个解释。

2021年10月27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本栏目由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与界面新闻联合推出,隔周更新。】

本期荐书人:陈达飞、齐鲁骏、范亚琴、肖佳文、李志骞、赵宇、陈燃萍

环境问题的易发性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威胁,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的威胁越来越严峻。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1.1°C,地球的碳浓度更是达到了两百多万年来的高峰。所以,全球减排刻不容缓,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未来长期内经济发展供给侧的硬约束,机会与挑战并存。本期书单的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

 

书名:《增长的极限》+《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人:陈达飞 东方证券博士后工作站主管、财富研究中心总经理

推荐语:对于预测,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或将其作为判断理论是否靠谱的标尺,典型代表是弥尔顿·弗里德曼;或对其不屑一顾,认为经济系统是复杂系统,是非线性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有的则认为短期可预测性较高,长期不可预测。从实务角度而言,预测的必要性不可置否,预测的准确性则很难简单地依据时间长短而论,因为经济有短中期和长周期。3年短周期预测中,2年可算长;50年长周期预测中,10年也算短。

笔者喜欢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解释。上世纪70年代,贝尔开始虚构后工业社会前景时,写作了鸿篇巨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一版出版于1973年。半个世纪之后回头看,贝尔在书中的描述可谓“八九不离十”。他在导论中写道:“我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撰写被德国哲学家汉斯·瓦格斯(Han Vaihinger)称之为‘如果’的一种虚构,一种对可能逻辑的逻辑构想,它可以与未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以便观察在实际的发展中是什么干预、改变了社会”。事后看来的错误预测,往往只是人们根据事前预测而改变了行为。

《增长的极限》和《2052:未来40年的中国与世界》是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进行长周期预测的经典作品,几位作者都是盛极一时的罗马俱乐部的成员,该组织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稀缺性”,经济学家们大多专注于稀缺性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却较少关注“稀缺”本身,如地球的物质资源,如土地、水、空气等。在1972年首次出版时,《增长的极限》引起了举世轰动,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销量破百万册。但当时收获的更多数是负面的评价,人们不屑于书中的警示。

在2004年再版时,作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人类活动基本处于可持续的水平,但到本世纪初,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共识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从共识到行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必然超载”的一个解释。50年后的2012年,作者出版了《2052:未来40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如果预测未来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回到未来呢?就像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说的:未来决定现在。

 

书名:《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趋势》

作者: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齐鲁骏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碳中和“30·60”目标向全球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里程碑贡献,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44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系统、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统筹和综合的考虑,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地进行战略谋划和技术升级,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

彭文生老师与中金公司研究团队,从总论、行业、展望三个角度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且重点关注目标-成本、碳价格外部性、绿色溢价工具、技术进步、绿色金融、国际间合作等新形势下的重点问题。

作者采用改进后CGE模型对碳中和目标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分别得出行四种不同的路径情形,并给出“碳中和=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公式,对碳中和路径在技术创新驱动与行业绿色实践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技术创新层面,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以绿色金融为载体工具,投资层面进行对实体经济技术进步进行支持和引导,市场层面进行绿色溢价框架的碳定价,将构建起碳中和切实可行的未来路径。对于关注碳中和与行业趋势的读者,都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书名:《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作者:比尔·盖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范亚琴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近年来,气候经济的话题热度不断上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重要的政府治理目标。尤其是年初以来,能耗双控下的上游供给短缺,引起了广泛关于长期能源变革的讨论。节能减碳由模糊的环保概念,逐步落实为可实施的具体政策协议,且在国际范围内达成行动共识,防范气候灾难已成为全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相比极端的环保主义者,盖茨强调,人们向往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是完全合理、正当且值得鼓励的,不应出于狭隘的环保理念,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放弃空调、开车,吃更多的肉,盖更多的楼房等,反而应考虑如何更好利用这些新增的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更多动力。

盖茨通过本书为防范气候灾难提供了务实且详尽的解决方案,他基于商业领袖、慈善家和技术专家的视角,将二氧化碳排放分为原料生产、发电、农业、交通物流、日常生活五大类,分别探讨了每类碳排放的现状、减排难点、解决方案及成本。盖茨认为,气候灾难将成为新冠疫情后人类面临的下一个危机,现代生活几乎所有活动都涉及碳排放,气候持续恶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若不同国家就减碳目标达成共识并迅速行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零碳”目标,则气候灾难是可以避免的。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同时扩大创新的供应和需求。缺乏创新需求,发明家和政策制定者就没有动力推出新想法,如果没有稳定的创新供应,买家将无法获得所需要的绿色产品来实现零排放。

基于节能减碳的技术创新,将催生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及相应投资机会,如盖茨在书中提到的清洁能源、生产材料、人造肉、新能源车、生物燃料等技术创新,可能成为未来碳中和概念相关的投资风向标。以上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已商用但存在改进空间(如核电、锂电池),技术可行但未商用(如碳捕获、人造肉),技术难度较大的概念想法(如生产材料及工艺的创新)。短期可从第一类技术开始投资,中长期投资可考虑第二类技术,今年以来持续的新能源行情,也部分程度印证了以上短期逻辑。

 

书目:《大加速:1945年以来人类世的环境史》

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彼得·恩格尔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肖佳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 “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这一术语指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环境变化在速度、规模和范围上的显著增长。地球的环境在它整个40亿年的时间里一直发生着变化,而人类却在我们30万年的时间里改变着它。1945年以来,在人的一生的时间跨度里所发生的环境变化,在人为导致的环境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是前所未有的。

本书采用这样一种观点:在地球的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全新世已告终结,某个新的世代已经开启,是为人类世。变动中的大气成分,尤其是证据确凿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于地球生命而言,似乎都是如此猝不及防,而又如此影响深远。据此,可以推断地球的历史已经翻开了一个新篇章,人类对全球生态开始施加最为重大的影响。人类世概念的关键之处仅在于:在新的时代(不论地质学家所说的世、纪或代)中,无论微生物悄无声息的存续,还是地球轨道的持续摆动和绕日轨道离心率,同人类活动相比都不免黯然失色;人类活动对地球的调节系统施加着影响,由此,这一时代因人类的活动而得以界定。

人类世始于18世纪后期,那时化石燃料能源体制得以建立。在18世纪80年代,煤的使用开始变成英国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从那时起,煤炭在世界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技术和新能源需求引发了对其他化石能源即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到了19世纪90年代,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使用量中占了半数,而在2015年,这一份额已经攀升至近80%。如我们所见,在化石燃料能源体制和能源用量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历史步入了近代阶段。

1945年以来的逐步升级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有时它也被冠以大加速之名。在由人类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当中,有3/4产生于过去三代人的生存时期之内。目前形态下的大加速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已经没有足够的大江大河可供建造水坝,已经没有足够的石油储藏可供燃烧,已经没有足够的森林可供砍伐,已经没有足够的海洋鱼类可供捕捞,已经没有足够的地下水可供抽取。

事实上,预示着大加速渐趋停止的若干迹象已然显现出来,并且在一些案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它呈现着逆转的趋势,正如本书将会阐释的那样。或许可以从能源体系的特征和人口的规模对其解释。如果我们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里精心打造一个能源体系,其中,化石燃料所起的作用将比它们近来所起的作用小得多,那么大体上,我们对于地球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将显著降低,并有可能改变当前大加速的趋势。            

 

书目:《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作者:约翰·R·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李志骞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20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的共振,造成环境在规模和程度上巨大的变迁,已从生物学、化学及物理学各方面改变了地球表面,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麦克尼尔从岩石圈与土壤圈、大气圈、水文圈、生物圈这五个圈层,探讨不同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岩石圈与土壤圈,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和侵蚀造成土壤流失。在大气圈,20纪人类的行为使更多气体进入大气圈,燃烧化石燃料、金属冶炼以及焚化废弃物等,大气污染从区域性变为为全球性问题。在水文圈,河水、湖泊、和海洋污染的规模,不断超越水域所能吸收废弃物的极限,随着技术革新,人类加大对当地水文圈的改造以适应生产生活。在生物圈,20世纪最大的变化在于疾病系统、农业与人类的处境发生强烈而根本的变化,人类对周围环境侵入导致一定程度的反噬。

推动上述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麦克尼尔认为,城市化和人口增长与迁徙是导致20世纪环境变迁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能源、科技与经济之间紧紧相系的路径,对20世纪环境史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与意识形态及政治风潮之间互相联结。20世纪各种观念、政策与政治结构的漩涡中,对生态最具影响的,可能是对经济增长的迫切以及对安全的焦虑,而这两者也主宰了世界各地的政策。

未来何去何从?麦克尼尔认为,人类需要了解环境变迁并采取行动,以免全球社会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逐渐逼近生态门槛。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类重视并采取行动,包括全球碳达峰政策、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等,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全球环境变迁、环境治理以及未来的全球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书名:《江小娟学术自传》

作者:江小娟

出版社:南方出版集团

推荐人:赵宇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针对全球变暖的公共政策制定几乎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政策选择。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到2020年气候大会,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决策是缓慢而又不连续的,从认识问题到采取行动,这之间有巨大的鸿沟,直到今天人们对全球变暖、环境政策的实施力度等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在缺少理论共识的情形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江小涓院长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在她的学术自传中谈到了近年国内环境政策出台的细节。那种各方面完全达成一致的重要决策并不多,环境问题更是如此,许多问题靠讲理论讲理念也不能彼此说服,因此往往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要由高层定夺。

以近些年力度很大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例,虽然恶劣环境事件不断发生,舆情反映各个方面的意见都很大,加快治理的诉求迫切。但真的要行动时,就有许多担心和疑问,例如影响了经济增长、增加了投入、承担了过多的全球责任等。这些争论各有道理和立场,道理还可以讨论,但立场不容易改变,说理并不能解决分歧。况且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前提和结论并不相同。

一方的观点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既无经济效益也无社会公平,影响经济效益好理解,影响社会公平的逻辑是:富人讲究生活质量,穷人却更需要增加收入,因此环境保护偏向富人的诉求。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环境保护既有公平也有效益,富人有办法保护自己,例如只饮瓶装水、只吃进口食品甚至移居等,而穷人只能承受污染的种种恶果;同时,恶劣环境影响健康,大量的医疗费用支出会抵消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最终并不是争议中的各方统一了认识,而是最高层下决心必须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判断,此后严格的环保措施才能出台和有效实施。

可见即便拥有大量的学术、理论智库供参考,政府决策的信息不确定性依旧不能消除。这也是全球政策制定的一个缩影,理论研究是一方面,政策制定则是另一方面。辨别不同观点的利益背景,理解人们立场和观点不同的多种成因也是理解现实经济的一大环节。

 

书名:《ESG投资》

作者:[美] 马克·墨比尔斯,卡洛斯·冯·哈登伯格,格雷格·科尼茨尼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人:陈燃萍 东方证券财富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推荐语:气候变暖、垃圾漂浮、沙漠增多、雨林减少……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引发了全球关注。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减排速度将是世界能否成功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等政策环境下,绿色、低碳、环保、节能转型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的基石,ESG(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ESG有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与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统一的。

“新兴市场投资教父”马克·墨比尔斯及其团队,在《ESG投资》一书中全面解读了什么是ESG,以及ESG的原则、发展现状与规模等,有实证、重分析、得结论,通俗易懂,书中以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ESG投资案例为基础,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对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和政府都有积极的影响。指导企业更好践行ESG原则、参与全球化,引导金融机构利用ESG原则、从而影响更多企业遵循ESG原则,帮助个人看清绿色投资机会、影响企业向更有益于人类未来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快速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进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ain.com。)

 

 

相关阅读:

 

创新从何而来?来自制度 、资本和金融的解答|财富书单

复杂系统对投资方法论的启发丨财富书单⑮

用经济学棱镜透视共同富裕 | 财富书单⑭

从“规模法则”看反垄断| 财富书单 ⑬

国穷与财富分配 | 财富书单

大国转型:模式与机遇 | 财富书单

大危机之后的世界秩序与中国方位丨财富书单

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 | 财富书单

金融的本质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 财富书单

驾驭周期vs穿越周期:疯狂时期的投资丨财富书单

债务与魔鬼:凝结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权 | 财富书单

创新魔咒:新经济中的赢家与输家丨财富书单

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起落 | 财富书单

为什么金融资本对创新如此重要 | 财富书单

如何跟随美联储投资丨财富书单

如何理解美联储、黄金和美元丨财富书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